杞柳編織技藝

杞柳編織技藝是蘇北地區漢民族獨特的手工技藝,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尤以睢寧縣北部鄉鎮最為盛行。 上世紀中期,傳統杞柳編織又創新發展為單一條編技藝,所生產各式各樣的提籃、花筐等工藝品,遠銷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國際市場十分看好。 自各種塑膠製品衝擊市場後,杞柳編織品逐漸失去實用價值,加之傳統工藝的民間老藝人相繼謝世,古老的杞柳編織傳統工藝瀕臨消亡,已面臨後繼無人。

杞柳編織技藝是蘇北地區漢民族獨特的手工技藝,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尤以睢寧縣北部鄉鎮最為盛行。 杞柳屬落葉條狀灌木,原生長在故黃河兩岸的背河窪地或水塘邊,後被移植到大面積農田繁殖。自漢朝時期,當地居民就有因地制宜,利用杞柳編織多種生活器物的習慣。尤其在衡器沒有普及之前,我國中原以東地區主要依靠杞柳編織的“升筐”、“斗”、“笆子”為稱量糧食容器。如:一升筐為3斤,一斗為30斤,一笆子為60斤;杞柳編織的三面有沿一面敞口的簸箕、提梁圓籠等都是家庭必備的生活用具,編織的精品針線筐還是父母給女兒出嫁時的主要陪嫁品。
上世紀中期,傳統杞柳編織又創新發展為單一條編技藝,所生產各式各樣的提籃、花筐等工藝品,遠銷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國際市場十分看好。
杞柳編織傳統技藝主要五大步驟:一是杞柳收穫、剝皮曬乾;二是將柳條浸軟或蒸煮軟化;三是用麻皮碾制緯經;四是在保持潮濕的屋子裡按模型編織;五是圖案裝飾、修整,如把象徵吉祥、喜慶、平安、豐收等圖案以多種手工技藝編織或印製在不同位置上,顯得十分美觀大方。
自各種塑膠製品衝擊市場後,杞柳編織品逐漸失去實用價值,加之傳統工藝的民間老藝人相繼謝世,古老的杞柳編織傳統工藝瀕臨消亡,已面臨後繼無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