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斌

杜英斌

他說,我自己並無過人的智慧,要說一個字只能是“勤”字,勤能補拙。 他說,“桃李”是社會的,是國家的。 作為一名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精神貫穿了他的人生。

百科名片 

杜英斌(1935~),山西臨猗人。會計學教授、碩士生導師,1964年畢業於中央財政金融學院(現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曾任山西財經學院教務處長、副院長、院長、院黨委書記。學術職務有山西財經學院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山西省教委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並任經濟學科組副組長、答辯委會員原副主席,山西省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並學術委員會主任,山西省會計學會副會長,山西省省情研究會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商業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山西省高教聯合出版社特約編審,國內貿易部高等院校學科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分析、會計理論與方法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有《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現代工業企業財務管理》《現代成本會計學》等。是國內貿易部部級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其業績被載入《當代中國社會科學者大辭典》《中國當代經濟學者詞典》,本人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IBC)列為世界名人。

個人檔案

勤奮不倦 埋頭做事

早在1977年,抱著為孫冶方正名和撥亂反正的思想,他就在山西日報、太原晚報發表了《為國家多交利潤有理有功》《學會經濟核算》《提高企業資金利潤率》《企業盈虧分界點分析》等數十篇專題問題文章,直擊以政治衝擊一切的極左思潮,力促理論上的正本清源,為指導企業實現科學管理作出了貢獻。受當時山西省財政局委託,他深入到北京、上海、蘇州、太原、瀋陽的十多家工商企業進行調查研究、深入到車間班組進行成本核算。在以後的日子裡,他集中精力,在龐雜、繁瑣的資料和數據中去偽存真,汲取點滴真知灼見,將其歸納、總結、整理為理性認識,並逐項進行驗證。最後,他把工作時間集中放在太鋼、太重和西山礦務局並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工業經濟活動分析》一書,於1979年出版。該書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版的第一批相關書籍,得到學界高度重視。1981年,時任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的我國著名財會專家李鴻壽教授在《財務與會計》上撰文,向全國財會人員推薦此書為自學用書。《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山西日報》等

多家重要報刊發表書評和介紹,熱情向社會推薦。由於供不應求,該書連印五次,發行量達十多萬冊,還被全國15所高等院校選為教材。由中央財經大學李天民教授推薦,母校將此書作為教材。說到這件事,他說:“那時不比今天,沒有多少資料可供參考借鑑,各方麵條件也很差,找一點東西都要去工廠,工廠離城很遠,都是騎車,早出晚歸。每篇稿,每個字都是自己一個人抄寫、核實、校對,稿酬很微薄,寫書不是為錢,不是為名,就是感覺到企業需要,雖然很苦很累,但心裡很高興”。由於貢獻突出,事跡感人,1983年,《山西日報》頭版頭條以《四化建設中的知識分子》為題,向社會全面介紹了他的事跡,並配發了大幅照片。這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也為他日後從事學校領導工作創造了條件。
在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和學校行政工作的同時,他還撰寫編著了《工業企業經濟活動分析》《企業財務管理》《現代成本會計學》《會計報表編審與分析》《巨觀調控理論與政策體系研究》等12部專著和高校教材,並在《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等主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得到學界和社會的肯定。1983年,山西財大的主管上級,國家商業部授予他“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9年,他被列入山西通志37卷》教育類有突出貢獻的人士中,該書在200年間的教育人士中公選了94人,山西財經大學50多年歷史中僅有兩人入選,杜英斌為其中之一。教書育人 嘔心瀝血

杜英斌沒有傳奇經歷,一頭扎在教育戰線,一乾就是40年。他的講稿圈圈點點 ,有引證、有補充、有解釋,各種資料或手抄、或剪貼、密密麻麻、工程浩大。他說,即使講了那么多年的課,每臨上課,從來不敢稍有懈怠,必須認認真真補充最新鮮的知識。無論是單肩教師職責時,還是後來身兼教學與領導數職,他的教師本色從來都沒有改變,工作再忙也從不誤課,頭緒再多也要理出頭緒。多少年來,他不僅堅持系統授課,而且結合時代要求,開設了很多專題講座。是他的學生們始終能學到最前沿的知識。40餘年來,從專科、本科到研究生,幾十年里他的學生遍布祖國各地、各行各業、國內和海外。“治學嚴謹,知識新穎”是多年來學生們對他的一致評價。他說,我自己並無過人的智慧,要說一個字只能是“勤”字,勤能補拙。他說,“桃李”是社會的,是國家的。他的學生中儘管有高官、有大企業家,他們時常盛情邀請這位恩師,但是無論走到哪裡,都儘量不驚擾學生,他總是悄悄地來去,不想麻煩別人。作為一名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精神貫穿了他的人生。

當好“公僕” 身體力行

說到當了十多年行政領導,他感慨萬端的說:我從未有過“當官”的欲望,也沒有想到會當官。可能是“有心觀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吧,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的要求,全校教職員工通過投票選舉的方式,竟把我推到副院長的位置。”
書卷氣濃厚的杜英斌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很快以穩健、踏實、創新、發展的思路贏得了大家的一致擁護。並在院領導的崗位上一乾就是十多年,學校不斷發展壯大,為國家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才。談及擔任黨、政一把手的體會時,杜英斌很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他說,高校人才薈萃,是國家孕育人才的沃土。政治有紀律,學術無禁區,高校工作在堅持黨的大政方針的前提下,一定要解放思想,廣開言路、博採眾長、兼收並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在差異中求和諧、在多樣中求統一。

對教師充分尊重,來不得一點霸道和欺騙。只有教師心情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高質量。這就要求領導有“雅量”,能接受各種批評意見和不同的見解。更為重要的是,一把手要做到“公道、正派、不謀私”。這不僅是樹立威信、有效行政的基礎,更是一個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體現。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學校里人人都知道,他當領導時除了公務用學校的車,私事一律不用學校的車。作為一名學者,書籍購買是常事,但他私人買書從來不留票據,當然也從不找學校報銷。他說,這樣很好,掌權十幾年、下台若干年,看到和聽到多少掌權者貪腐落馬,而我心中去無一絲漣漪。看到他頭髮花白仍筆耕不輟、身居舊室卻藏書無數,我們深深折服。他說,自己雖已是白頭老人,但仍能發揮一些“餘熱”,帶研究生,做一些專題報告,參加一些考評會議,這是他最感欣慰的事情。他說:“雖然現在自己走出去的半徑變小了,但思想的半徑卻越來越大,對社會脈搏更加關心。”
提起中央財大的恩師,他說,雖然闊別母校多年,但是當年那些老師的音容笑貌依然經常浮上腦海,師恩永遠不能忘。他告誡我們:“做事要先做人,要有寬厚仁愛之心,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