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 生於浙江東陽。
1986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後在杭州一直從事考古工作。
1995年 主持的「南宋太廟遺址」榮獲9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0年 主持的「南宋臨安府治遺址」榮獲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1年 主持的「老虎洞南宋官窯遺址」和「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同獲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4年 「嚴官巷南宋御街遺址」又榮獲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5年起 任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並被評為浙江省特級專家。
杜正賢近20年一直沉浸在考古第一線,由他主持的「南宋太廟遺址」、「南宋臨安府治遺址」、「老虎洞南宋官窯遺址」、「恭聖仁烈皇后宅遺址」和「嚴官巷南宋御街遺址」,五度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到當前為止,全國共評選150項「年度十大」,他一人就獨占五項,這在中國考古界是絕無僅有的。也因此他被同行稱為「考古界的奇才」,引起考古學界廣泛關注。
見到杜正賢是一個中午,44歲已有些微發福的他,剛從考古所轉來文保所上班第三天。言談樸實,眼神深邃,似可洞見歷史。「南宋時期和吳越國時期埋藏的東西是杭州最好的。20年來我的考古圍繞的主線就是南宋。」他說。
終身難忘太廟遺址發掘
太廟遺址是宋高宗時修建,其巷道位置800多年來基本未變。提起發掘太廟,他記憶猶新,那是1995年4月初的一天,杭州下大雨,早晨8點雨初停,他獨自爬上紫陽山,在山上看到下面拆房子,記憶中杭州好多街巷名稱都是南宋時沿用下來的,包括太廟巷。
他猛然驚醒這裡可能就是太廟。於是急忙下山驗證自己的想法……7月下旬,他們終於找到太廟圍牆牆基,9月底又找到了太廟東面大門,面對著灰黃土塊下掩埋著的800多年前條石青磚,他們露出了微笑。
在中國六大古都中,看得見的太廟只有北京一處,那是明清留下來的國寶。這次的發現堪稱迄今為止我國經考古發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太廟遺址,於是理所當然地入選了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南宋太廟的發現在杭州即引起轟動,加上杭州政府對太廟遺址的處理,成了後來中國城市考古保護遺址的經典案例,亦令杭州的考古出現新氣象。如今,太廟遺址的開掘部分已填土封護,在遺址上,一座現代化遺址公園經已落成,成為市民休閒鍛鍊的好去處。寬闊的廣場上綠樹環繞,地面的「人」字紋鋪磚帶有濃郁的南宋韻味。
這一發現成了臨安城考古發掘的里程碑。
沒膽識就沒有重大發現
南宋皇朝在杭州有著140餘年歷史,對南宋臨安城遺址的考察和研究,雖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但由於遺址與現在的杭州市基本重疊,又位於老城區,人口密度大,考古工作難上加難,始終未有大的突破。
發掘太廟遺址一年之後,杜正賢就嗅到了南宋臨安城的氣息。他主持的臨安府挖掘很富有戲劇性,當時挖掘只是一小塊地方,但挖掘點非常準,先挖掘到一塊變形寶相花紋磚,這一發現讓他很興奮,立刻將考古材料上報市政府,市長仇保興看後就把整個市中心40多畝涉及到臨安府的舊城改造全部停了下來。
此次挖掘面積僅800多平方米,但挖出的地方對照臨安府圖紙卻是非常準確的,位置及幾間房間的開間大小基本上是一致的。
他和他的考古隊用手鏟和刷子,一下一下地勘察發掘,南宋臨安城的布局、南宋皇城的範圍、河路並行的城市體系逐漸顯山露水,南宋臨安城的珍貴記憶碎片就這樣被一點一滴地修復起來。
現在有關臨安城考古發掘的部分成果已被北京大學等高校選用,編入相關教材。此次發現對宋代建築史研究有重大意義,當年即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判斷千年御道令人折服
20年來,杜正賢參與60多次考古發掘,出土幾千件文物,而其他古都西安、北京、南京卻沒能如杭州這般有這么多發現。杜正賢常說,要有恆心、耐心、有自己想法才能有新發現。
考古挖掘,發掘者判斷錯誤在所難免。但杜正賢的很多「預感」,似乎總在冥冥中向著正確方向行進,那些在別人看來都是莫名其妙、雲裡霧裡的決定,卻常能在最後一刻讓每個人大吃一驚。
預感令隊員莫名其妙
如在嚴官巷御街遺址發掘之前,他曾「預感」這塊地下一定有戲而且是大戲,再三叮囑考古隊員一定要儘快在附近租到房子。大家當時都對這個「莫名其妙」的決定表示驚訝,因為在發掘點周圍專門租房作為辦公點是從未有過的事,何況這個發掘點看上去只是個小工程。
面對大家的遲疑,杜正賢急了,說:「如果租不到房子,你們就全部停工直到租到房子為止。依推測來看,這下面定有大文章,還得往下挖,短則需幾個月,長則甚至需幾年」。
當時一名年輕隊員回憶說:那會兒我們都覺得杜老師的做法太不可思議。但當南宋土層漸漸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大家都心服口服了。
見御道大家心服口服
這就是全國唯一一條被發掘的千年御道─南宋臨安城的中軸線,天子的權威象徵,在深埋地下八百多年之後,終於重新鋪展在了世人的面前。眾多考古學家譽之為南宋臨安城考古的一次標誌性發現。
還有一次杜正賢在1996年的皇城挖掘時,發現麗正門通道,是最重要皇城宮殿道路,挖出來後,當時突然發了大水,此時已快挖好的地方塌方了,塌出了一條溝,過去曾經挖掘的考古專家看後才知道這是他們當年曾經挖掘過的地塊,位置一樣,卻因挖掘深度相差一尺半,錯失了麗正門的重要發現。
破中國陶瓷史兩大疑案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陶瓷發源地,中國瓷器名聞海外。但中國陶瓷史上有兩大疑案一直困擾著陶瓷研究者,即南宋修內司官窯和哥窯。長期以來,圍繞這兩大問題,學術界爭論不休,但始終無法解決。
1996年,一個偶然機會,杜正賢在雜草叢生的鳳凰山東麓山澗溪水旁,發現了疑是南宋官窯的瓷片。他興奮地回憶說:「老虎洞窯址的挖掘是最辛苦的,前後時間拖得特別長,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發掘,其間還經歷了與團伙偷盜的搏鬥。」職業的敏感促使他對這一區域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結果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片和窯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窯址乍一露面,其瓷器和窯址的性質便在考古界、陶瓷界引起爭議。
當時,杜正賢頂住壓力,不唯書,不唯古,廣泛收集和研究文獻記載,結合老虎洞窯址發掘的地理位置和實際情況,首次提出老虎洞窯址南宋層就是南宋朝廷在都城臨安建立的第一座官窯──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元代層窯址則是一直以來無法搞清時代和內涵的「哥窯」。
在2001年召開的專家論證會和2002年召開的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經過仔細考察和反覆研究、論證,得出的結論與杜正賢的觀點不謀而合,解開了困擾學術界半個多世紀的中國陶瓷史兩大謎團。
考古界少見的大氣和開放
考古界有句話說「好女不嫁考古郎」,勤奮的杜正賢卻不僅受老天的垂青,還得到杭州姑娘的青睞,工作沒幾年就結婚了,沒有夫人的支持,他自稱不可能有這么多重大的發現。因工作忙,他在家的時間非常少,女兒的讀書與遊玩基本上交給夫人管。當記者索要一張全家福時,他抱歉地笑起來說,10多年沒有三個人拍過照了。
世界多處留下足跡和聲音
杜正賢從1999年至今,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30多篇學術論文,編輯出版書籍共四部,其中《老虎洞窯址瓷器精選》、《杭州的考古》謂為精品。近年來,在英國倫敦大學、英國東方陶瓷協會、台北故宮博物院、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韓國官窯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文物局培訓中心的講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聲音。
助手稱七分努力三分運氣
與杜正賢合作多年的浙江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副教授周少華評價他是七分努力、三分運氣。「他挖掘的時候專一,不讓人插手,但發現後,卻有著考古界少見的大氣和開放的心態,在考古整理的過程中,無論學生、同行、記者、愛好者只要想來參觀,都可以來」。杜正賢笑稱其為「開放式考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新看法、新觀點,只有這樣,我們的考古才能發現更多未知的歷史。」
戰國水晶杯 引出千古謎
戰國水晶杯這件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的出土,可是耗費了杜正賢的不少心血。那個時候,一些專家已經認定這塊地方是「廢地」,沒有再開挖的價值。可杜正賢卻似有預感地死活要堅持挖下去。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他把筷子削成竹片,一點點摳墓里的填土,原始瓷器、玉器、瑪瑙,一件件珍貴的文物,終於從他手裡出土了,彌足珍貴的國寶─戰國水晶杯也意外地發現了,這是杭州地區發現的最大戰國墓葬。
考古泰斗連稱「寶物」
至今,這隻躺在杭州歷史博物館的水晶杯依舊是個美麗的謎。如此大的高純度水晶在今天都是罕見的,當時的中國怎么會出產的,它究竟來自何方?當時的工藝水平遠不如今,怎么能把這塊水晶加工成杯子?
能把水晶杯這樣既硬又脆、極易生成海綿體的寶物毫髮無損地發掘出土,絕非易事。
當這件價值連城、給人留下許多猜想的寶物護送到考古界泰斗蘇秉琦先生手裡時,這雙不知捧過多少國寶的手也激動地微微發抖,口中不斷發出「寶物、寶物,世界獨一無二」的讚嘆。經專家們鑑定,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發現的國寶級文物。
如今在他腦海中,杭州城下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如德壽宮、皇城,大的道觀、宮觀、還有一些皇后宅院寺。杭州南宋很多皇后是不住在宮裡面的,這樣的宅院還很多。
相關詞條
-
杜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
傳統文化 始祖 杜姓名人 遷徙 郡望 -
杜修賢
杜修賢,“紅牆”里的攝影師。杜修賢,1926年生於陝西米脂。1944年參加八路軍,師從吳印鹹學習攝影。1954年調新華通訊社任記者,先後任北京分社攝影組...
杜修賢 逝世 故居 作品 -
杜[姓氏]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
傳統文化 始祖 杜姓名人 遷徙 郡望 -
杜姓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
傳統文化 始祖 杜姓名人 遷徙 郡望 -
杜正倫
杜正倫(?-658年),相州洹水(今河北魏縣)人,唐朝宰相。 杜正倫出身於洹水杜氏,隋朝時考中秀才,曾授羽騎尉,入唐後擔任齊州總管府錄事參軍,並進入秦府...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軼事典故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
龔賢
龔賢(1618—1689年),又名豈賢,字半千,又字野遺,、豈賢,號半畝,又號柴丈人,江蘇崑山人,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
生平事跡 個人成就 作品名錄 詩詞選摘 人物年表 -
杜心五
杜心五(1869年出生於湖南張家界慈利,1953年逝世於湖南)是一位中國武術家,是自然門的一代宗師。因為他身材瘦削,被稱為俠骨。在日本留學時,曾經飛腿打...
少年習武 基本信息 隱身江湖 晚年生活 -
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 ),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後。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進士第,補揚...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藝術造詣 逸聞趣事 -
龔賢[明末清初著名畫家]
龔賢 (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
生平事跡 個人成就 作品名錄 詩詞選摘 人物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