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蕾

杜普蕾

杜普蕾傑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五歲初展過人稟賦,十六歲開始職業生涯,才華與年齡的落差傾倒眾生;1973年,被確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遂作別舞台,纏綿病榻十餘載,終卒於盛年。《狂戀大提琴》是她的姐姐希拉蕊與弟弟皮爾斯在1997年合著的傳記,其中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甚至可以說驚心動魄的舞台背後的故事。

基本信息

人物

杜普蕾杜普
傑奎琳·杜普雷(1945-1987),英籍大提琴家,五歲初展過人稟賦,十六歲開始職業生涯,才華與年齡的落差傾倒眾生;1973年,被確診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遂作別舞台,纏綿病榻十餘載,終卒於盛年。《狂戀大提琴》是她的姐姐希拉蕊與弟弟皮爾斯在1997年合著的傳記,其中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甚至可以說驚心動魄的舞台背後的故事。這裡摘錄的,是姐姐希拉蕊眼中的妹妹,一個被扭曲了人性的天才。

內容

電影《狂戀大提琴》又名《她比煙火寂寞》,其主角原型正是天才大提琴家杜普蕾。片子敘述的故事是這樣的:
這是一對有著深厚感情的姊妹。杜普蕾的姐姐是個天才笛子手,在一次邀請演出中,姐姐告訴媽媽,若妹妹不能參加,那她同樣也不去。杜普蕾的確很好強,經過刻苦練習後,竟然在一次兒童樂器比賽中,同姐姐一起獲了第一。當然杜普蕾拉奏的是大提琴,而姐姐吹奏的是長笛。於是,原本聚集在姐姐身上的掌聲與鎂光燈一下轉向了妹妹。謝幕時,高傲而嫉妒的姐姐轉身跑向儲藏室一隅默然不作聲。最後,小杜普蕾隨著母親走出比賽場,在樓梯轉彎處,記者給他們留了影。發黃的照片上,唯一不笑的是姐姐。但這意外的成功固然沒有到能影響姐妹倆感情的地步。
許是一個家庭僅有的精力只可能培養一位天才兒童的緣故,父母選擇了小杜普蕾。若干年後,杜普蕾的名聲響譽世界,而姐姐從小杜普蕾獲獎的一刻起,就注定了落寞的命運。
正當姐姐混沌於工作與笛子學院時,伯樂出現了。他追隨姐姐回了家,並毫不猶豫告訴她,他愛她。然後,他們便結婚。當杜普蕾知道這事後,殘酷地對姐姐說,你要性生活,並不一定非得結婚。深夜裡,姑娘們的臥室沒有打燈,外面的星光透進來,姐姐慘白著臉回道,他讓我知道我是個特別的女子。可妹妹內心的孤寂驅使她再次說出不負責任、傷害親人的話:你,並不特別,你知道你一點都不特別……
過了沒多久,杜普蕾在一次party上也結識了自己的丈夫。兩個年輕音樂家用演奏音樂的方式、以最短的時間鞏固了對方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於是,杜普蕾與丈夫開始同台演出。而演出檔期看上去是那么緊湊,仿佛永無止盡。
一天,杜普蕾著蘭色大衣,拖了大提琴箱子,投奔已在鄉下定居的姐姐與姐夫。下了計程車,她便哭倒在姐姐懷中,並要求姐夫把她這個小妹妹抱進小木屋。晚上,安頓完三個孩子後,他們就圍著火爐做遊戲。遊戲很有意思,是猜對方在想什麼。當然,這對姐妹總是能心心相印。到了最後,杜普蕾在與姐姐耳語的過程中說,姐姐,我要與姐夫做愛。溫馨的氛圍終結在杜普蕾吐出的最後一個單詞時。第二天,杜普蕾跑進小森林。她邊哭邊跑,邊跑邊把身上穿的衣服沿途丟。姐姐找著了赤身裸體的杜普蕾,她正抽搐哆嗦著,右手拿起枯樹枝就狠命抽自己的左手腕。空空的天空啊,鄉下那小溪、岩石、樹木與積雪,所有的生命都靜靜等著杜普蕾喊出——其實,其實我只是想與他做一次愛……你說我們什麼都可以分享的,原來都是騙人的……你不愛我。
接下來的故事該如何發展呢?錯位了,一切都錯位了。
終於某個晚上,姐夫去找姐姐。杜普蕾醒來後,在臥室里拉響了震撼人心的大提琴。
於是,第二天,杜普蕾如來時一樣,孤傲地拖著琴箱走了。
於是,生活又重複起來,杜普蕾又加入丈夫演出活動的行列。但這時的杜普蕾好象再不能很投入地表演。甚至於,某次演出終了時,她發現自己站不起身。作為樂團指揮的丈夫驚訝地走上前去,輕聲對妻子說,沒有關係,我抱你。
病因被找出來了——多發性硬化症,一種迄今為止尚無特效藥的絕症。
杜普蕾的身子跨了,可稟賦得天獨厚的丈夫又怎會守著風采不再的妻。他藉口工作原因搬出了家,先是一禮拜回家一趟,再是一個月。在一次電話中,杜普蕾分明聽到丈夫那邊傳來孩子的吵鬧聲,於是,她知道丈夫背棄了她。
在此之前,杜普蕾曾強烈要求丈夫安排她上台演出,她在整場音樂會唯一要做的事是,敲響定音鼓
病越來越重了,杜普蕾漸漸失去行動、聽覺甚至呼吸的能力。可她始終不願別人看到她悽慘的光景,所以她拒絕一切朋友包括家人。一次,母親建議大女兒去看望小女兒,並拿出那張杜普蕾第一次得獎時的照片,說杜普蕾也許需要它。可電影的畫面變得邪惡起來。姐姐說,是誰,那時照片上沒有笑的是誰?然後,夫妻倆相視無言。這個曾默許妹妹與自己的丈夫同床的姐姐,在妹妹最為痛苦的時候也背棄了她。
終於,彌留時候到來了。杜普蕾渾身抽搐,不吃也不喝,早已說不出話來。這姐妹的情分到底是斷不了的。姐姐終究去看了妹妹。她摟著她,餵她喝水,並與她回憶小時一起去海賓玩耍的事:她們跑到了海邊,看到海邊立著個奇怪的孤身一人的女子。小杜普蕾向前與她問好,然後,徑直跑回來,擁著姐姐,道,沒事,有我在(一切會好的)。至此,電影畫面凌亂起來,那幼時海邊立著的奇異女子轉過身來,而她,就是杜普蕾。
在回家的公路上,電台廣播杜普蕾去世的訊息。姐姐聽了,下得車來,站在空曠的森林裡失聲痛哭

評價

一般來說,大提琴的唱片,比起小提琴來說少的可憐。但是在有限的幾部大提琴協奏曲曲目里,卻有二首我最喜歡的曲子,一首是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另一首就是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而喜歡埃樂加完全是因為杜普蕾的緣故。
大提琴,這種極富男人陽剛之氣的樂器,一直是男人們的專屬,像吉薩爾斯、費爾曼、托特里埃、傅立葉、羅斯特洛波維奇、馬友友等如雷貫耳的大提琴演奏家無一不是男性。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個性、有創見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鳳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卻是例外。作為托特里埃和羅斯特波洛維奇的學生,卻沒有籠罩在老師的光環下面,而是走出一條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飽滿的激情與充滿力和美的表現,這一切都體現在她演繹的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中。
這支曲子是埃爾加獻給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畢一生之力創作的最後的大型管弦樂作品,可以說是愛爾加獻給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鵝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摯,同時又充滿哲思,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很難掌握,因此演來難度頗大。在這張唱片裡,杜普蕾也用盡了一生的才華,演繹了這首千古絕唱。我幾乎毫不猶豫地把它列為此曲目的首選。我曾經聽過這支曲子的很多版本,卡薩爾斯在EMI的版本,琴聲質樸,文化底蘊深厚,但卻有些暮氣,羅斯特洛波維奇在EMI的錄音, 壓抑又充滿激情,但卻極富誇張,馬友友在CBS的版本,抒情,優美,但卻有些貴族氣,不是特別投入,只有杜普蕾是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些奮不顧身,既充滿朝氣,又不是女性的細膩表情,但並不是沒有節制的放縱自己情感,顯得頗有大度。實際上聽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準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無影無蹤。從錄音上說,這張唱片可以說是EMI公司錄音的最高成就之一。大提琴質感非常好,音色超卓,泛音很美,再加上巴比羅利的堅強有力,富有激情的烘托,使整個音場寬廣宏大。在慢板樂章中與杜普蕾一唱一和,互訴衷腸,極具感染力。另外這張唱片中還有英國著名歌唱家貝克演唱的“海景”,同樣是精彩萬分的演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張唱片的封套,一般來說,幾大唱片公司非常注重自己的企業形象標誌,像DG的黃色,DECCA的藍色,而“EMI”則是以紅色為基調的。但是這張唱片卻出人意料的是以白色為基調的,我想這同樣是唱片公司的一種深意蘊含其中。不能忽視的是EMI公司的正價盤,與同一唱片的中價盤,廉價盤,差距非常大,這張唱片曾分別以不同的面目出現過。我曾經把它與杜普蕾的雙張精選(中價)及杜普蕾六張全集(廉價)的同一曲目版本比較過,中價盤和廉價盤的聲音差了許多,特別是大提琴溫暖的音色失去了光澤,顯得發暗,那些注重錄音品質的發燒友,不可不察。因為這張唱片緣故使我喜歡上了杜普蕾和她的唱片。
我曾經看過一個關於杜普蕾的傳紀片,她和鋼琴家勃倫波依姆的金童玉女的愛情,令人稱羨。顯然有文章說,勃倫波依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國人也沒有原諒他。但不管怎么說,在他們二人一起錄製的大量的唱片中,不乏精品。其中最為精彩的是那張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鳴曲(EMI),同樣是琴瑟和鳴,抒情之作。還有一張杜普蕾演繹的蕭邦的大提琴奏鳴曲,幾乎是同一曲目的首選。在聽了許多杜普蕾的唱片以後,老實說,她演繹的德沃夏克和海頓大提琴協奏曲便不能使我滿意,與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有著距離,我更喜歡羅斯特洛波維奇的德沃夏克和馬友友的海頓。但是我仍收藏了她的不少唱片,不是為了版本比較,更多的是讓我知道,一個人的火熱生命,青春及過早的消逝。從她1973年患病以後,停止演奏到她1987年10月19日去世,她只活了42歲,而藝術生命才28歲,正是豐華正茂的時期呵!我不能想像如果杜普蕾現在還活著,她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