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杜度,字伯度。生卒年不詳,他是漢章帝時的人,做過齊相。號稱“草聖”的張芝,曾經說自己的書法“上比崔、杜不足”。這裡說的杜就是杜度。崔,是東漢另一位章草書法名家崔瑗,而崔瑗是杜度的學生。
杜度的書跡今天是看不到了,但據看過他書跡的三國時魏人韋誕說,是“傑有骨力而字畫稍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飛迸”(張懷瓘《書斷》引)。晉衛恆《四體書勢》說:“齊相杜度號善草書,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梁時庾肩吾《書品》列其書品為上之中,唐張懷瓘《書斷》列其章草為神品,草書大家懷素稱他的章草“天然第一”。
章草淵源
序
書學之興,自於周。昔周宣王時,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世謂之籀書也。有唐有石鼓十具出焉,是謂其遺蹟雲。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奏罷不合奏文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是謂小篆。
下杜人程邈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省改大篆。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使定書,或曰程邈所定乃古隸也。
上谷王次仲,飭古隸為八分,八分者,令隸也。唐人稱為八分。於古隸飭加波磔而成。
漢興而有草書,漢元帝時,傳史游作《急就章》,為章草之祖。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又有崔瑗,亦稱工。其後有張芝,皇象,索靖皆善章草,時並號書聖。
張伯英學崔、杜之法,溫故知新,變為今草,韋誕稱之為“草聖”。草書成也,後有羲、獻繼之。
行書者,傳為後漢劉德升造。劉德升,穎川人,與鍾繇同郡,鍾與胡昭並師之。或稱鍾繇有三體,一曰銘石,二曰行狎書,三曰章程書。行書即其行狎書也。
真書者,以鍾繇為祖,鍾之前未見之也。真書至鍾繇《克捷》,《宣示表》出,乃模楷大定,後羲、獻《樂毅》、《十三行》繼之,至唐體又大變矣。
古又有飛白一體。傳蔡邕見匠人堊帚成字,心有所感,創為飛白,字若飛動。後張烏巾,歐陽詢皆善之。又梁蕭子云據之創小篆飛白,宋蔡襄據之創飛草,則不詳其形狀矣。
後世之書學盡在八體中,分而述之。
大篆
昔者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始變古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也。漢書藝文志雲史籀十五篇者,並此也。秦兼天下而焚書,故漢魏至晉只傳其名,而不見其文。有唐之季,岐州雍城南出周宣王時石鼓十具,有文焉。其文刻於石鼓之上,故稱石鼓文。蓋其諷宣王畋獵所作,又名獵碣。十具石鼓為韻文十篇,其目為:吾事、汧殹、田車、鑾車、霝雨、作原、而師、馬蔫、吾水、吾人。時人謂其文為籀書雲。
贊曰:籀文之出,開闔古文,暢其纖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石鼓出,唐韓愈作石鼓歌極贊之曰: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紐壯,古鼎躍水龍騰梭。後“鸞翔鳳翥”為贊其書極佳之語,其後有王羲之當之。
小篆
始皇二十年,始並六國,初兼天下,令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丞相李斯奏罷不和秦文者,於是天下行之。
小篆自秦始,故又稱秦篆。始皇帝在位,共出巡五次,刻石七塊。即《嶧山刻石》、《琅玡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門刻石》、《會稽刻石》、《泰山刻石》、傳為李斯所書。唐人謂之傳國之偉寶,百代之法式。今有《琅玡台刻石》存焉。
贊曰: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鐵為肢體,虬作驂騑,江海渺漫,山嶽峨巍,長風萬里,鸞鳳于飛。遠而望之,若鴻鵠群游,駱驛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離婁不能睹其隙間。為學藝之范先。
有唐之時,有李陽冰者,生於開元,始學李斯《嶧山碑》,後見仲尼《吳秀札墓誌》,精探國小,得其淵源,遍觀前人遺蹟,嘗嘆曰:“天之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以其書為已任也。自陽冰後,雖餘風所激,學者不墜,然未有能企及之者,故有嘆曰:“斯去千年,冰生唐時。冰復去矣,後來者誰?後千年有人,誰能待之?後千年無人,篆止於斯!”
隸書
秦時,下杜人程邈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十年,從獄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圓,圓者使方,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為御使,使定書。或曰邈所定乃古隸也。古隸或稱散隸,或曰佐書,與後漢之隸不同。
後漢之隸或稱今隸,或稱八分,或稱章程書。乃後漢上谷王次仲所作,王愔云: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國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可知程邈所古隸,變篆之圓為方,而無後漢之波磔。王次仲飾隸為八分。程邈之變篆為古隸者,以求用之簡便,王次仲變古隸為八分者,以求形之工麗,用形並作而隸字成也。
古隸之於小篆,為古今文字之變。小篆之為文也,畫物象形,隨體詰屈,未脫象形之遺意也。古隸則變圓為方,今體文字成也。古隸多用方筆,小篆多用圓筆;古隸多得橫勢,小篆多得縱勢;古隸簡疾而小篆謹緩。
古隸略加整飭,即為八分。古隸散漫而拙,八分有模楷而工麗。古隸,八分同為一體也,比之於後世,尤顏、柳之變右軍體也。
隸之名家,傳有扶風曹喜。曹喜,字仲則,扶風平陵人。章帝建國中為秘書郎。蔡邕云:扶風曹喜建初稱善。喜傳邯鄲淳。邯鄲淳字子淑,穎川人。初為臨淄王傅,累遷給事中。梁鵠云:淳得次仲法,韋誕師淳而不及也。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端之子,官至侍中。諸書並善,尤精題署。
又有師宜官亦精八分,靈帝好書,征天下工書於鴻都門,至數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大則一字經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後為袁術將命巨鹿,《耿球碑》術所立,是宜官書也。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受法於師宜官,以善八分知名。魏武曹操甚愛其書,以為勝宜官也。時邯鄲淳亦得次仲法,淳宜為小字,鵠宜為大字,不如鵠之用筆盡熟也。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官至左中郎將,封高陽侯,儀容奇偉,篤孝博學,能畫,又善音律,明天文、數術、災變,卒見問,無不對。工書,篆、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古今,為書法之祖。後世言書法之源者,必稱鍾繇,而鍾繇者,謂得蔡邕所傳筆法而神。靈帝時熹平石經出蔡邕之手,石經初立,觀者如潮,以為書法之模楷。
章草
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名誰。或曰史游作《急就章》草書,以其篇而名之為章草。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此乃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連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至建國中,齊相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或曰: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或曰因章帝之名,故謂之章草。
杜度字伯度,京兆杜陵人,章帝時為齊相,雖史游始草書,傳不紀其能,又絕其跡,創其神妙者,其唯杜公。
杜度之後有崔瑗。崔瑗字子玉,安平人,官至濟北相,文章蓋世,善章草,師於杜度。
韋誕云:杜氏傑有骨力,而筆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而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
張芝字伯英,燉煌人。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時稱張有道。好書,出諸杜度,崔瑗雲。然龍驤豹變,青出於藍。其自謂上比崔、杜不足,誠則尊師之辭,亦其心肺間語。伯英損益伯度章草,亦猶逸少增減元常真書,雖潤色精於斷割,意則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質素之風,俱不及其師也。然各為今古之獨步。
又有索靖,張芝姊孫也。書出於韋誕,峻險過之。有若山形中裂,水勢懸流,雪嶺孤松,冰河危石,其堅勁則古今不逮。或曰崔子玉點畫之間莫不調暢,然索靖乃越制特立,風神凜然,其雄勇勁健過之也,以此有謝於索。又時人云: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餘姿,張不及索,其推重至此。
又有吳皇象,字休明,廣陵江都人,師於杜度,工章草,有《急就章》傳世。羊欣云: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並號書聖。抱朴亦云:書聖者皇象。休明章草,雖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與右軍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各造其極。
評價
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學杜度書,後人並稱為“崔、杜”,為張芝師。張芝與朱賜書。自謂“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評云: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微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進飛。”晉衛恆《四體書勢》云:“齊相杜度號善草書,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南朝梁庾肩吾《書品》列杜度書品上之中。唐張懷瓘《書斷》卷中列杜度章草為神品,評曰:“雖史游始草,書傳不紀其能,又絕其跡。創其神妙,其惟杜公。”又以張芝與杜度相論曰:“伯英(張芝)損益伯度章草,亦猶逸少增減元常真書,雖潤色精於斷割,意則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質素之風,俱不及其師也。”《書斷》卷上云:“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書。”《書斷》卷下《評》曰:“杜草蓋無所師,鬱郁靈變,為後世楷則,此乃天然第一也。”又曰:“章草古逸,極致高深,則伯度第一。”唐韋續《墨藪·九品書人淪》列杜度章草書為上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