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Key Laboratory for Anisotropy and Texture of Materials, Ministry of Education )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5年12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項建設,2008年5月通過教育部驗收。實驗室依託於東北大學材料學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科技創新基地之一。實驗室主任由左良教授擔任,盧柯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以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的表征、設計、控制及相關高新材料研製為主要特色,緊密結合國際學科發展趨勢及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重點建設材料織構與各向異性表征、材料織構與微結構控制、各向異性結構材料設計與製備、各向異性功能材料設計與製備等四個主幹研究方向。各方向研究內容緊密銜接、相互支持,涵蓋了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領域的前沿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共性技術。
研究人員
實驗室圍繞重點研究方向集聚和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形成了一支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和國際化視野、團結合作的科研教學集體。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38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12人),副教授18人。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乾構成了實驗室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力量,其中2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3人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計畫,9人入選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實驗室所屬研究集體2008年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畫”。
研究成果
大力加強基礎研究、高新技術開發與套用研究,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前沿競爭,取得了一批具有遠景性和重要價值的理論成果以及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技術。
2005-2010年共承擔各類科研任務185項,其中:國家973計畫項目課題(專題)5項、國家863計畫項目(課題)8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5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3項;科研經費進款額近5000萬元,達到1000萬元/年。
發表學術論文7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00餘篇、EI收錄450餘篇;出版教材及專著8部。申請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分別為52項和23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5項。
科研成果在工程化套用方面取得明顯突破,30餘項技術在企業得到推廣和套用。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基於中子衍射與同步輻射的材料織構、微結構分析方法;多場耦合下金屬材料固態轉變機理與織構和微結構控制技術;新型車身板用鋁合金強韌化和織構控制技術;有色合金的相圖、相變及短流程成形工藝;鐵磁形狀記憶合金取向相關的相變特徵與功能特性;強各向異性材料(矽鋼、IF鋼等)織構控制方法與工業化技術;低維材料的設計、各向異性生長控制、自組裝行為及物理/化學特性;可見光回響的光電薄膜設計與製備等。
人才培養
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130人左右,培養了包括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在內的大批優秀專業人才。 利用“985工程”、“211工程”專項資金及地方政府和學校配套資金的投入,重點加強實驗室基礎設施和科研裝備條件建設。擁有超過8000平方米的實驗基地,建成了較為完整配套的材料製備-表征-檢測實驗平台,儀器設備總價值5000萬元以上。同時,還積極與國內外著名儀器公司建立共建實驗室。已基本具備了開展材料各向異性與織構領域各種複雜、綜合實驗研究的能力,為實驗室快速發展、邁向國際一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外交流
不斷增進與國內外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交流合作,努力擴大實驗室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已與日本東北大學、法國梅茲大學、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美國田納西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合作關係;與國內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以及寶鋼、本鋼、東北輕合金、西南鋁等開展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共同承擔國家和企業重大科研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