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介紹
![李雪蓮](/img/5/519/nBnauM3X1MTOxIzN1IDN2UDM4QTMwIjMyMDNwADMwAzMxAzLyQ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在北京時遇到趙大頭,20年來她第一次獲得愛情和性福,本打算放棄上訪,好好過日子。可在得知趙大頭欺騙她後,她崩潰了,只能選擇繼續上訪。
角色塑造
![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img/b/3ca/nBnauM3X3UDNzcDN3IDN2UDM4QTMwIjMyMDNwADMwAzMxAzLyQ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導演馮小剛用中國傳統美學的技法講故事,他以說書人的身份從“李雪蓮”的身份說起,帶出了這個“偏執”“死磕”“不懂迂迴”的執拗農村婦人的“冤案”。范冰冰驗出了“這一個”女人形象,她與一眾男配角的“戰爭”便是移動的天圓地方的清明上河圖。
馮小剛當初在選擇片中女主角李雪蓮的演員時,許多業內人士都推薦周迅、章子怡、姚晨、白百何等演技派演員來扮演李雪蓮。但馮小剛力排眾議,堅持請范冰冰擔綱主演。馮小剛說,他“有私心”,因為指導一個大家覺得不好的演員演好,才能表現出他的實力。
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蓮是極其考驗演技的角色。從29歲演到49歲的年齡跨度不難,表現村婦如何犟、如何爭也不難,最困難的,是如何把荒誕和現實重重交叉的感覺表現出來,這是最殘酷的部分。比如李雪蓮在漫漫上訪過程中,多次主動或被動使用“女性的優勢”。
人物評價
![李雪蓮](/img/f/f49/nBnauM3XxUDN0MDM0YDN2UDM4QTMwIjMyMDNwADMwAzMxAzL2Q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當李雪蓮被說成是潘金蓮或者小白菜、竇娥的時候,她其實已經被賦予了太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錯落的污名。李雪蓮以一介女子身負歷史之重,這也是為什麼李雪蓮要不斷地上訪的原因(要與這一歷史的惡名撇清關係)。當被稱為潘金蓮的時候,李雪蓮被視為一個風流女子,她的上訪就是為了“正名”;而一旦被視之為“小白菜”“竇娥”的時候,她並不被認為有“冤情”,而是因為她的固執在各級官員眼裡成了一種挑戰和威脅,一種雙重歷史的重負,既是歷史上的,也是二十年前的,這雙重的重負,都使得李雪
蓮的“正名”不再是“正名”,李雪蓮和各級官員們之間的訴求不同,其結果不同也就可想而知了。李雪蓮的痛苦,雖然是一種身份“正名”的痛苦,但其實也是歷史加諸於個人身上的痛苦。
李雪蓮的上告注定了是一個悲壯(又自帶滑稽與反諷,建構過程中隨時在解構這一行為藝術)的重複,但使得李雪蓮從反覆變成反諷的,不是李雪蓮,而是符號和符號引起的痛苦,身份錯位引起的黑色幽默。對於李雪蓮來說,是不是或叫不叫潘金蓮,是生死攸關的;但對他人而言,她叫潘金蓮、小白菜、竇娥,又有什麼區別,這些稱呼,在他人眼裡,只是一個個分裂的符號,他們看到的是符號,看不到“人”在他們那裡,至於到底是潘金蓮、李雪蓮或者小白菜,都無關緊要。
李雪蓮求的是個人身份的正確性,其實是一種名實一致,是能指和所指的統一。換言之,當她被稱之為潘金蓮時,她就已經不是李雪蓮,當然也就不是竇娥或者小白菜了。而令她痛苦的是她的“名”。她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她那裡,“芝麻越滾越大,竟然變成了西瓜,螞蟻也最終成了大象”,她的痛苦,因而也就是一種符號的痛苦,是一種身份錯位的痛苦。再說回影視界(演藝圈、貴圈),演員(明星、藝人)在相當程度上也是背負了商業、情懷、名聲等各種負累。
社會影響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後,引來廣泛熱議。劇情中涉及了一些法律問題,一位農村婦女從真假離婚之爭到“潘金蓮”的名聲之爭,長達十多年的上訪之路,涉及從當地法院院長、縣長到市長等各級官員……電影為觀眾刻畫了一幅頗有寫實感的基層百態圖。不過,站在法律角度,尤其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起法律信仰、維護司法公信力,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