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李銓(1912~1968),萬福鎮塘東村人。出身於農民家庭。1928年開始參加延福革命根據地的活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二十軍,參加了九打吉安戰鬥。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任紅二十軍一七三團連指導員。1931年“富田事變”被定性為“反革命行動”,紅二十軍的排以上幹部全部被關押,戰士分別被編入紅三軍、紅七軍、紅十二軍,大部分幹部先後被錯殺,李銓幸免於難,數月後被編入湘贛獨立一師一團當幹事。參加了湘贛革命根據地多次反“圍剿”戰鬥。1934年 7月底,紅六軍團擔任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任務。在任弼時、王震、肖克領導下,於8月1日從永新牛田出發,突圍西征,開始長征,李銓時任紅六軍團十七師四十九團政治處技術書記。在強渡湘江中,他與戰友王恩茂手挽手,肩並肩,抗擊沒脖激流,安全過了江。9月,渡過蕭水,軍團擊潰敵三個師和一個縱隊後從容進入貴州東部。10月下旬,與紅二軍團會師於松桃的石良場。創立了以永順為中心的新根據地。李銓先後擔任十七師四十九團沒收委員會主任,十七師特務團副政委、政委。後調任紅六軍團十八師政治部主任、教導團政委。
1936年 4月,迅速渡過金沙江,6月到達西康。二、六軍團被命名為紅軍第二方面軍。7月到達甘孜縣,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李銓時任紅二方面軍隨營學校政治部副主任,後任教導團政委。10月,在甘肅會寧與一方面軍會合。二方面軍歷時二年整的長征勝利結束。
抗戰開始後,紅六軍團改編成八路軍第一二0師三五九旅。李銓等人在河北崗平山縣創建了平山團,李銓任政委,後改編為三五九旅七一八團,仍任政委。1939年8月,李銓和團長陳宗堯率領七一八團從雁東歸來駐於米脂城、吉徵店、丁家畔、馬家岔一線,保衛河防。1940年,三五九旅回響黨中央號召,在王震率領下,屯墾南泥灣,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一面紅旗。
1944年 10月,黨中央決定讓三五九旅挑選一位團長率主力南下,開闢以衡山為中心的湘中抗日根據地。王震親自出馬,三五九旅副政委李銓自告奮勇積極支持王震組建南下支隊。11月9日5000多名南下戰士出發。李銓奉命首先率南下支隊第一大隊,年底到達鄂北大悟山與李先念的新四軍五師會合。1945年2月,在粵北與東江縱隊會合,建立湘粵邊抗日游擊根據地。8月15日日本投降。蔣介石企圖消滅這支南下部隊。10月初三五九旅殺開一條血路,再度與李先念會師,被編入中原軍區第二縱隊。李銓任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一支隊政委。後“救國軍”又恢復為三五九旅,李銓任副政委,取得了棗陽、西粑山、韓坳等戰鬥的勝利。國共和談期間,三五九旅被國民黨軍圍困在先山縣達半年之久。他們發揚南泥灣精神,戰勝了極端的困難。
1946年 6月27日奉令突圍,擺脫了劉峙五個軍的前堵後追,又遭胡宗南二個軍前後左右圍攻。幾乎天天打仗,打了60多天,到達陝甘寧邊區隴東專區屯子鎮,得以休整。李銓為保證王震的安全,左手負傷,仍堅持戰鬥,後來左手成了殘廢。這次南下被毛澤東譽為“第二次長征”。
三五九旅在1947年3月編入西北野戰兵團(7月31日改稱西北野戰軍),李銓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解放旅旅長兼政委,參加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和榆林、沙家店、運城、扶眉等一系列戰役戰鬥,解放西寧、翻越祁連山,插入河西走廊張掖、酒泉,最後進軍新疆。1949年2月1日,第二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三五九旅改稱第五師,李銓任師政委。9月10日抵西寧與第一軍合師。10月中旬,進軍新疆。1950年3月進駐南疆。
新疆於1949年9月和平解放後,李銓調任二十二兵團政治部主任,為新疆的和平穩定、恢復生產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李銓改任伊犁軍區政治委員兼中共伊犁區委書記。後調任新疆軍區副政委。1959年任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為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做出了巨大貢獻。
受迫害
李銓在身患重疾期間,由於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得不到休息治療,東躲西藏,加上憂國憂民,致使1968年12月4日晚發生心肌梗塞。當時他任新疆革命委員會委員。家屬被隔離,子女被驅散,孤身一人,無人照料,不治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