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金德,1920年7月20日生,河南省羅山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人。原名李道興。
簡歷
土地革命時期
貧苦農民家庭出身。7 歲上私塾,兩年後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務農。1930年受革命影響,加入兒童團,放哨、站崗、查路條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被送到縣委幹部訓練班學習,學習尚未結束,即被調任縣委書記警衛員。後縣委書記調任中共鄂豫皖省委組織部部長,隨同到省委,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三、第四次反“圍剿”。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蘇區後,留在該地區堅持鬥爭。1932年11月隨重建後的紅二十五軍參加郭家河、潘家河、楊泗寨等戰鬥,堅持了反“圍剿”鬥爭。1934年11月隨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紅二十五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此時調紅二十五軍軍部交通大隊任通信員,後任通訊班長。參加了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部隊到達華陽鎮後,因長期艱苦行軍作戰患重病在老百姓家中養病。身體尚未完全康復,即擔任華陽游擊隊分隊長,堅持開展武裝鬥爭。後追趕主力部隊歸隊。隨部隊出秦嶺、過渭河、翻越六盤山,馳騁隴南隴東,截斷西蘭公路,威脅敵人西北後方蘭州。1935年9月中旬,紅二十五軍同陝甘紅軍會師後,調任紅十五軍團部參謀。參加了勞山、榆林橋、直羅鎮等戰役。1935年12月調紅十五軍團部機要科任譯電員,隨軍參加東征戰役。還在紅二十八軍、紅三十軍做過機要工作。1936年夏調到中央軍委機要科工作,同時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不久隨葉劍英參謀長到西安紅軍聯絡處做譯電工作。1936年 12月西安事變期間,任中共代表團譯電員。1937年3月調回延安,任中央軍委機要科外交組組長,負責中央與西安和其他國民黨統治區黨的地下電台的聯絡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
全國抗戰爆發後,1937年8月被派到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在彭雪楓直接領導下工作,任辦事處機要組組長。1938年春由周恩來送到國民黨辦的譯電訓練班學習。學習結束後,先後在武漢、長沙、湘潭、衡陽等地八路軍辦事處做機要工作,任機要組組長。1939年初任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機要科科長,辦事處機關黨支部書記。1941年1月從桂林撤往重慶。同年春回到延安,進馬列學院學習,任支部委員。同年秋調任中共中央機要科副科長,後任科長,確保了黨中央機要通訊暢通無阻。1943年秋任周恩來秘書。1945年被選為中共七大候補代表,4月至6月作為大後方代表團成員參加中共七大。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 12月作為周恩來的秘書參加中共代表團赴重慶參加政治協商會議,任秘書處副處長、機要科科長兼代表團黨支部書記。為保證代表團電台同延安隨時保持聯繫,並迅速同八路軍總部、北平軍調部、蘇北新四軍軍部、中原軍區建立直接聯繫,及時通報情況起了重要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5月後隨代表團抵達南京。國共和談破裂後返回延安。1947年春到山西翼城做土改工作,任縣委委員。臨汾解放後,任中共臨汾市委組織部部長、臨汾市總工會主席。
建國後
1949年起任中共中央辦公廳機要秘書室副主任兼中央書記處黨支部書記、周恩來秘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政務院機要處處長,政務院機關黨組成員、黨委委員,中央國家機關保密委員會成員兼辦公室主任,國務院保密委員會秘書長,國家編委委員,中共中央辦公廳機要局副局長。1955年2月至1959年4月任國務院秘書廳副主任。 1959年春調任中共中央統戰部辦公室主任,後任副秘書長。1965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副秘書長兼秘書處長、黨組成員,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委員。遵照周恩來指示,負責接待和安排前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回國事宜。保證了李宗仁一行安全回到祖國,並陪同他們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在主持全國政協日常工作期間,努力加強黨中央與黨外人士的聯繫。“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衝擊。1971年上半年恢復工作,擔任中共中央統戰部負責人。 1973年6月被任命為中央統戰部業務組負責人之一。1975年1月至1978年3月任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地名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右派摘帽子領導小組成員和全國縣級直接選舉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務,同時作為中央統戰部負責人繼續參與領導部里工作。 1978年5月至1982年3月任民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1978年3月至1979年5月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黨組成員。1982年離休後,參加編寫紅二十五軍戰史。1997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