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遂來 - 個人履歷
鄭州市管城人民醫院(原鄭州市向陽中心醫院)神經內科-李遂來大夫(主任醫師),60年代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經40多年來的臨床探索研究,獨創出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中西結合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法,採用“三位一體科學療法”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麻痹、神經痛、神經損傷、截癱、腦癱、偏癱、肌無力、肌萎縮、神經壓迫症、運動神經元、各種硬化症、震顫麻痹、手足麻木、四肢無力等。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數十篇論文,並有專著發表,享有很高的聲譽。
李遂來 - 人物簡介
刻苦研習祖國四大經典,遍閱國內外有關資料,拜訪權威和名醫,為祖國醫學做出一定貢獻。1987年,去一個倒閉的醫院當院長,嘔心瀝血使其起死回生。他孜孜不倦、不斷進取,蒐集卓有成效的驗方,集數十年臨床經驗,經潛心探索汲取現代中醫精華,拿自己做實驗,終於創出一套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新路子。
李遂來 - 主要業績
除按經絡、穴位,還按神經循行路線、神經根、神經分部區,病灶等部位,採取針刺、藥物注射封閉等多種方法,遵古而不拘泥,把現代科學與古老的醫學融為一體,治法多樣化。為解除廣大患者的痛苦而奮鬥。並配合研製了中藥系列製劑使神經得以恢復和再生,經驗證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精神病、神經痛、外傷及各種原因造成的神經麻痹和神經損傷、截癱、大小便失禁、腦癱、腦發育不全、先天腦積水,神經根炎、脊髓炎、脊髓空洞症、震顫麻痹等症有顯著療效,尤其側索硬化症,結節性和多發性硬化,肝豆狀核變性及重症肌無力、肌營養不良、肌萎縮、周期癱瘓等療效獨特,短期內即有效果,受到患者由衰稱道。他多年不懈的努力在治療神經病症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多次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如《側索硬化症的診斷及治療》、《截癱1000例的療效觀察》,《綜合療法治療腓總神經麻痹124例》,《中醫綜合治療顏面神經麻痹(周圍性)128例療效觀察》鄭州市管城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已成為眾多患者關注的焦點。
鄭州市管城人民醫院是綜合性公立醫院,我神經內科全體醫護人員向廣大患者致以親切的敬意和問候,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健康預期不斷的提高,人們對健康需求的無限性和神經內科的疑難病成為世界各國要急待解決的大問題,我科在主任李遂來專家的帶領下,終於研究創出“三位一體”科學的獨特新療法。醫治國際疑難病,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保證人民生命健康解決廣大患者疾苦,歡迎患者隨時諮詢,我們的宗旨是患者至上,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熱情耐心誠懇為患者服務,治病救人救死扶傷是一項永不變的準則。
神經病的挑戰者豫中醫廣證字(1995)第266號神經病,令人生畏,給多少患者造成了終生不幸和痛苦。作為中醫世家的神經專家李遂來更深知一旦神經病變、對人的危害比任何疾病都嚴重。因此李遂來大夫經數十年的潛心探索,汲取歷代中醫精華,創出了一套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疾病的新路子和純中藥系列藥劑,經臨床療效驗證:李大夫的治療方法對植物神經紊亂、神經病、先天腦積水、神經麻痹和損傷、脊髓炎、脊髓空洞症,震顫等病有良效。尤其對目前醫學界束手無策的側索硬化症,肌營養不良等神經科疑難症等療效顯著,得到了患者的由衷稱道。
李遂來大夫已發表論文
"六經病依病機病勢而治芻議"
李遂來 (鄭州市管城醫院,河南鄭州450000)
收稿日期:2005-06-15
作者簡介:李遂來(1949-),男,河南虞域人,主治醫師,從事內科臨床工作。
關鍵字:傷寒論;六經病;病機;病勢;治法
中圖分類號:R2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250( 2005)08-0566-02
《傷寒論》並無“六經”的提法,自朱肱《活人書》把《傷寒論》三陰病三陽病解釋成經絡病,首創“六經”之說,至張景岳、汪琥等推廣開來,歷代醫家多有習慣地稱三陰病三陽病為“六經病”者,並從不同角度對“六經病”進行解釋。就《傷寒論》六經病的治法而言,通常認為《傷寒論》已涵蓋八法,汗法如麻黃湯等,吐法如瓜蒂散等,下法如承氣湯等,和法如小柴胡湯等,溫法如四逆湯等,清法如白虎湯等,消法如五苓散、抵擋湯等,補法如小建中湯等。但筆者認為,這只是從方藥作用功效歸納的治法,是普通的治法。依六經病的病機病勢而確立的治法才是《傷寒論》治法的精神實質,茲予闡述於下,敬請方家指正。
1 奮起直追、順勢而治的順勢法
《傷寒論》承襲《內經》“從之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活,逆之則亂”之旨,提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大意是要順從病勢治療,不要逆其病勢治療。怎么叫逆其病勢呢?張仲景有自己的具體解釋:“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44條);“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92條)。意思是病位在表,其病勢向上向外,就應順其病勢,因勢利導,.從表而解,苦反其病勢趨向,用通里攻下治療,則為“逆”;同理,如病位在里,病勢向下向內,就應順其病勢,因勢利導,一下而解,若反其病勢趨向,用發汗解表治療,也是“逆”。這種順從病勢趨向奮起直追、順勢而治的治法也可簡稱為順勢治。
太陽表證,病勢向上向外,治宜發汗解表,忌攻下;陽明里熱證,病勢向內向下,治宜清下兩法,不可發汗、利小便;少陽半表半里證,病勢相持於內外之間,治宜和解,宜用汗吐下法等都屬於順勢法的治療原則。治病不順勢,會引起種種逆證。例如,太陽表證誤下引起“脈促胸滿”的桂枝去芍藥湯證;“利遂不止’的葛根黃芩黃連湯證;“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的桂枝人參湯證等,都是逆其病勢引起的變證。另一方面,雖然順勢治療,但因太過而引起不良後果,也叫做‘逆’。例如第38條所述過汗“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就是一例。所以論中用桂枝湯只取“微汗”,用承氣湯“得下,余勿服”,用瓜蒂散“不吐者,少少加”等都是防其太過、防止超過病勢的措施。
2 針鋒相對、反勢而治的相反法
相反法就是用與病機性質相反的方藥進行治療的法則,如“寒者熱之”,用四逆湯、理中湯;“熱者寒之”用梔子豉湯、白虎湯;“虛者補之”,用大小建中湯、炙甘草湯;“實者瀉之”,用大陷胸、十棗湯等,反其病因、病性以平調陰陽,就是相反治法。但《傷寒論》六經病的相反治法,還有另一層巧妙之處,那就是針對病勢,用與病勢趨向相反的方藥進行治療。例如,74條的五苓散證,其證“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是病勢向外;“水入則吐者,名日水逆”是病勢向上,不和胃從上治,不發汗從表解,而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使水氣下行,自不上逆,這是上病下取的治法。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病勢下趨,不用芩連清下治利,而用葛根湯發汗解表,使其表解里自和,這是下病上取的治法。後世治痢的所謂“逆流挽舟法”便是從此悟出來的。如此等等,都屬於反其病勢趨向進行治療的相反法。
3 蛇斬七寸、阻變而治的阻斷法
《傷寒論》第8條“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是典型的阻斷治法。103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就是當太陽病出現傳少陽的徵兆時,“但見一證”就用屬少陽的柴胡湯治療,這是力圖把傳變制止在萌芽狀態。這就是阻斷病機傳變的治法。《傷寒論》在太陽病階段,幾乎採用了其他各經的主方,如陽明經的白虎湯、承氣湯,少陽經的柴胡湯,少陰經的四逆湯等,就寓有阻斷之義。柯韻伯對這點很有認識,指出“仲景於太陽經中用石膏以清胃火,是預保陽明之先著;加姜棗以培中,又慮乎轉大陰矣。”因為太陽主一身之表,為人體之藩籬,乃人體第一道防禦屏障,也是疾病傳變的起點,把好太陽病這一關,必然成為治療的關鍵。所以《傷寒論》特別重視太陽病的治療,列湯證76個,占全書湯證總數二分之一強。其中有關其他各經主方的運用,目的就在於阻斷其傳變。
阻斷法有很大的實踐意義,特別是一些暴急病證,傳變迅速,未及治表,已傳入里。如按常法,尾隨其後,則始終被動。《傷寒訖》主張出現傳變徵兆時,即予以阻斷治療實屬高明。
4 步步為營、依序而治的先後法
就是當表里同病或兩經以上同病之時,按其病機緩急分先後程式的治法。這種治法的原則,早在《內經》已有之。大體是說,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乾內者,先治其外,後調其內。關鍵在一個“盛”字,哪裡“盛”就先治哪裡。《傷寒論》就是遵循這條原則處理臨床問題的。如106條“先與小柴胡湯”,後“與大柴胡下之則愈”;169條“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等,屬於從外之內而盛於內,先治其外,後調其內的治法。93條“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教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371條“下利腹脹滿,身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等,屬於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治其內,後調其外的治法。這種治法也有為解決主要矛盾掃清道路,而先解決次要矛盾的例子。如109條桃核承氣湯證,外有表證,內有少腹急結;l57條十棗湯證,外有表證內有心下痞鞭滿,引脅下痛,顯然二者的內證是主要的,在這裡採取先表后里的治法,旨在為轉化主要矛盾創造條件,這是對《內經》原則的發揮。
正是《傷寒論》六經病治法分先後步驟,所以組方嚴謹,效用精專,藥味少而精。實際所見,臨床證候常以多質、多因素、多層次表現出來,如遣方用藥,不分先後程式,力求面面俱到,必然開出大隊藥物,結果療效並不滿意。正如成無己所說:“醫人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第而治之,則不中病。”
5 撥雲見日、探勢而治的試探法
此治法有兩層含義,一是無適當方藥,試與某方進行治療;二是探測病勢,以辯明證情。《傷寒論》第214條“若不大便六七曰,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不可攻之”。就是用試探法探測病勢的典型。《傷寒論》全書共遣方227次,其用語提某湯“主之”者,131次;提“宜”某湯者,55次;提“與”某湯者,41次。這些不同的遣方用語包含著不同的意義。某湯“主之”,表明是最適當的主方,即首選方。“宜”某湯,是說較為適宜可用,但非最理想的方劑。“與”某湯,是說無適當方劑,可試與治療。例如,第12條屬典型的太陽病營衛不和證,用桂枝湯,提“主之”。第24條服桂枝湯出現“反煩不解”,25條服桂枝湯出現“大汗出,脈洪大”,雖說未具口渴一症,證明不屬陽明里熱作祟,而是表熱太甚,陽盛於外的反應,但畢竟屬於陽明病的徵兆,繼續使用桂枝湯總不算很理想,故提“與”桂枝湯,即試與治療之意。已經出現陽明病的徵兆,試服桂枝湯後,究竟轉不轉屬陽明,是一個未知數。所以緊接著在第26條補充說:“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旨在防其試與桂枝之交局。由此可見,“與”某湯實際上是一種試探治法。
試探法有很大的實際意義。在臨床上,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對證侯的判斷,住往就要運用試探法;怛試探法絕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根據地試探。如上述服桂枝湯引起的反應,繼續用桂枝湯治療,就是以未見口渴一症為根據,從而判斷其屬表熱而不屬里熱的。
6 不戰而勝、無為而治的自愈法
就是根據病機趨勢不藥而待期自愈的法則。在《傷寒論》中有如下幾種情況:
6.1 病邪已除,正氣未復,不藥而待期自愈
如第10條“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59條:“大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前者是表邪已解,正氣暫時未復;後者是汗下之後,邪氣已去,津液損傷,都可以等待正復津回而自然痊癒。
6.2病雖未除,但出現自愈徵象,可不藥自愈
如47條“太陽病……自衄者愈”,是熱盛致衄,邪隨衄解之徵;197條“陽明病……脈緊則愈”是抗病力強,自可克邪制勝;287條“少陰病……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出現陽氣復,邪氣退的徵象;326條“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故知自愈。”是厥熱相等,陰陽有平衡趨勢。如此等等,已出現自愈徵象,故可不藥而愈。
6.3病邪已去,尚須飲食調理自愈
如329條“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是津不上承,須緩緩補充水液自愈:397條“痛人脈已解……損谷則愈。”是病已解,脾胃弱,只須調理飲食自愈。不用藥,待期自愈的措施,奧妙就在於分析了邪正消長的趨勢,抓住了自愈徵象。如287條“脈緊反去者”,表明寒氣退卻;“手足反溫”是由厥冷轉溫暖,表明陽氣回復,故可作出不藥而“必自愈”的判斷。
中醫綜合治療顏面神經麻痹(周圍性)128例療效觀察
李遂來 (鄭州市管城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收稿日期:2003 - 12 -J 7
作者簡介:李遂來(1949 -),另,河南虞城人,主治醫師.
關鍵字:顏面神經麻痹;
針灸療法:穴位注射
中圖分類號:R7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3 - 5028(2004)04 - 0059 - 0l
顏面神經麻痹亦稱面神經炎,系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可因患者風吹、受寒而引起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導致神經組織缺水腫受壓而致病,或因莖乳突孔內的骨膜炎產生面神經腫脹。受壓血管循環障礙而致神經面痹。中醫稱“口眼歪斜”。筆者近年來,運用綜合療法治療面神經麻痹128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28例中,均取自我院門診病例,按就診順序單雙號隨機分組:
單號為對照組,雙號為治療組;病程最短6d,最長2月。
對照組64例中,男38例,女26例;年齡最小7歲,最大56歲;左側33例,右側31例。
治療組64例中,男30例,女34例;年齡最小1l歲,最大63歲;左側28例,右側36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神經病學》(第2版,史玉泉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93)。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強的松等等,每日1次頓服; VB1片等等,每日3次,每次2片;地巴唑等等,每日3次口服;煙酸片等等,每日3次口服。強的松用1周后減量維持2周停藥。10d為1個療程,3-4個療程判斷療效。
治療組:針刺取穴:頰車、地倉、太陽、角孫、風池、翳風、四白、承泣、合谷等等。
操 作:常規消毒,平補平瀉,留針,每日1次,10d為1個療程。
穴位注射:利多卡因針,地塞米松針,VB1針;第一周、第二周地塞米松針逐漸停用,改用利多卡因針、腦生素針,VB1針或當歸針等等。
操 作:常規消毒,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3d開始第2個療程。
中 藥:白附子,紅花,桃仁,全蠍,僵蠶,川芎,赤芍等等。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40d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及結果
痊癒:能完成皺額蹙眉動作,跟睛能閉合自由,能鼓腮吹氣,
顯效:睛能閉合,能皺額蹙眉動作,不能鼓吹氣。
有效:眼瞼能輕輕閉合,吹氣口角漏風,不能完成單個動作。
治療結果見表l。
表l 兩組療效比較 咧(%)
組別 n 治癒 顯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
對照組 64 36 19 3 6 (90.63)
治療組 64 53 6 3 2 (96.88)
表l所見,治療組與對照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院於對照組。
4討論
顏面神經麻痹,由多種病因所致,中醫認為為正氣不足,經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入中經絡所致,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般預後較佳。針灸治療在恢復期更忌強刺激以免造成面肌痙攣、抽搐等。筆者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運用自擬方配合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
方中僵蠶祛頭面及經絡之風疾;
全蠍解痙搐,配合僵蠶以增強祛風通絡之效;
白附子回陽救逆、助陽補火散寒,用於寒痹症有較強的怯寒止痛回陽怍用。
全蠍、僵蠶、白附子三藥合用直達頭面受病之所,使風祛、痰消、經絡通暢。
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合用調氣血,助元氣回復,祛風治痹症;
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
赤芍、紅花、桃仁、川芎皆為活血化瘀之要藥,諸藥合用祛瘀活血通絡止痙,以達病癒之目的。對後期病人採取中西醫結合,中藥、針刺、穴位注射等綜合方法治療有助於減輕病人對西藥的反應,加強治療效果。可使越來越多的顏面神經麻痹患者完全恢復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