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袋果病

李袋果病,主要為害李、郁李、櫻桃李、山櫻桃等。病果畸變,中空如囊,主要是感染了李外囊菌。

症狀:主要為害郁李櫻桃李山櫻桃等。病果畸變,中空如囊,因此得名。該病在落花後即顯症,初呈圓形或袋狀,後漸變狹長略彎曲,病果平滑,淺黃色至紅色,皺縮後變成灰色至暗褐色或黑色而脫落。病果無核,僅能見到未發育好的皺形核。枝梢和葉片染病,枝梢呈灰色,略膨脹、組織鬆軟;葉片在展葉期開始變成黃色或紅色,葉面皺縮不平,似桃縮葉病。5~6月病果、病枝、病葉表面著生白色粉狀物,即病原菌的裸生子囊層。病枝秋後乾枯亡,翌年在這些枯枝下方長出的新梢易發病。
病原:Taphrina pruni (Fuck.)Tul.稱李外囊菌(李囊果病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多年生,子囊形成在葉片角質層下,細長圓筒狀或棍棒形,大小24~80×10~15微米,足細胞基部寬。子囊里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球形,能在囊中產出芽孢子。除為害李、櫻桃李外,還可為害山櫻桃、短柄櫻桃豆櫻黑刺李等。
發病特點:病菌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芽鱗縫內或樹皮上越冬,翌春桃芽萌發時,芽孢子生芽管,直穿透表皮或自氣孔侵入嫩葉。當年病葉產生的子囊孢子及芽生孢子於春末夏初成熟,4至5月時發生嚴重,借風力傳播,但由於時值高溫,一般不再侵染,一年只侵染一次,隨著氣溫升高,停止發展,氣溫超過30℃即不發病。春季低溫多雨時利於該病發生,江河沿岸、湖畔、低洼地亦多發此病。
防治方法:①秋末或早春及時剪除帶病枝葉、清除病殘體,或在病葉表面還未形成白色粉末狀之前及早將其摘除,減少病源;②早春李芽膨大而未展葉時,噴波美4至5度石硫合劑;③展葉前噴0.1%硫酸銅溶液也可有效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