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泰

李子通自知稟性剛直,為官不會長久,平日留心研究醫道,作為罷職丟官後的謀生之計。 李子通諳悉醫道,不以此為意,到任後他察訪民虞,體恤疾苦,簡政輕刑,勤謹為官。 李子通深知縣瘠民貧,迫於生計,才上山為匪,多數是良善之輩。

李炳泰(1868-1936年) 字子通,雲南楚雄永安鄉小河口村人。自幼勤奮好學,聰穎過人。8歲時父母死於戰亂,與伯母相依為命,艱苦度日,但於學未曾稍懈,晝夜攻讀,足不勝寒,以竹籃盛草取暖。光緒丁酉(1897年)鄉試前夕,有富家子弟妒其才,在他家門上貼一紙條:“李子通出門見鬼”,他看後,提筆在“鬼”字上加一“斗”,遂成一個“魁”字。鄉試果然中舉,人皆嘆服其才,一時傳為佳話。
中舉後無缺可補,李子通遂執教於龍泉書院,為地方培養了一批人才。此後,曾先後任東川銅礦總辦和昆陽縣令。由於他博通經史,治理有方,為官清廉,政聲極佳。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雲南光復,成立省議會,李子通當選第一屆省議員,並公推為副議長。他為人剛毅,正直敢言,指陳時弊,面責人過,故令污吏積怨而中傷,當道掣肘而遷怒,遂難容於官場。民國6年(1917年)8月,省議會換屆時,藉機將其閒置。李子通自知稟性剛直,為官不會長久,平日留心研究醫道,作為罷職丟官後的謀生之計。他正打算在馬市口開館行醫,又接到通知,被委任為景谷縣令。有人譏笑說,李子通此去真要出門見鬼了。
其時,景谷縣被視為煙瘴之地,傳說除本地人之外,外地人十去九不歸,可謂談 “瘴”色變。李子通諳悉醫道,不以此為意,到任後他察訪民虞,體恤疾苦,簡政輕刑,勤謹為官。當地百姓為缺鹽所苦,他召集士紳富戶商議,帶頭捐出薪俸,集資開辦磨黑鹽井,解決了縣民的食鹽困難。景谷匪患猖撅,鬧得四境不寧。李子通深知縣瘠民貧,迫於生計,才上山為匪,多數是良善之輩。他青衣小帽,獨自一人深入匪穴遊說,曉之以義,析之以理,動之以情,匪眾感其至誠,乃四散離去,縣境暫告安寧。為開發民智,發展教育,他先後興辦國民國小10餘所。他主張務本興農,倡導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勸誡禁止民眾吸食和種植鴉片,推廣茶樹栽培,開展茶葉加工,以增闢財源。公餘之暇,則為病人診斷開方,不分富貴貧賤,有求必應,民視之若父母。其德政在民間廣為傳揚,有口皆碑,離任時,民眾依依不捨,香花載道以送。走後,又刻石立碑,紀其政績,揚其功德。
任滿返楚後,李子通兩袖清風,遂在鹿城開設“抑青堂”,以行醫謀生,悉心為民眾治病之餘,整理醫案,記錄心得,撰寫醫著。此外,他根據地方和季節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介紹防病知識和普及醫藥衛生常識,用白紙書寫後,四處張帖,此舉當時尚屬鮮見,民眾因此受益匪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