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渠[江西宜春境內的一條唐代古渠]

李渠[江西宜春境內的一條唐代古渠]

李渠是宜春水利史上的一項重大工程。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的一條古代城區河道-古渠,已有1200多年歷史。宜春中心(老)城區的下水道有很大一部分即是由當年的李渠改造而成。

基本信息

簡介

李渠是宜春水利史上的一項重大工程。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的一條古代城區河道-古渠,已有1200多年歷史。宜春中心(老)城區的下水道有很大一部分即是由當年的李渠改造而成 。

李渠[江西宜春境內的一條唐代古渠] 李渠[江西宜春境內的一條唐代古渠]

記載

據讀史方輿紀要( [清 ]·顧祖禹)卷八十七記載:李渠在府城西,源出官陂口。《唐書》亦載:袁州西南十里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元和四年,李將順守袁州時,州多火災,居民負江汲溉甚艱,將順以州城地勢高,而秀江低城數丈,不可堰使入城,惟南山水可堰,乃鑿渠引水,溉田二萬。又決而入城,繚繞閭巷,其深闊使可通舟,經城東北而入秀江。邦人利之,目曰李渠。自唐以後,守土者相繼修浚,渠屢廢而復治。

歷史

唐元和四年(809年),李將順就任袁州刺史。當時袁州城因東面城地低洼易遭水災,後把交通和商業中樞居住中心移到西城台地,州廳、判官廳、州學等重要官舍也移到了西城台地上。但伴隨而來的是出現諸多不便:一是當時房屋多為竹木構築,一旦不慎發生火災,遠水難救;二是秀江水面低城數丈,居民用水極不方便;三是城外一些農田又常遭乾旱,灌田非常困難。由於城內用水靠井,或向汲取秀江水的販賣者購買,因此火災頻發。因為供水不足、排水不暢導致的飲用水不衛生、水荒現象也時有發生。於是李將順率眾將發源於城西仰山的清瀝江(南山水,又稱古江)下游的官陂及其支流沙陂水,引至城西北郊麟橋與秀江合流,又在位於宜春城西之扇狀盆地的扇頭處陂頭設堰取水,使江水灌溉西郊200餘頃田地,同時又修渠疏導入城,使之成為城內供水水源,下水通道。最後在城東門外的赤板橋重入秀江,一舉而改善了袁州城內的供水狀況 。

工程

李渠[江西宜春境內的一條唐代古渠] 李渠[江西宜春境內的一條唐代古渠]

整個李渠工程由以下幾個項目組成:一、開河引水:將發源於仰山的清瀝江水和其支流沙陂水改道,引至城西的林橋與秀江合流。二、設堰取水:在改道河段扇狀盆地陂頭處設堰取水。修建明渠,灌溉城西郊幾百畝的耕地。另一部分水經明渠流入城區。三、導水入城:李渠進入內城,穿城而過,上游段採用明渠,中、下游採用暗渠,設有三條接水渠,三條泄洪減水渠,組成城市水網,分別穿越城壁流入秀江。四、附屬工程:明渠上建有大小斗門37座,大小橋樑27座。

西起清瀝江(今沙背橋附近)、東入秀江河(今區糧食局宿舍院後入河)的李渠,全長約十華里,明渠段寬、深均1丈左右,磚砌清水牆體,渠上建有斗門、橋樑,暗渠同樣採用磚砌清水牆體,堅固無比,頂採用定型磚清水砌築,高寬比1/3。仿古橋拱型建築,主渠寬1.2米,高1.6米,支渠寬約1米,高約1.4米,拱上覆土而成暗渠 。

發展

李渠自修成已經1200年了。歷史上先後疏浚過16次。其中比較大的疏浚發生在北宋的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和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主要目的還是用於防火,也兼有灌溉功能。在南宋的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還有過一次大的疏浚,足見在整個宋代,李渠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此後直到清代的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才又有過一次大的疏浚,此次修浚與上一次大規模疏浚已有600年之久,其目的是什麼,也不甚了解。李渠的最後一次疏浚是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不久它便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20世紀70年代,還能看到位於大北門(今袁州大橋側)和重桂路臨河處的兩個出口,用城磚砌成的水道 。

研究

日本學者斯波義信在他的《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一書中以大量的史料,逐一分析了李渠的歷史,它的構造和規模(包括城外渠道和城內渠道),它的維護組織以及李渠建設的社會經濟背景。特別是有關城內的部分,這位學者寫道:“主流從古渠東進在州學向前南拐,然後流入人口稠密低洼的市街地,屈曲迂迴,一度又流入市場,再進入城東北區,東進從貢院的北隅穿越城壁放水流入秀江。”他引《李渠志》說:“城內李渠附屬的水利交通組織有:減水溝3條,接水溝3條,大小斗門37座,大小橋27座。”他還寫道:“減水溝是放水渠道。其一在州學前的獎廉坊(鐵爐巷)的東邊,通過民居,從北面的通泉坊(鮮魚巷)流入秀江;其二在市中心,穿越大街,經流阜通坊,善利坊,注入秀江;其三從縣治東的育材坊穿越大街,向北拐彎,再從育林坊注入秀江。”“接水溝相當於李渠的支流,一在州學西的桂遷坊,一在積慶坊,一在熙春坊 。

發現

李渠[江西宜春境內的一條唐代古渠] 李渠[江西宜春境內的一條唐代古渠]

去過麗江古城的人都會對那街道上潺潺流過、清澈透明、穿城而過的河流留下深刻印象, 可很少有人知道,很多年前的宜春城裡也有過這么一條類似的河流。汩汩渠水,自西而來,在東邊注入環城的秀江,使得古老的宜春城區,安臥在一大一小兩頃波濤之間。 清朝年間宜春舉人唐大年曾作過一首《渠上謠》說的就是李渠,他寫道:

獅子山頭空採茶,鳳凰山下水難車

李渠一夜生新水,樂煞渠邊一萬家

渠上人家渠下田,田家作水向渠邊

衍水頑往熙熙來,怨煞乾旱是去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