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原文及譯文

《聲聲慢》是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全詞借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作者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全詞一字一淚風格深沉凝重,極富藝術感染力。

內容介紹

李清照《聲聲慢》原文及譯文 原文 譯文 尋尋覓覓①,冷冷清清, 淒悽慘慘戚戚②。 乍暖還寒③時候,最難將息④。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⑤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構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⑥,如今有誰堪⑦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⑨,怎一個愁字了得⑩?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一說,有什麼可採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說盡! 注釋: ①、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 ②、憂愁苦悶的樣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氣。 ④、休養,調理。 ⑤、對付,抵擋。 ⑥、極。表示程度極高。 ⑦、可。 ⑧、怎么,怎樣。 ⑨、情形,光景。 ⑩、一個“愁”字怎么能概括得盡呢?

詞牌

【聲聲慢】  原名《勝勝慢》。據傳蔣捷用此調詠秋聲,全詞都以“聲”字押韻,改為《聲聲慢》。此調有平韻仄韻兩體。按《詞譜》所說,平韻體以晁補之、吳文英詞為正體,晁詞九十九字,前片九句四平韻,後片八句四平韻;吳詞九十七字,前片十句四平韻,後片八句四平韻。仄韻體(一般押入聲)以高觀國詞為正體,九十七字,句讀與吳文英詞相同。李清照這首詞則為前後片各五仄韻。另有九十六字、九十八字型。用“仙呂調”。又名《人在樓上》、《神光燦》、《寒松嘆》、《鳳求凰》等。

創作背景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於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十五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餘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時清照四十六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後,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

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張汝舟,遇人不淑,旋即離異。清照無兒無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籬下,孤寂而死。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她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

作者簡介

李清照

(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