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橋鄉[甘肅山丹縣李橋鄉]

李橋鄉[甘肅山丹縣李橋鄉]
李橋鄉[甘肅山丹縣李橋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橋鄉,鄉鎮名。目前已知有兩個:一是甘肅省山丹縣李橋鄉,位於縣境南部,面積227平方公里。轄10個村,10519人。二是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李橋鄉位於縣境東北角,面積24平方公里,轄12個村,人口10814人。

基本信息

概況

李橋鄉位於山丹縣南部,平均海拔2300米。面積113.76平方千米,人口2795戶10519人(2008年末)。轄10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河灣村,北距縣城37千米。建有李橋水庫。山(丹)大(馬營)、李(橋)霍(城)公路過境。

沿革

1955年設雙寨、李橋2鄉,1965年合設李橋公社,1983年設鄉。1996年,面積為113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河灣、巴寨、吳寧、下寨、上寨、東溝、西溝、周家莊、高廟、楊壩10個行政村。

地理位置

李橋鄉位於山丹縣境內南部,距縣城35公里。東靠大馬營、陳戶鄉,南與山丹軍馬場接壤,西南與霍城鎮相連,西北與位奇為鄰,形成南高北低、東西為丘陵地的狹長地帶。總面積112.87 平方公里。山馬(山丹--大馬營)、清霍(清泉鎮--霍城鎮)公路縱貫南北,河東(河灣村--東溝村)通村公路連線東、西溝,交通便利。

氣候特點

李橋鄉海拔2100-2500米,總面積227平方公里。地處山區,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乾旱缺水,屬沿山冷涼灌區。

政區人口

1983年改李橋人民公社為李橋鄉。2008年轄楊壩、高廟、吳寧、巴寨、河灣、下寨、上寨、周莊、東溝、西溝等10個村,68個社,2795戶,10519人,勞動力5823人。

資源特點

耕地面積5.49萬畝,其中:水地21364木,半水地7686畝,山旱地25847畝,退耕還林面積34725畝。主要經濟收入以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為主。種植業立足地情、地理氣候條件,上片單獨壩灌區6個村(河灣、下寨、上寨、周莊、東溝、西溝)以種植小麥、油菜和馬鈴薯為主,下片紅岩壩灌區4個村(楊壩、高廟、吳寧、巴寨)以種植大麥、小麥、豆類及其它雜糧為主。養殖業重點飼養牛、羊等草食畜。主要野生土特產有蘑菇、黃參、髮菜和地耳等。近年來,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在東溝、周莊發展雙孢菇溫室栽培;在高廟、巴寨和下寨發展紅提葡萄溫室栽培種植。

水利灌溉

屬自流灌區,灌溉用水主要靠霍城河、後稍溝來水及東西溝泉水等。境內有蓄水量為120萬立方米的李橋水庫,2006年通過項目爭取和民眾籌工籌勞,在紅岩壩渠首修建了北台子水庫,全鄉境內有季節性蓄水塘壩2座,(三壩、牛家崖)。

農民收入

通過多年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化程度逐年提高,勞務收入穩步增加,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8年農業增加值2660萬元,是2004年的1.7倍,年均增長10.6%。

新農村建設

鄉村美景如畫來

——李橋鄉巴寨村新農村建設紀實

巴寨村位於李橋鄉政府西1公里處,緊鄰清霍公路,現有五個 村民小組 、223戶,845人,勞動力430 人 ,可耕地 面積 3032畝,人均占有耕地3.7畝;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勞務輸出為主,農作物以小麥、大麥為主,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為8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612元。

近兩年來,李橋鄉黨委、政府立足長遠,著眼當前,本著“一年打基礎,二年抓示範,三年出特色,四年大變樣”的建設目標,嚴格按照《山丹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要求,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主題,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經濟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基礎,以完善基礎設施、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立足自身實際,科學規劃,整合資源,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