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李樓鄉位於洛陽城區東南郊。東與偃師接壤,南有伊河為界,北隔洛河與市區相望,西同關林鎮、安樂鎮相鄰。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5萬餘人。轄李樓、潘寨、太平、三官廟、向陽、桃園、萬年青、白磧、北王、樓、楊、董、西高、東高、城角、太尉廟、二南、二北、石人、齊、五郎廟、焦寨、下莊、木莊、火龍、石壩26個行政村。有有李南路、聶潘路、景石路等街路,焦枝鐵路、洛界高速公路過境。
[代碼]410307200:~200李樓村 ~201潘寨村 ~202太平村 ~203三官廟村 ~204向陽村 ~205桃園村 ~206萬年青村 ~207白磧村 ~208北王村 ~209樓村 ~210楊村 ~211董村 ~212西高村 ~213東高村 ~214城角村 ~215太尉廟村 ~216二南村 ~217二北村 ~218石人村 ~219齊村 ~220五郎廟村 ~221焦寨村 ~222下莊村 ~223木莊村 ~224火龍村 ~225石壩村
沿革
1958年設李樓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4.7萬,轄李樓、桃園、向陽、三官、太平、潘寨、石壩、火龍、穆莊、焦寨、五郎、下莊、二北、二南、齊村、石人、城角、太輝、東高、西高、董村、楊村、樓村、北王、白磧、萬年青26個行政村。
基本概況
李樓鄉位於河南洛陽市東南部的伊、洛河沖積平原,東與偃師接壤,南有伊河為界,北隔洛河與市區咫尺相望,西同洛陽新區相鄰,總面積36平方公36平方公里,耕地2.5萬畝,下轄26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5萬餘人。伊、洛兩河穿行東西,二廣高速公路、焦枝鐵路縱貫南北,民風淳樸,經濟繁榮,工業基礎雄厚。里,耕地2.5萬畝,下轄26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5萬餘人。伊、洛兩河穿行東西,二廣高速公路、焦枝鐵路縱貫南北,民風淳樸,經濟繁榮,工業基礎雄厚。
伊、洛兩河穿行東西,二廣高速公路、焦枝鐵路縱貫南北,民風純樸,經濟繁榮,工業基礎雄厚。現有企業達205家,並形成了軸承配件、麵粉加工、三輪摩托、機械加工等四大支柱產業,已有9家企業列入洛龍區“1356骨幹帶動”企業名錄。2005年非公有制經濟指標:增加值完成15238萬元,總產值完成60445萬元,營業收入完成55325萬元,實現利潤總額3481萬元,上交稅金1848萬元。這裡民風淳樸、土壤肥沃,農業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農業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是洛陽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並獲得“河南省科技示範鄉”及“河南省鄉鎮企業東西部合作示範小區”等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李樓鄉代碼:410307200。2006年,轄26個村委會:李樓村、潘寨村、太平村、三官廟村、向陽村、桃園村、萬年青村、白磧村、北王村、樓村、楊村、董村、西高村、東高村、城角村、太尉廟村、二南村、二北村、石人村、齊村、五郎廟村、焦寨村、下莊村、木莊村、火龍村、石壩村。
產業結構
農業:常年菜田面積1.2萬畝,占全鄉耕地面積的一半,素有洛陽市“菜園子”的美譽。引資500萬元投資建設了一個占地50畝的高標準李樓蔬菜交易市場,投資85萬元建設一個占地20畝儲量1100噸的保鮮冷庫,李樓鄉相繼湧現出夏莊千畝生態示範園區,董村番茄、太平黃瓜、萬年蒜黃等蔬菜專業村。工業:一期開發占地400畝,建設的李樓景華工業園區,已入駐企業8家,總投資額達10260萬元。使李樓鄉現有企業達150餘家,並形成了軸承配件、麵粉加工、機車、機械加工等支柱產業。其中河南永盛機車有限公司、永生集團、洛陽衛創軸承專用模具廠等骨幹企業和明星企業均有較強的實力,占地1500畝的二期規劃正在報請省廳批准。
基礎建設
李樓鄉域開工建設了一批重點基礎工程項目,聶西路、洛岳路、焦潘路大修改造工程已經通車,李樓大橋工程目前已完成橋樑架設。洛浦公園向東延伸工程已開工,開元大道東延線工程正在建設,洛南排污東乾渠李樓段工程已基本完工。同時各村在新農村建設中著重圍繞公共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環節,集中有限的資金,大舉進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新建標準化衛生所14處,16個村新硬化村內道路20330米(三官村硬化6條街道共550米,太平村硬化20條街道共3500米,潘寨村硬化2條街道共1500米,木莊村硬化11條街道共3800米,五郎村硬化2條街道共900米,齊村硬化17條街道共3000米,石人村硬化4條街道共1780米,下莊村硬化4條街道共1300米,二南村硬化2條街道共200米,太輝村硬化3條街道共600米,城角村硬化6條街道共2000米,東高村硬化2條街道共200米,西高村硬化1條街道共360米,楊村硬化2條街道共800米,北王村硬化2條街道共1000米,白磧村硬化1條街道共40米),修建雨污水排放設施30356米,新裝路燈495盞(石罷村30盞,木莊村30盞,焦寨村120盞,二南村50盞,城角村60盞,樓村60盞,北王村70盞,萬年村75盞),建設沼氣池280個。
社區服務
鄉黨委、政府合理規劃,投資80萬元的李樓鄉衛生院,內部裝修已經完成,不久即可投入使用,為下一階段全面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創造了優越的條件。資50萬元建設了3層綜治樓,在洛龍區成為示範化綜治服務中心。投資20萬元改建了派出所,設立了5個村級警務室。協調交通部門成立公路養護道班,建立了公交客運站。搬遷新建擴建敬老院,總投資60萬元,面積達6畝,建築面積5070平方米,現在已入住院民30人,2008年12月底,入住院民可達到54人,將實現20%集中供養。
全鄉有一所市屬高中,3所國中,7所國小,20餘所幼稚園覆蓋全鄉,不斷完善學校各項基礎設施,學校的規模和檔次得到不斷提升,特別是洛陽市第十二中學,2007年投資400萬元建設了高標準的體育場,並向社會開放。鄉實驗中學辦學水平和規模進一步提高和擴大。洛龍區第二實驗學校新建的四層教學樓,已經投入使用,學校被市政府命名為青年文明號。覆蓋全鄉的幼兒教育網路,實現了從幼兒到高中階段的系統化、正規化教育體系。
2007年,共有6個村新建了村級活動場所(東高、太平、五郎、齊村、火龍、石罷),3個村改擴建了村級活動場所(城角、董村、楊村),新建村室建築面積1710平方米,改擴建2280平方米,總投入資金150餘萬元。
新建文化中心5個村(城角、太平、齊村、董村、東高、),改擴建文化中心10個村(火龍、白磧、木莊、五郎、桃元、潘寨、石罷、北王、萬年、三官),共建活動室面積1542平方米,活動廣場面積12600平方米,總投入資金50餘萬元,安裝了健身器材45套(李樓村3套、三官村10套,火龍村3套,木莊村1套,城角村16套,北王村7套,白磧村5套)。
文化教育
鄉黨委、政府將2008年定為農民培訓年,投資五萬元,架設光纜6.8公里,開通了南線七個村的有線電視信號,新增加用戶1000餘戶,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有線電視。建立了李樓鄉政府入口網站,在宣傳李樓、商引資、服務鄉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開辦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培訓班22期,培訓人員6000餘人次,幹部帶頭參加培訓,民眾積極參與,出現了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全鄉擁有農技人員2034人,其中中專以上學歷80多人,有職稱的221人,鄉鎮企業中技術人員863人,有職稱的127人。
農閒時節或利用晚上時間,民眾紛紛到新建成的文化廣場上參加活動,“民間文化傳承人、民間故事、民俗經典、老字號”被民眾挖掘,太平獅舞、西高排鼓、樓村書畫展、木莊戲曲、楊村泥娃娃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文化項目得到蓬勃發展,並取得了驕人的成果。樓村古景華村海神社成功申報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類文化遺產名錄,海神社負責人郭紅運成為洛陽市唯一一名“民間樂師民間歌手”,並被省委宣傳部、省文聯授予“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稱號。樓村農民詩人肖建壯繼2007年主編《華夏當代牡丹詩詞大典》後,2008年又主編出版了《洛陽千家詩詞薈萃》。
李樓鄉土研究人員居多的白居易研究會和蘇秦研究會,經常活動研討,更顯示出了李樓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文化深厚。李樓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素質正在發生著悄然變化。
模範村莊
鄉黨委、政府引導各村圍繞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取得顯著成效,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村積極採取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07年新上投資50萬元以上非公有制企業或項目18個,其中:投資1000萬元的1個,投資500—1000萬元的3個,新上投資50萬元以上企業或項目當年投產13個。董村2007年調整土地110畝,引入山東壽光新一代日光溫室建造模式,投資70餘萬元,新建日光溫室34棟,架設動力線路900米,平整園區道路1500米,開挖渠道1000米,該小區日光溫室達142座,同時組建了董村富硒番茄行銷專業公司,實現了公司+農戶生產模式。
服裝專業村已有2家註冊了自己的商標,3家企業正在申報商標,正在逐步擺脫作坊式生產方式。小裝修行業從業人員已經有意識的相互之間進行信息溝通,使潘寨村的鋁合金門窗裝修和楊村的水電安裝在洛陽城鄉小有名氣。
軸承滾子協會在2007年花會期間,以協會名義參加了2006中國洛陽軸承及裝備技術博覽會,引起各參展單位和軸承行業各企業的極大關注。全國軸承行業各企業的技術副總60餘人專程到該鄉進行了考察。成立了蔬菜協會和蔬菜經紀人協會,並隆重表彰了一批優秀人員,與區科技局緊密配合,拍攝了太平黃瓜生產技術,董村番茄生產技術兩部數字電影,在全區放映,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扶持政策
1.實行區領導聯繫企業制度。區領導對新上工業企業,每季度開展1—2次調查研究,了解工業企業的運行情況,幫助企業排憂解難。
2.區政府對新上工業企業實行封閉式管理,實行“安靜生產日”制度;除國家、省、市統一安排的必要檢查外,其它收費檢查、評比活動一律實行審批備案制度。
3.凡到該區投資興辦的企業及新上項目,投資形成稅收50萬元以上的,其稅收地方留成部分,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分別拿出70%、50%、25%用於該企業科技創新、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等費用。該資金由區鄉財稅部門審核,按現行財政體制分級負擔。
4.區政府設立專項基金,對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進行貸款貼息,支持新上企業(項目)發展。區政府定期組織銀企推介會,為企業貸款牽線搭橋。
土地政策
1.凡新上的高科技企業(項目),其用地一般按土地出讓方式供應,原則上以開發後的土地實際成本出讓;對國內技術領先、市場前景廣闊的重大投資企業(項目),可以低於土地實際成本的價格出讓。
2.凡進工業區的企業,選擇出讓製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如資金確實困難,可選擇分期付款的辦法,原則上不超過三年;也可選擇租賃的方式,租賃期最長可達50年,並可在租賃期內徵用。
服務政策
1.對在該區投資興辦的企業,實行“一條龍”服務制度。所需手續一律在行政審批中心辦理;超出該區審批許可權的,由行政中心負責到上級部門代為辦理。
2.區政府為投資我區的企業技術管理人才代管人事檔案、評定技術職稱。原單位不提供人事檔案的可為其建立檔案;投資者、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需辦理戶口入遷手續的,可協助辦理一切相關手續。3.建立企業評議制度和治理企業經營環境舉報中心。每年組織企業對相關主管部門的工作作風和服務質量進行公開評議,評議結果作為區政府考核部門實績的依據;在區監察局設立治理企業經營環境舉報中心,接受企業對“四亂”行為的舉報並立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