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國小未畢業即輟學,後入英文學校,也半途而止。二十年代起,李林風在香港報刊發表創作、組織文學社團、創辦刊物,是早期香港新文學開拓者之一。1926年在香港《大公報》發表組詩《睡獅集》。1927年曾到廣東參加國民革命軍,同年回港。1928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29年在香港與謝晨光組織島上社,出版《島上》雜誌。1930年小說《伏爾加船夫曲》在《北新》雜誌的“新進作家特號”徵文中入選,名列第二。1931年至1937年在《南華日報》的《畫報周刊》擔任主編和文藝副刊編輯,曾主編文藝副刊《新地》和《勁草》。三五年與易椿年、張任濤等合編《時代風景》,三六年與劉火子、李育中、杜格靈等組織“香港文藝協會”。1937年任香港合眾影片公司編劇,1938年至1941年在香港南洋影片公司任編劇及宣傳工作,先後編寫了多部電影劇本。1942年從香港返回內地,在廣東惠陽縣東江教國小,並創作中篇小說《無盡的愛》。1945年回港,1946年主編《華僑日報.文藝周刊》。1955年創辦香港採風通訊社,1984年退休,1988年在香港病逝。
人物評價
香港新文學的拓荒者
現在香港還有不少人知道侶倫,但是不知道他原名李觀林。李林風原名李觀林,又名李霖,侶倫是諧音,也是他的一個筆名,他還曾用林下風、林風、貝茜等筆名。有說他祖籍揭陽、寶安、惠陽等,事實上他祖籍廣東潮州府豐順縣附城(今豐良鎮)。誕於1911年9月30日的香港九龍,1988年3月26日逝世於香港。
關於香港新文學的萌芽,比較習見的說法是在1928年左右,標誌是《伴侶》雜誌的創刊發行。在《香港新文化滋長期瑣憶》一文中,香港最早的新小說家之一李林風寫道:“(《伴侶》)是香港出現的第一本新文藝雜誌。它不但純粹登載新文藝作品,就是雜誌本身也表現了香港出版物中前所未有的新風格。”他還說:“當時就有人寫過一篇推薦這本雜誌的文章,稱《伴侶》為香港新文壇的第一燕”。很遺憾,這個“第一燕”的發明者至今尚未找到。不過可以肯定,侶倫雖不一定是這位“發明者”,但他起碼是這個“發明者”的附議者。因為早在1936年,他就以貝茜筆名,發表了《香港新文壇的演進與展望》,認為1927至1930年是香港新文學的第一期,而《伴侶》則是一個主要標誌。
從創作的實績來看,從1927年到1937年香港新文學最初的這10年間,香港的文學青年從新文學的拓荒、萌芽到興起,從脫出新舊文學並行交替的格局到走出渾沌,邁向新文學的第一步,其創作的水平顯然是在不斷地提高的。1928年10月,相當擅用口語的小說家吳灞陵在《香港的文藝》一文中這樣寫道:“現在,香港的書報上的文藝,就是新舊混合的,純粹的新文藝,既找不到讀者,純粹的舊文藝,又何獨不然?……文學的新潮,奔騰澎湃,保守的文學的基礎,已經動搖。”但是,吳灞陵筆下的“新文藝”,是一個相當含混的概念。白話鴛鴦蝴蝶派小說是新文藝嗎?“譴責小說”是新文藝嗎?都不是。它們之所以不是,關鍵不在語言上,而在它們缺少一些必不可少的新素質。
眾所周知,“五四”文學革命開闢的新文學,以《吶喊》、《沉淪》等為代表的中國第一批新小說,從思想內容上說,有著強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有著強烈的人道主義傾向;而從藝術形式上說,它則主要是西洋現代小說的借鑑、移植,而不是傳統章回小說的繼承、發展。它廣泛吸收了西洋盛行的形形色色的創作方法(自然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等等)和結構形式。正是這兩方面的革命,使“五四”新小說迥然不同於傳統舊小說,也不同於鴛鴦蝴蝶派和“譴責小說”。自然,它的語言也更徹底地擺脫了文言和半文不白的“新民體”的束縛,更大眾化、更生活化、更性格化,更貼近現實生活了。
香港的新文學從1927年的興起,發展到19237年,已經從當初的新舊兩種文學力量對比,基本上走完了一段複雜而艱辛的轉化過程,這也是新文學從滲透到取代舊文學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以後,由於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也由於內地作家的南來香港,而形成了香港新文學的另一個輝煌的局面,掀起了另一個文學活動的高潮,從而以其相對獨立的形態,匯入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大潮流。
這一時期香港的文學青年出版了一些作品集,基本上以詩歌為主。其中有陳江帆的《南國風》,路易士的《行過的生命》和《上海飄流曲》,林英強的《蝙蝠星》、侯汝華的《海上謠》、倫冠的《夜航》等。可見,新詩在當時的文學青年中,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在香港這些文學青年中,論及較有成就和創作實力的,不能不提到李林風。
李林風當時是以積極的文學青年的姿態,加入到香港新文學的行列的。他15歲時,就在香港《大光報》副刊發表詩歌《睡獅集》,1928年在《伴侶》發表《殿薇》、《試》、《O的日記》等短篇小說,1930年在上海《北新》雜誌“新進作家特號”發表小說《伏爾加船夫曲》。他的散文集《紅茶》作為“島上社叢書”之一,於1935年出版。他是最早運用形象化的白話文去刻劃人物、記敘情節的青年作者。如連載於《伴侶》第六至第九期的《殿薇》,寫殿薇如何周旋於三位男士子菁、若昭、心如之間並玩弄他們,其中便有這樣的描寫:“坍倒了他們的希望的建築”,形象而深刻。當寫到心如一大清早送花給殿薇,被若昭看到。若昭進到殿薇處見到心如時:
“這么早,若昭君。”心如不費什麼思索的說。
“你還早呢!”若昭情不自禁的嫉忌發泄了。
這樣的語言刻劃,具有一語雙關的藝術魅力,表現出了侶倫在語言上的功力。
李林風是一位對於文學創作有著高度責任感和自覺性的作者。他在《島上》第1卷第2期發表的散文《夜聲》,多是傷感的調子,帶有點無病呻吟的習氣。他自己也感覺到這一點,“立意不再寫這樣閒愁的文章”,表現出了他對文學創作的認真負責的態度。
李林風到底還是生於香港,長於香港也寫於香港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也是發表在香港的。
他寫詩,寫小說,寫散文,也寫電影劇本。主要是寫小說。
他是忠於文藝女神的。他說,他被旁人認為最壞的固執脾氣,是“不肯稍微遷就時尚,寫些迎合地方性的流行趣味的作品”不肯媚俗。然而他卻又“始終不能把生活的擔子從筆桿上解脫下來”不能不“為生活”寫文章,甚至要寫些“吃飯文章”,這是他最感痛苦的事。儘管如此,黃秀柳說,他是“在充塞街巷的低級色情下流的貨色包圍中,製作他的雖不能說完全健康卻都是非常清潔的作品”的。
代表作品
他的小說早晚不同。早年寫的多是愛情故事,洋溢著異國情調和感傷色彩,《黑麗拉》是突出的一篇。抗日戰爭時期是一個轉折點,儘管是愛情故事,卻表現了反侵略戰爭的主題,《無盡的愛》就是。戰後的《窮巷》更從愛情轉入社會,成了引人注目的名篇。
長篇小說《窮巷》是李林風長篇代表作,描述香港的四男一女在戰後的沉重經濟壓力下團結互助向惡勢力做抗爭的故事。作者對在逼租,失業、失戀、受壓迫中苦苦掙扎的小人物寄予無限同情和希望,通過他們的悲歡歌頌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作品有強烈的戲劇性,心理描述細緻入微,語言生動多采,具有較大的藝術魅力和感染性。
《窮巷》是侶倫(李林風)的第一個長篇,他還寫了《戀曲二重奏》、《欲天》、《特殊家屋》。
他的中短篇較多,也較多愛情故事。有《黑麗拉》(後改名《永久之歌》)、《無盡的愛》、《伉儷》、《彩夢》、《殘渣》、《都市風塵》、《佳期》、《暗算》、《舊恨》、《寒士之秋》、《錯誤的傳奇》、《不再來的青春》、《愛名譽的人》等。
散文有《紅茶》、《無名草》、《侶倫隨筆》、《落花》、《紫色的感情》、《向水屋筆語》等。
電影劇本有《大俠一枝梅》、《強盜孝子》、《弦斷曲終》;《蓬門碧玉》,《如意吉祥》,《民族罪人》,《情深恨更深》,《喜事重重》,《諜網恩仇》等。這些名字看來多數是電影公司為了適應市場需要而改的,儘管作者寫作時早已在力求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