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誠

李書誠

李書城(1882—1965),潛江縣袁橋村人。23歲追隨孫中山先生參與籌備和組織同盟會。辛亥革命期間,他在武昌與黃興並肩戰鬥,後又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討袁、護法等戰爭。

基本信息

簡介

同盟會元老、新中國第一任農業部長。

1921年前後,他支持和幫助胞弟李漢俊在上海發起建黨,中共“一大”在他家中召開。抗戰期間,他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利用自己的聲望和影響,做了許多上層人士的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他積極投入反蔣鬥爭,為全國解放奔走呼號,他支持和掩護共產黨人進入武漢,恢復和重建中共地下黨的組織,開展對敵鬥爭,稱得上是解放武漢的功臣。

1949年,他應毛澤東主席之邀,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出席了開國大典,並出任新中國第一任農業部長。

一、16歲的小秀才

李書城小時候苦讀詩書,16歲考中秀才,轟動十里八鄉。鄉親們誇他是個有出息的人。

李書城,字曉圓,又名筱垣。1882年6月24日出生於潛江縣沱埠垸袁橋村。 李書城的父親是當地一名私塾先生,他7歲時在父親的私塾里讀書,16歲時讀完了“四書”、“五經”,赴縣城考中秀才。他父親除了教他讀書認字,還經常跟他講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林則徐禁菸而遭貶,洪秀全起兵反清等許多故事,使他從青年時代就萌生了“濟世”的思想,樹立起遠大的志向。這些教育為後來李書城投筆從戎、習武從政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辛亥革命前後的活動

辛亥革命前後,李書城先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回國後到廣西擔任陸軍幹部學堂和陸軍國小堂監督,後到武漢參加“武昌首義”。

1902年5月,兩湖總督張之洞從省城幾個書院選派學生赴日本東京弘文書院學習,李書城是其中一個。他到日本後結識了孫中山先生,並一起從事反清、反帝、愛國的宣傳活動。 1904年春,李書城得到同學的資助,再次東渡日本,先入振武學校,後入陸軍士官學校,成了第5期士官生。同年11月,孫中山、黃興、李書城在東京相會,商議組織革命大同盟之事。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赤坂區阪本金彌的家中,舉行了“同盟會”的正式成立大會,會上大家簽名入盟,李書城化名李唐在盟約上籤了字。李書城極力贊同並宣傳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主張。加入同盟會,使李書城在革命的征途上邁開了新的一步。 1908年10月,李書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到廣西桂林與黃興取得聯繫,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擔任了陸軍幹部學堂及陸軍國小堂的監督,主管教學工作,他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革命熱情和愛國之心,培養了不少人才。 1911年11月2日,李書城來到武漢參加武昌首義,由黃興提議他擔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參謀長。11月3日,黎元洪在武昌閱馬場舉行隆重的登壇拜將儀式,將印信、令旗、令箭授予黃興和李書城。黃、李二人親率大軍向漢口的守敵進攻,因手下三位將領貽誤戰機使進攻受挫。經過一番整頓,11月17日再次向漢口發動進攻,但終因敵強我弱,加上連續作戰,士兵疲勞,武器、彈藥、兵員損失,漢口終未能攻克。“武昌首義”戰鬥激烈,是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體現出革命黨人捨身捐軀的英雄氣概。

三、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1917年李書城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髮起的“護法運動”,1926年參加北伐。在共產黨人的影響和感召下,李書城投身於反帝反封的滾滾洪流之中。

孫中山堅持民主主義立場,反對軍閥的專制統治,1917年9月在廣州成立了“護法軍政府”。李書城為了支持護法運動,組織了“湖北護國軍”。護法運動失敗後,李書城陷入一種苦悶彷徨的境地。這時,他的胞弟李漢俊從日本留學回來,給他帶來了十月革命勝利的訊息,也帶來了馬列主義救國救民的真理,使他的精神為之一振。他支持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利用自己的聲望和居住上海法租界比較安全的條件,為中央“一大”提供了會址。 1925年6月10日,漢口慘案發生後,他以“湖北同鄉會”代表的身份從北京趕往漢口,不顧旅途疲勞,走家串戶慰問死難者家屬,到醫院探望受傷的工人和學生。追悼死難者大會後,武昌、漢口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李書城等人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帶頭振臂高呼:“打倒帝國主義!”

1926年初,廣東革命政府開始醞釀北伐,李書城奉命到湖南做唐生智、夏斗寅的策反工作,獲得成功。北伐開始後,李書城參加北伐軍,他與北方的馮玉祥取得聯繫,並向馮告知南方的勝利訊息,在共產國際和中共的幫助下,在李書城等人的影響和督促下,馮率軍南下,與北上的軍隊勝利會師於河南信陽。

四、主張抗戰堅持禦侮

抗戰爆發後,為了拯救流浪的難童,李書城力主創建“戰時兒童保育院。”武漢淪陷後,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李書城擔任省銀行董監會監察,從理財入手,支援抗戰。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戰火很快由華北危及華中,日寇奸虜燒殺,無惡不作。這時華北、河南的上千名兒童淪為孤兒,流落到武漢,社會各界對此十分同情和關注。中共中央派董必武到武漢開展統戰工作,他會見了李書城、石瑛等人,希望他們在抗戰中為民族立功。李書城當即向董表示:“國難當頭,抵禦外侮,一定竭盡全力。”他建議湖北省政府創建一個“戰時兒童保育院”收容流浪的難童,並推薦李伯剛負責收容工作。 武漢滄陷後,國民黨湖北省政府西遷恩施,有人勸李書城在武漢留下來,因為侵華日軍中有一些高級將領是他留日時的同學,如果他留在武漢,也不會有人傷害他。李書城拒絕了這種勸說,他說,我寧願去擺拆字攤,也不願留下來當亡國奴,更不能充當無恥的漢奸。他隨政府遷到恩施,任省銀行董監會常務監察,從理財入手恢復鄂西經濟,支援前方抗戰。

五、在解放武漢的日子裡

武漢解放前夕,李書城掩護中共地下黨組織在武漢建立地下交通站,並發起組織“湖北人民和平促進會”和“武漢市臨時救濟委員會”,為武漢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戰勝利後,李書城隨省政府遷回武漢。當時中共南方局從武漢地區的工作重要性和那裡黨組織活動中斷的情況出發,派李聲簧(李漢俊之子、李書城之侄)和趙忍安兩個到武漢重建黨的組織,重新開闢工作。李聲簧住在伯父李書城家中,趙忍安到漢口和成銀行當經理作掩護,進行地下活動。他們的任務是在武漢建立交通站,向黨中央和南方局遞送情報,接待來往的工作人中。他們的工作得到李書城全力支持。 1949年1月,李書城在武漢發起組織“湖北省人民和平促進會”,並以該會常務幹事的身份通過敵人的封鎖線,北上河南解放區,拜會了陳毅、劉伯承兩位將軍。近一個月的訪問,他為解放區繁榮興旺的景象和生動感人的軍民關係所觸動,返回武漢後,不顧國民黨反動派和恐嚇和威脅,多次在集會上宣講解放區的情況,粉碎了敵人“共產共妻”的謠言,宣傳了解放區的大好形勢。 渡江戰役打響前夕,李書城又動員各界人士組織成立了“武漢市臨時救濟委員會”。他四處奔走,大力活動,有效地阻止了敵人逃跑時對水廠、電廠和全市交通設施、工廠設備等的破壞。

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盡心盡力

新中國建立後,李書城出任農業部部長,他不負重託,工作出色。他身在北京,心繫敵鄉,關注著故鄉的建設和發展,尤其關心故鄉的教育事業。

1949年9月21日,受毛澤東主席邀請,李書城出席了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10月1日出席開國大典,10月19日在政務院舉行的第三次會議上,經周總經理提議,任命他為農業部部長。解放之初,百廢待興,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既首當其衝,又困難重重。李書城不顧自己年近古稀,孜孜不倦地學習黨的有關農業政策,學習農業技術知識,他深入基層,深入民眾,工作出色,受到黨和人民的好評。

1956年4月,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的李書城回到家鄉潛江視察,了解家鄉的革命和建設。他看到了家鄉巨大的變化,在縣招待所聽了當地領導匯報情況後說:“我作為家鄉的一員,應該感謝你們,你們的工作再次證明了共產黨領導有方,人民力量偉大。”

1963年3月,李書城作為全國政協常委第二次回家鄉視察。這次回鄉,他專門安排時間去看望了城南中學(現潛江中學)的師生們,詢問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在觀看同學們做完廣播體操後,又親自為師生們表演了一套太極拳示範,還為城南中學圈定了校園用地。

1965年8月23日,李書城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他的骨灰放進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陳列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