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昭淑 男,漢族,現年70歲,山西省臨漪縣人,1954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理系,留校任教,副教授。
工作介紹
科學研究主要從事滑坡崩塌和土石流災害防治工作。陝西省山地自然災害十分頻繁,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年來,通過對山地災害分布危害成因和防治,進行了較全面的工作,成果顯著,獲得中國科學院和有關生產單位的獎勵。現僅就減災研究幾點成就介紹如下:滑坡的利用:滑坡災害在黃土高原危害很大,若能變害為利,就可促進工農副業生產。滑坡體,往往堵溝形成天然聚湫(滑坡堰塞湖)。
人們過去多採取挖溝排水毀壩,以防潰決釀成災難。滑坡形成天然聚湫之後,若及時配合工程措施,就會有和人工水庫相同的效益,即有蓄水、欄泥、養魚和灌溉等功能。根據天然聚湫形成原理,發展人工定向爆破建造聚湫,不僅投資小,省工又省時為了擴大水資源,將是黃土高原治理溝谷的新途徑。加強淤地壩的建設:黃土高原氣候乾旱水土流失,不僅人民生活困難,並威脅著黃河下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1950-1970年全區曾在溝谷里建成約數萬座淤地壩,淤地78.78萬公頃。淤地壩具有滯洪、攔沙和高產綜合效益。從1960—1980年期間,攔泥沙56.16億立方米,相當於黃河三年的輸沙量。但是,每當大暴雨時,就會發生垮壩或連鎖潰決,形成潰決泥流。故應進一步發展、改建和提高淤地壩質量,是減輕泥流災害,控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扭轉生態環境惡化,根治黃河水患,實現糧食自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關鍵。土石流群防的新措施;土石流是山區最嚴重的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慘重損失。但無任何防治措施。每遇特大暴雨時,土石流突然爆發,流量會猛增加數百倍,乃至千餘倍,波濤洶湧的洪流,沖毀瀕臨河床的房屋,造成目不忍睹的災難。
經過多年實際考察研究,對土石流溝進行風險區劃分,依據斷面流速流量和不尼位等確定,凡房屋建在警戒線以下,都應全部搬遷,如不能立即搬遷者,應加強防禦對策。秦嶺巴山地區約有2—7%民眾居住在風險區以內,若能積極推廣群防這種新措施,就能夠有效的減輕土石流災害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