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煤炭科學研究院礦業專家]

李文英,曾用名李育華,1908年5月17日生於遼寧省鐵嶺縣孤家子村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民家庭。受其父影響,自幼喜愛讀書,雖生活緊迫,家人仍全力支持他上學。

人物簡介

李文英,曾用名李育華,生於遼寧省鐵嶺縣孤家子村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民家庭。受其父影響,自幼喜愛讀書,雖生活緊迫,家人仍全力支持他上學。1924年中學畢業後,由其表兄苗劍秋(曾任張學良秘書)資助他到日本留學。在日本期間,他看到日本社會的發展,深感中國政治腐敗,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國力衰落,任人宰割。“九一八事變”後,他悲憤不已,決心不當亡國奴,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先進技術,報效祖國。 留學到日本後,他先學習了9個月的日文,於第二年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學習,一年後畢業,被分配到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學習基礎理論和德文。1929年畢業後,回國工作,一年後,再東渡日本考取了福崗九州帝國大學採礦系。學習期間,他幾乎走遍日本一半的礦山,潛心積累知識,並於1934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當時,日本侵略軍已占領了東北全境,成立了偽滿洲國。偽滿的奉天實業廳在他尚未畢業時就與九州帝國大學預約讓他到奉天實業廳報到。但他誓不做亡國奴的思想堅如磐石,振興中華的熱望銘刻在心,遂於畢業後借同學的證明改名去了天津,經人介紹到淮南煤礦工作,任該礦工務員。由於沒有去偽滿洲國報到,日本侵略軍抓走了他的父親,威逼要他的兒子回偽滿洲國,由於老父不知兒子去向無法追回,最後家人用金錢贖回其父了事。一年後他又到山西太原西山煤礦當井務主任、工程師、礦長,管理該礦的生產與建設。他在西山煤礦期間,首次在國內全面採用了長壁式採煤法。3年後,日本侵略軍進攻娘子關,山西即將淪陷,他又隨公司內遷到山西運城,以後又從武漢到重慶。1939 年他先後在四川南川東林煤礦、榮昌復興礦、四川省建設廳礦區勘探隊等單位工作。特別在勘探隊任工程師和隊長期間,他走遍了四川各個礦山,目睹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腐敗與無能,決心離川去新疆謀發展,在新疆鎢礦任工程師、隊長後,因伊犁事變,又到甘肅阿甘鎮煤礦任礦長。1945年,抗戰勝利的訊息傳到了阿乾鎮煤礦,久別家鄉在外流浪十多年的他回鄉心切,為戰後恢復經濟效力的熱情使他於當年就到山東省青島市中華民國政府經濟部魯豫晉區戰時生產局任接收專員、工程師。1946年底他返回了家鄉東北。先在吉林省西安煤礦(即現在的遼源煤礦)任工程師、安檢科長,1947年到瀋陽投奔了著名的愛國主義者、我國現代能源工業的奠基人之一孫越崎。孫越崎介紹他到吉林省營城子煤礦任工程師,安家於長春,同年末又到長春大學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1948年8月受進步學生的影響,他毅然離開了仍被國民黨軍隊占領的長春市,投奔到解放區的蛟河煤礦任科長、總礦師,從此,參加了革命工作,翻開人生道路上新的一頁。

在革命隊伍里,幹部的作風、言行對他影響極大,特別是那些共產黨員,成了他學習的楷模。工作之餘,他閱讀了許多革命書籍,把革命道理和幾十年人生道路上的實踐結合起來,人生觀、世界觀發生了重大改變,從此,他真誠追求進步,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為新中國的煤礦建設貢獻才智。

在東北工作期間,他全力以赴投身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參與煤礦採煤方法的改善、井下火區防滅火、遇到斷層再次找煤、煤塵瓦斯爆炸的防治及井下安全及救護等重大技術問題的決策;為東北地區許多煤礦的恢復,建設、發展和基建隊伍管理體制的變革等方面的計畫、規劃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由於他業績顯著,獲得一次晉升三級工資的獎勵,1952年他被評選為東北煤礦管理局勞動模範,參加了東北煤礦第一次勞模代表大會。是年他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

機構組建

1956年,他被調到北京參加籌建我國最早的煤礦建設科研機構即現在的煤炭科學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任技術副所長,籌劃礦山建設科研機構組建、試驗室建設、規劃科研項目以及培養人才,完成急需的科研任務。在北京建井研究所的近20年中,他為煤礦建設施工技術研究殫精竭慮,特別是在大型鑽井鑿井法、凍結鑿井法、注漿堵水法和岩石巷道快速掘進施工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為後人確立了正確的研究方向,探索出較好的研究方法,為以後幾十年該領域數百項科研成果的取得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2年,他調煤炭科學研究院院部工作,歷任科研處副處長、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和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委員。由於他工作業績突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他勤奮好學,精通日、英、德三種文字;他生活簡樸、平易近人,嚴於律己,熱心助人。由於他德高望重,而且工作作風良好,善於接近民眾,傾聽基層意見,20世紀50至60年代曾擔任過數屆北京市朝陽區人民代表並深受擁戴。

緬懷

他一生追求進步、敬仰中國共產黨,終於在申請入黨近30 年後的1980年,實現了終生夙願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這是他在已過古稀之年的一大喜事。

1985年4月離休。離休後他仍然關心國家煤炭事業的發展,並潛心研究我國西北乾旱、沙漠地區尋找水源的問題,多次提出具體建議,並寫出《我國大西北水的技術開發》一文,就在他身患癌症病危期間仍不忘研究西北地區能找到地下水資源的論斷,表現出老一輩科學家為科研事業鞠躬盡瘁的優秀品德。

1995年10月因病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