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 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廣西臨桂人,漢族。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抗日名將,愛國人士。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1965年(74歲)從美國返回中國大陸。1969年逝世於北京。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早期概述早年就讀於臨桂縣立兩等國小,後入桂林省立紡織習藝廠當學徒。1908年 考入廣西陸軍國小第三期。1910年10月 加入同盟會。1912年考入廣西陸軍速成學堂。1913年秋畢業後,到南寧將校講習所任準尉見習官、少尉、中尉隊附。1916年 5月 任滇軍第四師第三十四團排長。後轉入桂系陸榮廷部,任護國軍第二軍第五旅排、連、營長,參加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粵桂戰爭。
1921年 任少營長的李宗仁爭取十多個連隊和他一起退到六萬大山的玉林地區,整軍經武,伺機而動。他先後將所部改稱“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廣西自治軍第二軍”,並自任司令,防區逐步擴大到七個縣。1923年 與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建立聯繫。10月 經李濟深、陳銘樞介紹加入國民黨。
1924年 聯合黃紹竑、白崇禧等部,成立“定桂討賊聯軍”,任總指揮。
9月 擊敗桂系軍閥陸榮廷部。
11月 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兼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
1925年7月 又擊敗沈鴻英,完成統一廣西的任務,成為新的國民黨桂系軍閥首腦。
統一廣西後,任國民黨廣西省黨務特派員和廣西省第一屆省黨部監察委員。
1926年 1月 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
3月 廣西軍隊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任軍長,黃紹竑任黨代表。根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決定,負責籌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即黃埔軍校南寧分校)。
5月 南寧分校正式成立,派所部第七軍第二旅旅長俞作柏兼任校長。
1926年 7月 率第七軍二萬多人參加北伐戰爭,轉戰湘、鄂、贛、皖等省,立下戰功。在北伐時期,還兼任過左翼軍指揮官、江左軍總指揮、國民黨湖北省臨時政治會議委員、安徽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委員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
1927年 4月 支持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實行“反共清黨”。
5月 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三路軍總指揮,統轄五個軍又一個獨立師。
8月 和白崇禧、何應欽等實力派逼迫蔣介石通電下野,並由他們三人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黨務委員。接著,指揮龍潭戰役,消滅北洋軍閥之一的孫傳芳主力部隊。
10月 任西征軍總指揮兼第三路軍總指揮,率部西征武漢,擊敗唐生智。
1928年 1月 蔣介石重新上台後,被任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務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武漢分會主席和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參加蔣介石舉行的第二期北伐。
1929年 3月 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軍閥與蔣介石之間爆發蔣桂戰爭。結果桂系戰敗,逃回廣西。蔣介石以“叛亂黨國”的罪名,開除李宗仁黨籍,免除本兼各職。
1929年 秋 李宗仁返回廣西南寧,組建護黨救國軍,自任總司令,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下轄第三、八兩路軍,此後,長期盤踞廣西,與蔣介石對抗。
1930年 4月 參加馮玉祥、閻錫山反蔣,被推為中華民國陸軍副總司令(總司令閻錫山)兼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由廣西進軍湖南,支援閻錫山、馮玉祥在中原同蔣介石作戰。
7月 被蔣軍擊敗,退回廣西。
1931年 5月 李宗仁又聯合粵系軍閥陳濟棠反蔣,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
九一八事變”後,寧粵合流。在1931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1932年 4月 李宗仁任廣西綏靖主任,推行“自治、自衛、自給”的三自政策,維持廣西的半獨立局面。
1935年 4月 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11月 繼續當選為國民黨五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1936年 6月 李宗仁、陳濟棠發動反蔣事變,成立抗日救國軍第一軍團,任副總司令(總司令陳濟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
7月 桂系軍隊被蔣介石改編為第五路軍,李宗仁被任命為總指揮。
1937年 7月 抗日戰爭爆發。
10月 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節徐州。
1938年 2月至5月 指揮徐海會戰。其中3月至4月的台兒莊戰役,取得殲滅日軍二萬餘人的重大勝利。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5月,徐州失守後,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創立游擊基地,堅持抗戰。
6月10月 率部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 4月至5月 參加隨棗會戰。
1941年 1月至2月 參加豫南會戰。
1943年 9月 調離第五戰區,升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漢中行營主任,負責指揮第一、第五、第十等三個戰區。
1945年 5月 在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李宗仁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主任(後改稱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主任),支持蔣介石發動全國規模的反共反人民內戰,參與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
1948年 4月 李宗仁當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總統蔣介石)。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精銳主力部隊大部被殲,國民黨統治面臨覆滅命運,蔣介石被迫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
1949年 1月22 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幻想通過“和談”,阻止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派代表團到北平談判,但最後又拒絕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條件《國內和平協定》上籤字。
4月21日 毛澤東、朱德下達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國民黨反動統治被推翻。此後,先後退到桂林、廣州,繼續組織國民黨軍隊進行頑抗。
11月 白崇禧指揮的桂系部隊大部被殲,李在政治上賴以生存的條件被摧毀。
11月20日 以就醫為名,從南寧乘專機飛往香港。
12月 飛往美國。此後,在美國度過了十六年流亡生涯。
1950年 3月 蔣介石在台灣恢復“總統”職務。
1954年 3月,蔣介石正式罷免李宗仁“副總統”職務。
1956年 4月到1965年6月 十年間,先後五次派程思遠到北京,晉謁周恩來總理,為回歸祖國大陸作準備。
1965年7月 衝破重重險阻,偕妻回到祖國大陸。7月20日從美國回到北京,在機場發表聲明,決定為完成國家最後統一做出貢獻。回國後,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1969年 1月30日 因肺炎在北京逝世。
李宗仁故居坐落在距桂林市約30公里的臨桂縣兩江鎮浪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