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
lǐ guǎng nán fēng
成語:李廣難封
圖片
![李廣難封](/img/8/ae9/nBnauM3XwgTNyQTM1cDM5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wk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李廣簡介
【解釋】:以之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同“李廣未封”。
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的評價是很高的,唐朝詩人王昌齡曾讚美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但是李廣縱然戰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沒有封候,唐朝詩人王勃在《藤王閣序》中為李廣惋惜“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但李廣難封是真的不走運嗎?歷史評價一個人常帶有感情色彩(現代評價一個人多帶有政治色彩),對李廣同情多於理性分析。因此對於李廣難封候的原因,除了其不走運外,我認為還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廣身材高大,手臂修長,擅長騎射,打起仗來行蹤飄乎不定,行動敏捷,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在做上谷太守時,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個人生死於外,戰鬥非常勇猛。以力戰為名。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皇上愛其才,恐亡之,把李廣調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葆。”意思是兵器太鋒利了就容易折斷。李廣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從心底里蔑視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麼,多虧匈奴人不懂漢家孫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廣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計捉走或殺死。雖然李廣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戰勇敢,但李廣除了力戰外,不懂戰略布署,從戰術上勝敵人,只是以勇猛勝人,如一介猛夫,自負非常輕敵。
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李廣被捉。此點說明李廣一介勇夫,除了單對單、等對等、多打少外,只要敵人兵一多,李廣便無可奈何,要么兵敗,要么被捉。
李廣設計逃走,李廣兵敗,當斬,贖為庶人。李廣回霸陵亭太晚,城門已關。霸陵亭尉趁著一股酒勁,呵斥廣:“今將軍不得夜行,何況你是前將軍!”李廣氣而無可奈何。雖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辦事。等李廣又一次被皇上用為右北平太守時,李廣心想:“上次被那個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視我飛將軍,這次我非殺了他而後快。”於是李廣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軍中,後而斬之。這一點說明李廣心胸太狹窄,心中容不得對自己有意見的人。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李廣心裡竟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見李廣氣量狹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廣不殺霸陵亭尉的話,霸陵亭尉必然會內疚自責,感激李廣的不殺之恩,他也必然在殺敵時力戰以報答李廣,但李廣卻憑一時之氣殺了他。沒有恢宏氣度的人又怎么會去統領千軍萬馬呢?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李廣數不能封候,於是向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候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候,難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李廣在參與衛青大將軍的漠北之決戰時,衛青讓李廣從側路襲擊,但李廣一介勇夫思想的頑疾又出現,他請戰當先鋒,但衛青卻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李廣怒而回部。一是衛青了解李廣,李廣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沒有大局意識,跟敵人小打小鬧行,大規模作戰就不能勝任了;二是衛青看到李廣年紀也大了,體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廣急於封侯,想最後一博取得戰績,因此在他這種急於求勝的情況下,難免會出現失誤。因此衛青還是很理智的拒絕了李廣的請戰請求。但就是讓李廣從側路進攻,李廣也沒有順利完成任務,他帶領隊伍迷了路,沒有及時和衛青主力部隊會合,以至讓單于逃跑。衛青責怪了李廣幾句。李廣頓時感到一陣悲涼:“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然後引刀自剄,死的很悲壯,百姓聞之皆慟哭之。最終李廣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機會。
說到跟匈奴的大戰鬥李廣沒有勝過,但在“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看上李廣之才,私授李廣將軍印,李廣不識事務,竟然接受了。劉武當時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宮時,希望李廣能支持他,這一點漢景帝劉啟很明白。當時李廣為什麼要接受將軍印呢,還是一點原因李廣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我的獎賞,我還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結果李廣此局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老子曰:“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但李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
出處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原因
李廣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將軍。他的敵人叫他飛將軍。唐人王昌齡曾寫詩讚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由一個李廣酒後把石頭當老虎射穿的傳說,而演化出的成語。但是這樣一個名將,在連年用兵、軍功易得的漢武帝時代,居然沒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廣的典故就是基於這個史實。既有懷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對世態人情的感慨。而兩千餘年來對於“李廣難封”原因的討論也沒有斷絕過。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自身原因
【軍功不夠】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①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②斬敵千級以上;③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④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為什麼李廣在武帝時的主動戰中未能取得與他名氣相應的戰果呢?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決定的。據《史記》記載:李廣自負其能,因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內非不中不射,常常由於這個原因離敵人太近而被圍困,守城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鵰者,在治軍方面卻又不事文書能簡則簡。然而分析以上幾點司馬遷著重記載的事件,我們對李廣戰敗的原因也能窺探一二。
首先,自負其能,做為一軍之將領,在軍事行動中因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導致常被敵人圍困。縱然最後都能得以生還,但卻失去了在戰爭中時時了解敵我軍情,因勢改變全軍戰鬥行為的能力。往往一片廝殺而缺乏謀略,僅憑莽夫之用自然難以獲得很好的戰果,主將被困而後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為一郡之守卻離開職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個射鵰者,從此行為中可看出李廣欠缺大局觀,事情考慮不分輕重緩急。如若射鵰者為誘敵之計,匈奴在李廣離開後的夜裡前來偷襲,後果又將會何等慘重。從這一點上看李廣為將之欠缺。
最後,在治軍方面李廣主張人人自便,幕府文書極盡簡便。這樣雖然方便了士兵個人,卻散漫了軍隊整體。從考古出土文書中我們得窺西漢幕府文書之內容,其中詳細到每個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徵,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麼病,用了什麼藥,哪個時間段誰替換了誰的崗位等等一系列內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監控錄像。這樣無論出了什麼事情都具體到時間和個人。而李廣嫌這些文書麻煩,這樣就直接導致了一些情況無法及時了解。而軍隊最重要的莫過於整體素質,不願受苦的士兵在寬鬆的環境下又如何能達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行軍效果呢?
【性格因素】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不向大將軍告辭就惱怒的回到部隊。在這樣的狀態下與右將軍出東路,右將軍趙食其與之相處必然尷尬異常。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最終導致大軍迷路,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從這件事情上看出,李廣因為名聲大,資歷老,不願意服從三軍統帥的指揮。同樣也不能明白各路協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與單于對決,而忽略戰略的意義,缺乏大局觀。李廣的性格缺陷在殺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裡李廣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往往意氣之舉而不考慮後果。其遇事睚眥必報,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決定了他在得知衛青要讓剛失候的好友公孫敖擋單于的事情後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師的結局。
同樣是同時代的御史大夫韓安國,他坐牢的時,獄吏田甲辱安國。韓安國說:“你就不怕我死灰復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復燃,我當灑尿滅之。”後韓安國被拜為梁內史。田甲知後,逃走。韓安國更幽默說:“不逃走就不殺,如果逃走,就滅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韓安國認罪。韓安國笑著說:“你給我灑泡尿看看。”韓安國不僅放走了田甲,而且還善待了他。這就是韓安國一種大人不計小人過的氣度。但李廣卻做不到。
【殺降至禍】這個原因雖然不能說是原因,但卻是李廣自己覺察到的問題。《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李廣數不能封侯,於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從漢朝北擊匈奴以來,我未嘗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將領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卻沒有封侯,難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東方朔說:“你想想,你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情?”李廣說:“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我殺了已經投降的八百人。”東方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及將軍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殺俘虜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義的事情,何況又殺了800人,因此李廣必會遭到報應。果然從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李廣家就衰敗下去。
外界原因
【數奇】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漠北之戰前,李廣曾主動請戰於武帝,武帝以為他命運不好沒有同意。但是在李廣的再三請求下武帝才勉強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認為李廣“數奇”,也是由於李廣戰績之不堪所導致的。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實際上打的大規模勝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漢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軍出塞。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路,每軍一萬人。本來這次出塞,四個人都有機會靠優異的成績獲得主帥的位置。但是運氣和個人素質讓四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情況。公孫賀在塞外旅遊一圈,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靠個人的機智和勇武才逃脫。衛青的運氣和戰略眼光都很好,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聖地龍城。
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大戰役,衛青已經是主帥了。因為受武帝囑咐不能用李廣為先鋒,也為了給新失侯的好友一個立功機會,衛青拒絕了李廣擔任前鋒的要求,而令其側路襲擊。但是李廣的壞運氣再次發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這時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參加大型戰役了。不僅沒立成功封成侯,還要面對軍法處那些筆桿子的羞辱。絕望加羞恥,致使他引刀自剄,一代悲情名將就此隕落。這是李廣難封的運氣原因。
【政策因素】西漢軍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歸為李廣難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鬥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