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海生平
李廣海自幼勤奮好學,聰穎過人。7歲讀私塾。在父輩的教育與影晌下,從童年起便攻讀《內經》、《傷寒》、《金匱》、《神農本草》等中醫經典著作。少年時,即博覽《正體類要》、《傷科補要》、《醫宗全覽》、《血證論》等傷科專著。他在14歲時就隨父臨床學醫。20歲時父親去世,他便繼承父業。
李廣海對醫學精益求精,學習不懈。他酷愛粵劇,常以演戲來比喻學醫的道理,認為演員如果無心學藝,馬馬虎虎去演戲,肯定成不了名演員。學醫也是如此,對醫學隨隨便便,不求上進,也決不會成為有名的大夫。 李廣海成名後,上門求醫的人越來越多,他從不擺名醫架子,有良好的醫德。抗日戰爭後期到解放戰爭初期,珠江縱隊領導人鄭少康曾多次介紹傷員到李廣海處治療槍傷,他都盡力給予治療。有些傷員傷重行動不便,李廣海為了安全,專門在市郊找一間小屋來安置,他上門診治。
1953年,佛山的醫生組織聯營。那時,李廣海的傷科醫務院享有極高聲譽,本來屬於聯營對象,但當時李廣海未被吸收。李廣海寧願放棄傷科醫務院每月的幾千元收入,而主動積極申請聯營,經多次要求,終於被批准加入。1956年,他加入佛山市中醫院,並任副院長;1960年,任民革佛山市委副主任委員、中醫院院長,直至逝世。他多年是佛山市人大代表,任第三屆市政協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委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李廣海遭到批鬥,1970年2月,被當作“壞人”以“戰備疏散”為名,連同家人被強迫遷至番禺縣魚渦頭公社魚渦頭大隊居住。當地有些漁民出於對他的同情,願意不計報酬,甘冒風險送他一家去香港,他婉言謝絕了。1972年,李廣海獲得平反,返回佛山中醫院工作,但沒有恢復院長職務。李廣海不計較個人得失,默默地為病人醫病。同年,因病逝世,享年78歲。
李廣海擅長醫治筋傷骨折、槍炮彈傷及燙火傷。他續筋駁骨,重在手法,很注意模診的運用。他認為“治病者,先要識其體相,知其部位,手法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並常以“末審其常,不識其變”教導年青醫生。李廣海手法輕柔穩準,醫技精湛。1959年,一位在江門北街糖廠(今江門甘蔗化工廠)工作的波蘭專家肩關節脫臼,兩天未能復位,痛苦異常,特請李廣海前往醫治。李到達該糖廠時,已近正午,波蘭專家要請李醫生先吃飯,再休息一會,然後診治。李說,先觀察一下,然後吃飯,飯後才作處理。李廣海叫助手固定波蘭專家身子,自己作觀察、檢查姿勢。在傷者毫不緊張狀態下,突然施展復位手術。傷者剛一皺眉,李廣海就高興地對他說:“你的肩關節已經復位,現在給你包紮,暫時不要多活動。”傷者試擺動一下手臂,已經完全自如,也沒有什麼痛感,連聲說:“神醫!神醫!”。李廣海事後對人說,大關節復位,切忌使病人心理緊張,局部肌肉收縮、僵直,如病人痛苦,復位就更難。
李廣海敢於革新,善於總結提高醫技。他注意小夾板固定的研究,將生物力學運用於臨床,對四肢骨幹骨折及近關節骨折,提出小夾板加墊超一個關節固定,解決了固定與活動的矛盾;提出早期的練功活動能加速肢體功能的恢復;在骨折癒合方面較早提出通過“縱軸擠壓”能促進骨痂生長的理論。這些對目前骨折的治療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用藥方面,他科學地運用器械調製藥劑,急救時服食藥散,一反過去傳統的用手調藥,以瓦堡長時間熬藥等古老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李廣海強調內外治法的辨證施治,因人而施。對於“傷瘀”,主張早期先“大破”,認為“大破”才能“大立”,後期則善用溫補以和血。對體質虛弱的傷者,則主張“攻補兼施”,並區分寒熱虛實。對燙火傷的治療,分期診治,早期以清熱解毒法祛邪解毒;中期用清熱育陰法以祛餘毒,並育耗散之津;後期用育陰增液,固本培元。外敷自創加丹白藥膏,療效顯著。對槍炮彈傷的治療,或用手術取彈,或用藥捻導引,或用絲線縫合傷口,或用拔毒生肌膏外敷,辨證施治。抗戰時期,李採用這方法治癒了很多被湯火槍傷的病人。廣東粵劇名演員何非凡,槍傷破腹及前臂開放性骨折,也是經他治癒的。
李廣海以豐富的臨床經驗於1961年編著了《中醫正骨學》上下冊。該書精闢地闡述了骨折、脫位的診斷與治療,介紹了內服經驗處方3l條,外用處方11條。1965年,他在中醫雜誌上發表了《閉合復位治療陳舊性關節脫位50例》的科研論文,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醫學遺產。
李廣海後人
值得興幸的是,李廣海後繼有人。他的3個兒子均繼承父業:在香港的李家剛、在廣州的李家裕、在佛山的李家達,都是大名鼎鼎的跌打醫師。在3兄弟中,跟隨李廣海時間最長的是李家達。李家達任佛山市中醫院院長。此外還有徒弟陳渭良,任佛山中醫院副院長。
李廣海有三子,按“省港澳”的布局,家裕到廣州,家剛到香港,家達到澳門,把李氏醫術發揚光大。但家達眷戀故土,捨不得離開佛山,最後形成“省港佛”的格局。孫子國韶、國準、國理,也是繼承祖業的一代名醫。
李家嫡傳親子——李家達
李家達(1926—1990年),14歲開始學跌打,在父親李廣海的悉心教導下,逐漸掌握高超的醫術,更繼承了祖輩的高尚醫德。一次,有個從鄉下來的病人家屬,希望他盡心收治其患多發性骨折的父親,天未亮就提著香菸美酒在醫院門口等候。李家達沒有收受禮物,還按病情優先給予處理然後收院治療。病人大為感動,康復出院時,緊握著他的雙手說: “您是我們鄉下人的好醫生!”
到了40多歲,正是李家達大顯身手、報效祖國的黃金時 期,但中國那場空前浩劫剝奪了他為人民治病的權利,他被打成“牛鬼蛇神”,戴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發配到番禺大石“勞動改造”。眼看著農村缺醫少藥,他打起精神,不顧受批鬥,決那樣心把自己的醫術貢獻給當地民眾。一個寒冷的深夜,他蜷縮在床上,朦朧中聽見敲門聲,他趕快披衣開門。只見兩人抬著一個20歲左右、因騎腳踏車不慎跌傷的青年,便急忙把他們迎進屋內。經過檢查,鑑定為股骨粉碎性骨折,牽引復位後,他毅然折斷扁擔作為固定夾板,撕破被子用來包紮,連夜寫信叫佛山的家人按藥方迅速把藥物寄來。不到一個月,傷者就康復下田了。李家達不用患者花一分錢治好骨折的訊息傳開以後,來求醫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來自廣州、外縣和港澳的病人。眼看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勞動回來,認真地逐個為病人診治,鄰居的阿婆自動起早摸黑,為他承擔做飯的家務。生產隊長也網開一面,說: “李醫生,我們農村需要你,你就不要出勤了,每天留在家裡給鄉親治病吧。往後,誰要是動你一根毫毛,我們就把他扔到塘里餵魚!”
1977年,李家達終於得到落實政策,回到佛山中醫院當院長。
1982年,他和醫院其他領導應邀到香港考察,香港和海外 的親人都極力挽留他,他的孩子更是流著淚懇求說: “爸爸啊,您無論如何也不要回去了”但是,他離不開祖國,發展祖國中醫藥事業還有很多事等著他做,他毅然告別親友,返回故鄉。
李家達善於集各家流派精華於一爐,走中西醫結合的路,著有《正骨學》、《骨折與脫位的治療》,先後在全國、省地級刊物發表了論文數十篇,研製成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寂止痛消腫功效的“佛山傷科紅藥膏”。1978年,他與中醫骨科共同研究總結的《肋骨外踝翻轉移位骨折閉合手法整復治療》一文,刊登在《中華外科》外文版,獲全國科技獎,得到法國、匈牙利和港澳學者的好評,並提出進行學術交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