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封邱村

李封邱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在萊城西10公里,方下鎮北部,距鎮政府約2.5公里。北隔河與王樓村相望,村東鄰田封邱村,村西隔河與鐵牛嶺村相接,村東南與孫封邱村相鄰,村西南隔河與徐封邱村相接,辛泰鐵路從村南而過,人口1160人,耕地890畝。

村莊名片

據《李氏祖譜》載,明朝洪武乙丑年李姓由青州府臨朐縣遷此。張、康、夏姓早居。相傳村東南有廟,廟內築有土丘,在土丘上常年生存一大窩蜂,眾稱蜂丘。李姓為大姓,由此改稱李蜂邱,漸漸演變成李封邱。另據有關資料和實地考查記載,孫封邱村北為漢代一處冶煉遺址,後為官家封地,故名封邱。

行政區劃

民國初年至1955年,李封邱村歸萊蕪第四區崇文鄉所管轄;1959年2月歸方下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後,方下人民公社更名辦事處、鎮,李封邱均為之所轄。

發展歷史

1953年由15戶農民組成村里第一個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冬,四個自然村李封邱、孫封邱、劉封邱、田封邱組成一個高級社,後稱為“封邱大隊”,下分28個生產隊。1978年經上級批准改為四個行政村,李封邱村稱為李封邱大隊,下分8個生產隊。後來,撤隊建村稱李封邱村,下設8個生產小組至今。
清末民初,匪患頻仍,為保一方平安,村里由李守先、李光南等有名望的人士主持修建了繞村一圍的“圩子牆”。圩子牆有人行道、垛口、槍眼。設東、西、南、北四個大門,東門、西門為主門。門上建有門樓作為防守和瞭望的地點,上置大炮兩門。因村子位於匯河之東,圩子牆修好後,曾起名“匯東寨”。解放後,因修整道路,村民建房,圩子牆陸續拆除殆盡,圩壕被填平。如今已看不到一點蹤跡,圩子牆已成為一段回憶中的歷史。
李封邱村人向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村民始終把教育當作頭等大事。早在清朝末年就有村人建立私塾。全村出過秀才、貢生、監生十幾名。建國初,建立了初級國小,1956年,高級社成立後,派村裡的優秀青年、共產黨員、支部宣傳委員李英民專管教育,由於他對教育管理嚴格認真,工作出色,受到萊蕪縣人民政府的表彰獎勵。為適應本村教育發展的需要,1966年在村中舊學校原址上擴建、重修國小1處。1980年又在村東建修了一處占地約10畝的磚石結構的國小。由於村民重視教育,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中共考取大學專科以上學生80多名。1960年,李玉生考取了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是村里第一個本科大學生。學生李振紅是村里第一個考取碩士研究生的女大學生。
1995年,結合村莊建設規劃,村南、村西鋪設了柏油路,與外村相通,在河上建了兩座水泥路,交通十分方便,大車小車可以開進來開出去。許多村民在路邊開商店,賣農副產品,建澡堂,開木器廠,村內村外紅紅火火,一派繁榮景象。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富民政策大大激發了村民發家致富的熱情。村民紛紛從事個體經營,其中有20多戶購買了拖拉機,專給農戶拉沙、拉石頭、運糞、耕地。村裡有攤煎餅的專業戶、豆腐專業戶、廢品回收專業戶、建築隊3個。如今李封邱村無論春夏秋冬,沒有一個閒人。村民經濟收入十分可觀,生活水平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李封邱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村中許多有志青年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之中,踴躍報名參軍參戰,積極支前,男的抬單架運傷員,女的做軍鞋軍襪。許多優秀青年為共和國的建立犧牲了寶貴的生命,小小的村莊出了李春海等7名烈士,他們的英名將永遠留在村人心中。
曾任萊蕪縣縣長、縣委書記的李力修是當時全縣家喻戶曉的人物。他1907年出生於李封邱村一個貧苦家庭,但他苦讀不輟。1923年,迫於生計,中斷學業當店員,後從事國小教育。1938年2月,參加抗日工作,1939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同年4月,任我黨的萊蕪縣三民主義青年救國團宣傳部長,兼任《動員周刊》社長;1941年2月,任中共萊蕪縣委機關報《前進報》社長兼主編;1942年10月吉山戰鬥中被日軍俘虜,送往鞍山日本昭和制鐵所做勞工。雖受盡殘酷迫害,但從未喪失革命鬥志。他領導工友們開展反飢餓、反毒打辱罵鬥爭,並組織勞工逃跑。1943年1月,他逃到瀋陽,經親友相助,輾轉回到萊蕪,8月,找到黨組織。經中共泰山地委審查恢復黨籍,任萊東縣民主政府秘書。抗戰勝利後,李力修撰寫《萊蕪縣抗日戰爭時期工作情況總結》,對萊蕪的抗戰工作做了全面總結。1947年4月,任泰山區支前司令部秘書主任,後任萊蕪縣糧食局局長。1949年1月,任萊蕪縣縣長、山東省委統戰部辦公室主任、中共山東中醫學院委員會副書記等職。1978年8月病逝,終年72歲。
現李封邱村正走向越來越富裕的道路,相信明天的李封邱村會更加美好。

人文自然

李封邱村建村歷史悠久,漢代以前即有人居住。村民在村東淘井時,曾出土陶瓦罐。村西河對岸某村民淘井時曾挖出古碑一塊,據老人們說上刻有篆字,因石料適於做石磨,後被鏨成石磨。
村中央的關帝廟有古槐1株,有數人合抱之粗,解放前毀於戰火。村西北的水灣旁有石臼一個,臼深兩尺許,臼內外光滑閃亮,係為古人舂米之用。這些均足以說明李封邱建村之久。至於村西部後人所稱“八大院”的古建築群,青磚青瓦,石條鋪路,建築考究,那是清末的地主莊院,莊院哨門之上所懸清同治六年縣令所書“五世同堂”巨匾可以作證。
李封邱村東西兩面是丘陵,村莊坐落在一片平原上。方下河從村北和村西繞村而過。土質肥沃,水源充足,莊稼旱澇保收,四鄉八村均以羨慕的口氣稱之為“封邱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