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修
基本資料
李存修,1942年出生,山東安丘臨浯石家埠村人。
中國作協會員
中國譯協理事
中國散文學會理事
山東煙臺魯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廣州國際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青島市政協文化旅遊顧問
廣東省旅遊文化協會會長
簡介
曾任四川省翻譯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四川省對外宣傳領導小組副組長 及 四川省外事外貿旅遊系統外語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執行副主任
1966年煙臺師院(今魯東大學)英文系畢業。在校進行兩年“文革”後,於1968年秋由國家分配四川支援“三線”建設。入川後,曾任四川省外事辦專職口語翻譯、翻譯科長、四川省國旅、中旅總經理、省旅遊局副局長。87年調廣東,曾任香港招商局集團廣州國旅總經理、書記等, 現任廣東省旅遊文化協會會長。
李存修個人難忘的幾段經歷
發揚山東人的本色,被評為省勞動英雄
1968年6月18號從山東煙臺進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四川,當時大西南的“文革”進行的正烈。全國被分配入川的大學生都被安排接受“工農兵再教育”,工科的進工廠,文科的進農場,李存修進了離成都不遠的四川新都國營農場。
先後進場的好幾十位場友,只李存修一人是地區級小城市學校的畢業,其他大多數是國內大城市名牌大學,每人頭上都有著閃亮的光環。學生的花名冊上,排在最後一名。工資最低,待遇最薄,看電影、打預防針、領工資等都要按次序站在尾巴上。經過不到半年的拼搏奮爭,利用田徑運動員的身體優勢,勞動中事事爭先,吃苦耐勞,積極為農場文藝宣傳隊編寫快板書、三句半和數來寶等節目,即從最後一位被“移植”到第一位,成了學生隊的隊長,被評為全省勞動模範,四川成千上萬正在勞動鍛鍊的大學生只評上了兩位,成了“代表人物”。
陪同約翰·丹佛,遊歷西藏各地
“文革”結束之後,鄧小平應邀訪美。在華盛頓的“白宮”南草坪總統安排的歡迎會上,丹佛的一曲民歌打動了鄧小平,兩人成了朋友,鄧當場向丹佛發出了邀請。
三年後,丹佛應邀來到中國,李存修被安排陪同他遊覽了西藏各地。美國人想見到這位世界大明星十分困難,李存修卻以一位翻譯身份與他同吃、同住、同游,一起度過了近十天精彩的高原生活。
臨別的前一晚,丹佛主動提出要為身邊拉薩第二招待所的六個人(當地藏語陪同、司機、廚師、兩個服務員、門衛進行一場“答謝演出”。按他的要求,在餐廳的一個小房間裡安排了一張方桌,四周擺上七、八個木凳,丹佛在桌上邊談邊唱:《鄉間的小路》、《送給我的愛人》等等,一連就是十多支。李存修將歌詞譯成國語,再由當地翻譯小馬譯為藏語。發生在西藏高原上的這樣的演出,在世界別處是絕無僅有的。
行程結束後,丹佛與李存修成了朋友,兩人互通信息,互寄信物。他委託自己的妻子將六盤高質量的密紋唱片直接寄到李的家中。遺憾的是,丹佛56歲時自駕飛機在舊金山海灣失事。1998年,李存修曾到丹佛的故鄉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進行憑弔、緬懷。
十年磨一劍,登上全國最高翻譯講壇
在農場勞動鍛鍊過程中,約好一位同是大學外語系畢業的室友,進行了近兩年“瘋狂式”的英語對話,就是兩人之間不說國語。而且還堅持聽英語北京廣播,所以離開農場不久,就考取了門檻很高的國家英語口語翻譯。在四川省外事辦和旅遊局十年的翻譯實踐中,曾擔任過多次重要的如接待海外的國王、部長和大使等翻譯任務,讓自己的外語水平得到很大的鍛鍊和提高。
1986年7月,應邀參加在山東煙臺召開的全國中青年翻譯家經驗交流會,每省只有2—3名代表。李存修在會上作了《文學翻譯的藝術效果》的演講,得到當時入會的老一代中國著名翻譯家們如姜椿芳、葉水夫、孫繩武、許國璋、李越然、劉德有、馮亦代和傅惟慈等一致好評,發言稿發表在當年《中國翻譯》第11期。
抓住機遇,讓四川的飛機首先從大陸飛到境外
四川省旅遊局成立後,從外事辦轉旅遊局工作。一年,省長給了一項任務:開闢一條新的旅遊航線,讓四川的飛機率先從大陸飛到海外。李存修領著一個籌備小組,活動了幾個月,北京跑了好幾次,那時還沒有改革開放的說法,領導們辦事循規蹈矩,事情進展艱難。
一天, 突然聽說省長帶著一幫人要進京,李存修匆忙趕上了他們乘坐的那班飛機。省長因此改變了在京的日程,並以省政府的名義,領著李存修一起,進了國家民航總局,雙方進行了半天的會談。民航總局局長徵求了在座6位司長的意見,最後同意了四川省的申請。在此之前,已跑過多次,但無效果。省長和總局局長出現後,事情辦的十分順利。那時,中國只有北京、上海和廣州的飛機可以飛出境,成都作為中國大陸的第四個城市,讓飛機飛到了海外。
在北京,巧遇服裝大師 皮爾·卡丹
1989年深秋的 一天,北京的朋友老楊約李存修去參加一個宴會。席間,他指著坐在首席上的一位灰白頭髮的外國人說:“那就是皮爾·卡丹先生,正在中國尋找合作夥伴”。
卡丹先生雖是位裁縫,但到任何國家,全是由國家主要負責人接見。那時正是“六、四”事件後不久,全世界的商家都不願與中國合作,卡丹是進入中國第一人,屬“破冰之旅”。
李存修一個人走到了皮爾·卡丹身邊,向他進行了問候,並表達了願與他合作的意向。他起身相互談了約五分鐘的話。兩人決定:皮爾·卡丹先生即可到廣州考察。他不久也邀請李存修到了巴黎,參觀了他的居家、服裝設計公司和商場。他的公司那扇陳舊的大木門與法國總統府只隔一條馬路,斜對面。皮爾·卡丹站在自己的木門前,指著威嚴的總統府大門說:“幾十年來,我一直在這裡;可對面大門裡的主人,卻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也不知他們換過多少茬了”。
很快,皮爾·卡丹西裝被引進到江南各大城市,連續開了26家專賣店。隨後也將皮爾·卡丹女裝和童裝等引入中國,為交流東西方服裝文化做出了貢獻。
出版《愛心無國界》
李存修是用文學形式反應和報導發生在中國國內的國際領養事業的第一位作家。
1992年,李存修初次發現有海外的父母到中國內地的福利院領養無父無母的棄嬰。從此就跟蹤和關注這項事業近20年。
李的有關文章在報刊發表後,立即引起反響。國際慈善中心的負責人先後兩次邀請李出國,逐個訪問了幾十個抱養了中國兒童的海外家庭,對這些自幼被抱離了祖國的孩子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包括營養、護理、健康、家教、上學、讀書、醫療和社交等。在國內,同時還調查訪問了二十幾個省、市的福利院。李存修將全部過程前後兩次創作出版了兩部《愛心無國界》。此書由冰心老祖母親自題寫了書名。
書出後,有《南方日報》和《信息時報》兩家報紙和《深圳周刊》一家雜誌進行連載。有三十多家報刊雜誌發表評論和信息。
棄嬰,是人類社會弱勢群體中最弱勢的一個群體,需要全人類的關心和愛護。李存修的《愛心無國界》為傳播和弘揚人類的博愛精神作出了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深入沂蒙,認識了72崮真面目
1986年從四川調入廣東工作。2002年退休後,主要進行旅遊文化的考察、研究、著述和講學。
2007年春天,當沂蒙山桃花盛開的時候,應邀赴沂蒙腹地蒙陰縣的岱崮參加一個筆會。代表們白天上山看桃花,晚上就在駐地交流詩歌創作。李存修上山半天后,就從會上消失了,因為發現了沂蒙山中的崮群。
次日,請了當地文化館的張館長陪同,兩日內連著攀登了三、四座比較典型、發育比較成熟的大崮,發現了這些崮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就是在每座大山頂部,有那么塊突出的部位,它們像博士帽、像油簍、像雕堡、像筆筒、像女人的乳房……群崮林立、爭聳天表、鬼斧神工、千姿百態、宛如畫屏。當時李存修就回顧自己游遍世界各大洲、考察過地球上無數名山大川的經歷,也未見過如此奇特神妙的崮群。從這些崮群,又想到了國內所熟悉的“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張家界地貌”和“丹霞山地貌”,但以上四種地貌全然不能代表山東沂蒙山內這種崮群的地貌,這應是中國更加稀奇和不可替代的另一類地形地貌。
李存修把這些發現和判斷寫成一篇“沂蒙望崮”,在北京的一家旅遊文化雜誌發表了。不久,《人民日報》“海外版”也發表了。雜誌引起當地有關部門的重視,從北京正式請來了八、九位地質地理學大家,經過論證,正式定為“中國第五地貌——山東岱崮地貌”。
國內一位著名學者在一篇文章中說過這樣兩句話:“李存修從事外事旅遊文化四十年所做出的那些事情,還不如在沂蒙山里最早認識了了中國的第五地貌”。這種評價是客觀的,也是實在的。
獨自行走中國大運河
自2010年3月8號自杭州開始,李存修以68歲的高齡開始對京杭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的徒步考察,共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行走、考察、採風、創作和出版五十萬字的文化紀實作品《行走大運河》,填補中國運河研究史和文學史上的一項空白。途中除歷經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大都市外,另外還經過了杭州、南京、濟南、鄭州和石家莊五座省會及29座地級市和73座縣級市。於2011年10月底到達隋唐大運河北端的終點——河北涿州,這是一次對他的生活甚至生命的全面挑戰。
在結集出版的文章中,其中一部分陸續在不同的報刊雜誌發表。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特別是對開鑿“隨唐大運河”的隋煬帝進行了新的評價。
杭州的《都市快報》於2012年的1月19號用整整兩個版面報導了這一事跡,並稱其為“中國‘走運’第一人。
古稀之年行走考察南極
李存修自中學起開始了獨自省內旅行,在朋友的接濟下,第一次就從安丘城出發,一人游遍了省會濟南市,並有四篇遊記保存至今。
50餘年來,李存修走遍了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台地區,而且在世界上近百個國家留下了他的足跡。自從北極圈歸來後,更助長了赴南極探險的欲望。
2017年11月,他以75歲高齡,克服重重困難,親身體驗和考察了地球上最原始、最神秘、最生態的南極冰川大陸,圓夢南極,至此已走遍世界。回國後,當月便與四個城市六所大專院校師生進行了交流。李存修已開始創作《行走南半球》一書,包括南非、中東非、澳大利亞、南美和南極,是他的第35部旅遊文化專著。
不同領域的李存修
2008年10月12日,為“央視九台”(人物聚焦欄目)作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交通旅遊巨大變化專題外語節目,曾多次為央視旅遊頻道(周末新幹線)作現場解說。接受香港衛視(二次)、廣東衛視和廣州電視(四次)、南京電視台、浙江電視台、青島電視台、無錫電視台、濟寧電視台、濰坊電視台、安丘電視台、茂名電視台、荊州電視台、三明電視台、梅州電視台、贛州電視台、玉林電視台及石嘴山電視台等專題採訪。
曾為央視二台“傾國傾城” 欄目組特邀專家、撰稿人,已參加了該劇組在石嘴山、盤錦、崑山和日照等一些地市的城市與旅遊發展的推廣活動。
李存修在在大專院校和有關單位進行了六十多場旅遊文化演講:如北京二外、北京老年保健學會、南開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大、華南理工、廣州大學、韶關大學、河源旅遊職業學院、四川大學、成都大學、阿壩九寨溝、浙江舟山、河南大學、河南洛陽、河北承德、江蘇金肯學院、江蘇江陰、江蘇無錫和崑山、河南平頂山工學院、山東大學、曲阜師範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魯東大學、山東旅遊職業學院、濰坊學院、濱州學院、泗水縣、沂水縣、安丘縣、臨沭縣、蒙山旅遊管委會、淮安外語學校、廣東旅院、福建廈門、青海西寧、寧夏石嘴山、安徽安慶、安徽來安、浙江遠見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口及廬山中華老年保健高層論壇、廣東民俗大講堂和羊城學堂等。
李存修參加旅遊策劃或規劃評審的地區和城市有:河南的平頂山、雲台山,山東的威海、日照、沂蒙山、嶗山、泗水,四川涼山自治州、簡陽三岔湖景區,遼寧大連、盤錦、長海,安徽黃山、仙寓山,江西宜春、樟樹、吉安、九江、婺源,廣東英德、雲浮、羅浮山、連州、台山上川島、長洲島,湖南郴州、永州,廣西大容山、巴馬長壽谷等。
從事外事旅遊四十年,走遍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國每一個省、市、自治區,考察了世界上六大洲共六十幾個國家。
李存修多次擔任評審工作。如“廣東旅遊十大首創之星”評審、“羊城新八景”評審、“廣州市金牌導遊大獎賽”總評審、“廣東省網路文學大獎賽”評審、“廣東省作家職稱”評審等。
2007年5月18日,當選“中國十大當代徐霞客”。並代表被選出的“十大徐霞客”三次出席了在北京和江陰舉行的“徐霞客國際研討會”,並在會上作重點發言。
2006年11月,被香港衛視和廣東省電視台推舉為廣東百位名人之一(廣東省內旅遊系統唯一入選者),並進行了一小時的專題旅遊文化講座。
2010年10月,被母校魯東大學評為建校八十周年50名傑出校友之一。
2011年12月,被評為中國首屆十大旅遊風采人物。
李存修接受專訪並有相關較長篇幅報導的報刊雜誌有:《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新快報》、《信息時報》、《中國旅遊報》、《中國老年報》、《中國中老年雜誌》、《文化周末》、《杭州日報》、《玉林日報》、《張家界日報》、《齊魯晚報》、《半島都市報》、《日照日報》、《濰坊晚報》、《煙臺晚報》、《濟寧日報》、〈九江日報〉等及雜誌〈春秋〉、《航空畫報》、《長江周刊》、《深圳風采》、《看世界》、《名人》、《廣東人事》、《第二課堂》、《跨越》、《採風》、《人間》等。2006年10月,散文“盧梭銅像前的思索”在第二屆中國當代散文論壇評選中榮獲“卓越成就獎”。作品獲省級以上各種文藝獎項二十餘次。
獨自創作的電視風光片江西省井岡山下的《白鷺湖》(文學腳本)在深圳電視台播放(2001年)。
兩次在北京參加全國翻譯家代表大會和在山東煙臺參加全國中青年翻譯家經驗交流會(1985年7月)。李存修發表在《中國翻譯》雜誌1985年第十一期的論文《論文學翻譯的藝術效果》被選進上海市高等院校外語專業高年級教材,並獲省級論文二等獎。
李存修業餘創作成果
自70年代至今,李存修共發表文化及譯作作品500餘萬字,先後出版《流花憶夢》、《皮爾·卡丹》、《愛心無國界》(一、二)、《西歐之旅》(上、下)、《絲路之旅》、《山東之旅》、《印度之旅》、《南美之旅》、《行走天地間》(兩部)、《中國當代徐霞客筆記》等著作二十八部。主編了《嶺南百景文學經典》等旅遊叢書。其中《愛心無國界》由《南方日報》等三家報刊連載,三十幾家報刊雜誌發表評論或 訊息。並獲得2001年廣州市最高獎“廣州文藝獎”。人物散文集《小院裡的部長》獲廣州市第二屆文學藝術創作紅棉獎(文學類)一等獎(2002年)。散文遊記集《行走天地間》2005年獲廣州市最高獎“廣州市文藝獎”。散文《苦澀的禮讚》獲中國散文學會“羅莊杯”散文大獎賽二等獎。作品被選用和轉載的幾十篇,其中散文《記楊振寧》、《泰姬陵不是悲劇》、《盧梭銅像前的思索》、《莫斯科河,你流向何方?》和《兄弟》等先後被編 入國家級的“散文精選本”或“年度本”。《絲路之旅》等三本專著在海外再版。散文《風浪好望角》被選入香港高中三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2005年版)。散文《盧梭銅像前的思索》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選進《事業的境界----當代大學生文化讀本》(2004年版)、亦被選為2002年、2008年、2010年北京、江蘇、深圳等地高考模擬作文。《故地》被選入韓國大學〈當代中國文學精讀〉(2002年版)。
李存修發表過作品的主要雜誌和報刊有:《中國旅遊》(北京)、《中國旅遊文化》(北京)、《旅遊》(北京)、《中國鐵路文藝》(鐵道部)、《航空畫報》、(瀋陽)、《旅遊世界》(山東)、《旅遊天地》(上海)、《西南旅遊》(成都)、《旅遊界》(廣東)、《海外星雲》(廣西)、《特區旅遊》(汕頭)、《黃山》(安徽)、《北方文學》(黑龍江)、《都市美文》(大連)、《延河》(陝西)、《散文》(天津)、《散文天地》(福建)、《廣州文藝》(廣州)、《現代作家》(四川)、《紅岩》(重慶)、《三峽》(湖北)、《青年文學》(成都)、《徐霞客研究》(北京)、《第二課堂》(廣東)、《廣東文藝家》(廣東)、《深圳風采》及《人民日報》、《中國旅遊報》、《大連日報》、《四川日報》、<西南都市報>、《龍門陣》、《江西日報》、《南昌日報》、《烏魯木齊晚報》、《煙臺日報》、《威海日報》、《玉林日報》、《文學報》、《南方日報》、《南方周末》、《羊城晚報》、《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深圳特區報》、《深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