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義

李好義(?—1207年),華州下邽(今陝西省蒲城西南)人。南宋名將,忠義傳家。祖父李師中在南宋初官至領忠州團練使,父親李定一職至興州(今略陽)中軍統制。楊巨源(?—1207年),字子淵,利州昭化(今四川省廣元西南)人,祖籍成都。開禧三年(1207年)正月,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時,李好義正任興州的中軍正將,立即自抗金前線的西和州(今甘肅省西和西南)青坊趕回興州。在吳曦叛變幾天之後,李好義“與其徒謀舉義”。隨軍轉運使安丙是吳曦父子的部屬,因而被授為“偽蜀”丞相長史、權行都省事,代行丞相職權。當時許多官員或棄官而去,或公然拒受偽命。但是,安丙認為許多軍官都是吳氏世將,因而採取接受任命後稱病,實際上是持觀望態度,以觀察形勢變化,再決定去留。由於吳曦叛宋降金不得人心,時任合江倉官的楊巨源,也“陰有討賊志,結義士三百人”。並於二月中旬晉見安丙,商議乘安丙三月六日邀吳曦謁廟之機,以勇士殺吳曦。

基本信息

主要功績

楊巨源又與李好義共商大計

李好義指出楊巨源與安丙商議的計畫欠妥,“彼出則齪巷,從衛且千人,事必難濟”,應改在吳曦“熟食節(寒食節)祭東園”時殺吳曦。於是楊巨源假造聖旨,倒蓋合江倉印,這樣即使事情敗露,也與安丙無關。以後又恐日久事泄,決定提前於二月的最後一天進行。李好義遂約敢勇軍士李貴和與李貴關係密切的李彪、張淵、陳立、劉虎、張海等人,以及吳曦的親衛軍黃術、趙亮、吳政等低級軍官及軍士74人,加上李好義的弟兄李好古、李好仁、李好問、妹夫楊君玉等親屬,後又有祿褘所率軍士10人,共百餘人。在李好義的率領下,黎明前衝進吳曦內宮。李好義宣稱是奉密詔來殺吳曦,楊巨源也騎馬趕來宣布密詔。吳曦的親衛兵遂放下武器逃走,李貴首先沖入吳曦的臥室,“手執其髻,舉刃中曦頰,曦素勇有力,撲貴仆於地不能起”。李好義急忙命王換連砍吳曦的腰二斧,吳曦因痛鬆手,李貴遂乘機砍下吳曦首級。

此次平叛有功

李好義自成忠郎特升轉承宣使,李貴特升補授武功大夫、團練使銜,楊巨源升補為朝奉郎、通判差遣,任宣撫使司參議官。李好古等無官的授官,有官的升官,並都賞賜錢物。根本沒有參加平叛,僅僅是事前與聞其事,而持觀望態度的安丙,卻竊據首功,升任興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撫使兼四川宣撫副使,並享受執政官的禮遇。在平叛的獎諭詔書中,竟然對積極策劃者楊巨源隻字未提。而與平叛毫無關係,且“誅曦之日不肯拜詔”的吳曦黨羽、踏白軍統制王喜,卻被說成是“謀戮逆曦,備罄忠勞”,不僅特升轉為節度使,還被任命為興州諸軍都統制要職。這使楊巨源以賞不酬功,心頗不平。因而想向朝廷直接申報自己在平叛中的功勞。楊巨源在給劉光祖的信中,記述了當初策劃誅殺吳曦時,安丙的“酬答之語”,並刻印傳布。安撫副使安丙害怕暴露他當初持觀望態度,以及他申報的平叛情形不實的情況,就以楊巨源“自負倡義之功,陰欲除之”。六月,授命彭輅逮捕楊巨源,押送閬州(今閬中)獄。押解至大安(今陝西省略陽南)時,楊巨源被殺害於途中,而安丙卻以自殺上報。楊巨源的被害,引起“軍情叵測”,安丙“以人情洶洶,封章求免”。南宋朝廷雖未罷安丙安撫副使之職,但因此另派劉甲出任四川安撫使,以穩定人心。後有李珙訟其冤於朝,嘉定六年(1213年),為楊巨源立褒忠廟。嘉熙元年(1237年)又賜謚忠愍。

李好義在殺死吳曦後

集於安丙家。王喜為吳曦黨羽,對李好義組織勇士殺死吳曦忿恨已極,也在當天隨後來到安丙家,“心懷邪謀,欲刃好義”,雖被安丙阻擋,“然日以殺好義為心”。

李好義升為中軍統制、領承宣使後,隨即建議乘機奪回吳曦獻給金朝的西和等關外四州,並指出:“西和乃腹心之地,西和下,則三州可不戰而復矣。今不圖,後悔無及,願得馬步千人、死士二百,齎十日糧可濟”。李好義率軍行至獨頭嶺,王榮仲兄弟率民兵配合攻擊金軍,金軍大敗。三月七日,到達西和城外,李好義“率眾攻城,親犯矢石,人人樂死,以少擊眾,前無留敵”。金守將棄城而逃,遂收復西和州。果然如李好義所料,此前一日別部宋軍到達階州(今甘肅武都東)時,金軍立即逃走;數日後,金軍又從成州(今成縣)自動退走;忠義軍張翼又收復鳳州(今陝西鳳縣東北),吳曦獻給金朝的關外四州全部收復。

安丙向朝廷提出沔州(原興州改名)諸軍都統司,統轄十軍,軍權太大,自吳璘起就尾大不掉,建議增設諸軍副都統司,各領五軍以分其軍權。開禧三年(1207年)五月下旬,增設沔州副都統制司,李好義被任命為諸軍副都統制,這更引起吳曦的黨羽、沔州諸軍都統制王喜的憤恨,於是加快了殺害李好義的部署。王喜派劉昌國歸李好義節制,而李好義未加防範。六月中旬,李好義被劉昌國毒死。南宋朝廷追贈檢校少保,嘉定五年(1212年)追謚忠壯。

軼事典故

《宋史·李好義傳》

李好義其人

李好義,下邽人。祖師中,建炎間以白丁守華州,積官忠州團練使。父定一,興州中軍統制。好義弱冠從軍,善騎射,西邊第一。初以準備將討文州蕃部有功,開禧初,韓侂胄開邊,吳曦主師,好義為興州正將,數請出精兵襲金人,曦蓄異謀,不納。未幾,關外四州俱陷,金人長驅入散關,曦受金人說,以蜀叛。好義自青坊聞變亟歸,與其兄對哭,謀誅之。

會曦遣李貴追殺宣撫程松,貴語其徒曰:“程宣撫朝廷重臣,不可殺。”好義知其赤心,可以所謀告之。貴遂約李彪、張淵、陳立、劉虎、張海等,好義又密結親衛軍黃術、趙亮、吳政等。女弟夫楊君玉亦與知,好義戒言曰:“此事誓死報國,救四蜀生靈,慎毋泄。”留其母以質。好義兄弟謀曰:“今日人皆可殺曦,皆可為曦,曦死後,若無威望者鎮撫,恐一變未息,一變復生。”欲至期立長史安丙以主事,蓋曦嘗授丙偽丞相,而丙託疾不往,故兄弟有是謀也。

既而君玉與李坤辰者來,坤辰因言丙亦與合江倉楊巨源陰結忠義欲圖曦。好義遂遣君玉偕坤辰約巨源以報丙。丙大喜曰:“非統制李定一之子乎?此人既來,斷曦之臂矣。”遂與好義約二月晦舉事,見《巨源傳》。乃約彪、術、貴等七十有四人及士人路良弼、王芾。好義夜饗士,麾眾受甲,與好古、好仁及子姓拜決於家廟,囑妻馬氏曰:“日出無耗,當自為計,死生從此決矣。”馬氏叱之曰:“汝為朝廷誅賊,何以家為?我決不辱李家門戶。”馬氏之母亦曰:“行矣,勉之!汝兄弟生為壯夫,死為英鬼。”好義喜曰:“婦人女子尚念朝廷不愛性命,我輩當如何?”眾皆踴躍。既行,小將祿禕引十卒來助,各以黃帛為號。好義誓於眾曰:“入宮妄殺人、掠財物者死。”

時偽宮門洞開,好義大呼而入曰:“奉朝廷密詔,安長史為宣撫,令我誅反賊,敢抗者夷其族。”曦護衛千兵皆棄梃而走,遂至偽殿東角小門,入世美堂,近曦寢室。曦聞外哄,倉皇而起,露頂徒跣,開寢戶欲遁,見貴復止,以手捍內戶,貴前爭戶,戶紐折。曦走,貴追及,手執其髻,舉刃中曦頰,曦素勇有力,撲貴仆於地不能起。好義急呼王換斧其腰者二,曦負痛手縱,貴起遂斫其首。引眾擁曦首出偽宮,亟馳告丙宣詔,軍民拜舞,歡聲動天地,持曦首撫定城中,市不改肆。

好義請乘時取關外四州

巨源贊之,丙大喜。巨源輔行,王喜忌其能,沮之。好義曰:“西和乃腹心之地,西和下,則三州可不戰而復矣。今不圖,後悔無及。願得馬步千人,死士二百,齎十日糧可濟。”丙從其請,忠義回響,次獨頭嶺,進士王榮仲兄弟率民兵會合夾擊,金人死者蔽路。十戰至山砦高堡,七日至西和。好義率眾攻城,親犯矢石,人人樂死,以少擊眾,前無留敵。金西和節使完顏欽奔遁,好義整眾而入,軍民歡呼迎拜,籍府庫以歸於官。

藝術形象

隴以牽制淮寇,而宣撫司令謹守故疆,不得侵越,士氣皆沮。好義以中軍統制知西和州,卒。丙以勞績上於朝,特贈檢校少保,仍給田以贍其家。後吳獵為請謚曰忠壯。好義喜誦《孟子》及《左傳》,以為終身行此足矣。誅曦時,惟幼子植留家。迄事,人爭冒功賞,君玉欲注植名,好義指心曰:“惟此物不可欺。”

曦既誅,好義集於丙家,王喜後至,心懷邪謀,欲刃好義,丙力救解,然日以殺好義為心。及好義守西和,喜遣其死黨劉昌國聽節制,好義與之酬酢,歡飲達旦,好義心腹暴痛洞瀉,而昌國遁矣。既殮,口鼻爪指皆青黑,居民莫不冤之,號慟如私親,摧鋒一軍幾至於變。既而昌國白日見好義持刃刺之,驚怖仆地,疽發而殂。

喜,曦大將也,貪淫狠愎,誅曦之日不肯拜詔,遣其徒入偽宮虜掠殆盡,又取曦姬妾數人。其後欲戕好義為曦復仇,丙不能止,便宜處以節度使知興州,而恨猶未已。嘗出兵於船柵嶺,鋒未及交,棄軍先遁,金人遂由黑谷長驅入境。朝廷慮喜為變,授節度使移荊鄂都統制而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