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初

李太初原名李元,後改名為李元英,太初為字。生於同治元年,逝於同治元年。安徽省蒙城縣人,晚清詩人。李太初的祖師爺父名叫李芳谷。李芳谷在當時頗有名氣。他學習起居極有規律,每天早起後,先是背誦佛經,然後到郊外鍛鍊身體,奔走數里方回,然後一心攻讀聖賢之書。數十年如一日,使他詩文皆能,尤以米公書法見長,聲名遠播,遠近學子爭相投其門下,以求學有所成。(“亳潁諸郡學子不憚遠道,負笈從游,皆得有所成就以去。”)

基本資料

李芳谷一共有三個兒子,先前兩個兒子因為苦於學業先後病故。李芳谷悲痛之餘,不忍讓小兒李錫朋繼續為功名喪命,便讓其棄文從商。蒙城渦陽兩地皆有其商號,名噪一時。

幼年

李太初出生後,聰穎善記,倍受祖父李芳谷的疼愛,認為長孫是個讀書的好苗子,就傾其所能,教輔太初。太初盡得祖父真傳,因其性情豪放,不拘小節,在祖所授詞章書畫之外,鑽研經史類古文,希望在科舉中獲取功名,繼承先業。

天有不測風雲,正在李太初準備一展鴻圖之時,祖父李芳谷和父親李錫朋先後病故,在渦陽蒙城兩處的商號因為無人打理全部倒閉,並遺留下巨大的虧空,將縣城內的房產和鄉下的田產盡數變賣,也不能還清欠款。李太初無奈,只能靠縣學館中每月發放的月課獎金度日。考取功名之後就變賣給他人,換錢償還舊債。

商號倒閉後,除了外債,尚有數千元帳目未能收回。李太初差人索要時,卻發現欠款者多無力償還。索要時,欠帳時非常難堪。李太初不忍看到如此尷尬的情景,竟然私自將帳簿銷毀。母親知道後責怪他,他也不以為意。在這種經濟狀況之下,李太初在收授學生時,貧寒子弟一概免收學費,對那些貧窮有志者更是精心施教,因此,李太初在蒙城口碑甚好,貧窮聰慧者爭相來投,並且成績突出。一時間,蒙城知名之士多出於李太初門下。

同治以後,清廷一步步走向腐敗的深淵。李太初目睹縣內土豪劣紳狼狽為奸,十分不恥。然自己是一介文弱書生,並不能改變殘酷的現實。於是,他便動員縣內名士,成立了詩社,以詩詞藝術啟發青年,指責縣政,褒貶善惡。有志者趨之若鶩,稱李太初和社友李小元等為“李氏三傑”,李太初為三傑之首。

李太初的行為觸動了官府的利益。土豪劣紳本來就對李太初恨之入骨,正好趁其結社之時,互相勾結串連,對李太初大興文字獄,誣告李太初圖謀叛亂。李太初迫不得已,只好投筆從戎,遠離家鄉。

從軍後,李太初奔赴異域,往來於閩粵燕趙,每到一個地方,總以憤世嫉俗之心,奮筆疾書,成詩成文,流露出美人香草、懷才不遇之感。後來,朝鮮動亂,清朝派兵入朝。李太初作為軍中幕僚,隨軍遠征朝鮮。此時,清廷已病入膏肓,綱紀不振,將帥不學,失地喪師之辱屢見不鮮。李太初對國家和軍隊不滿欲愈甚,詩文中顯露出更多的慷慨激憤。

李太初弟兄三人,另有姐妹。一家十多口中,李太初年紀最長,因此,父親去世後,養家的重任全部落到了自己身上。十多口人的生活花費,全靠李太初從軍中寄回津帖支撐,李太初的妻子,則在家中操持著一切,養育著弟妹、兒女。李太初的弟妹們事兄如父,事嫂如母,敬重有加。李氏一門的孝道,深受鄉里稱讚。

晚年

李太初晚年時,深悔年輕時意氣用事,便歸隱鄉下,並教育子孫後人不從政,不經商,安穩度日。耕種之餘,以寫詩作文自娛。

李太初的作品曾由本人整理自編《留痴堂詩集》四冊,在鄉里廣為傳閱。李太初去世後,詩集也遺失了二冊。民國十七年,《留痴堂詩集》出版印刷本發行,當時名士王陸一、梁寒松、經沅、楊亮功、彭管光等人為其作序,至民國二十三年六年內連續三版,深受讀者歡迎。詩集中多處吟誦省內各地山水景色,計有《呂望村釣台懷古》(蒙城)、《敘淮南道中兼為鳳郡諸友人留別》(淮南)、《秋暮泊金家溝登懷遠東山晚眺放歌行》(懷遠)、《春日送黃之太平府任所》(太平,今屬黃山區)、《為李小園事被牽扯暫革衣頂投控潁郡》(阜陽)、《客潁郡書山水題贈孝廉朱飛仙》(阜陽)、《十四日夜舟過潁上東小集》(潁上)、《至沫河口望正陽關》(潁上)、《中元節舟次正陽》(壽縣)、《皋城懷古》(六安)、《中秋將至淮南題壁》(淮南)、《潁上懷古》(潁上)、《七月廿九日自六安返舟至順昌》(阜陽)、《自三里灣舍舟登岸》(阜陽)、《客順昌中秋夜小雨作》(阜陽)、《為渦陽廣文賀晉臣畫雨景山水自題》(渦陽)、《麥秋時客譙郡偶占》(亳州)、《壬辰歲白冤潁郡書懷》(阜陽)等數十首,為地方文史研究提供了極其難得的佐證。

李太初之子李少初,黃埔軍校早期校官。抗日戰爭開始後,被委任為鄂贛皖游擊挺進縱隊第二縱隊副司令,屢破倭寇。1938年,在宜(昌)棗(陽)會戰中,李少初不幸遇難,為國捐軀。

李太初生平傳略,《蒙城縣誌》、《蒙城政書》等地方各類典籍中,皆無點滴,讓人扼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