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達

李四達

李四達現為北京服裝學院工業設計係數字媒體設計專業教授、碩士生導師,Macromedia、Adobe授權認證培訓講師,2005年Discreet授權中國動畫教育專家,長期從事電腦平面設計藝術、媒體製作傳播、三維動畫藝術和多媒體藝術的教學和科研。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李四達現為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Macromedia、Adobe授權認證培訓講師,2005年Discreet授權中國動畫教育專家,長期從事電腦平面設計藝術、媒體製作傳播、三維動畫藝術和多媒體藝術的教學和科研。20世紀90年代初留學加拿大,90年代中後期曾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電腦美術工作室、首都師範大學高等美術研究中心、東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等單位任教,出版有《獨立製片人: 電腦視頻綜藝設計》、《Painter 5.0 & P3D: 電腦繪畫藝術教程》、《“我形我速2.0”電腦藝術卡片設計》、《從平面到三維: 電腦藝術漢字設計》和《Dreamweaver 4.0精彩網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概論》等一系列數字媒體藝術的教材。其中,《數字媒體藝術概論》曾獲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院校精品教材”稱號並多次印刷。現在在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第一屆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班級080817班,學生有李碩、周慶、胡貴龍、曲江楠、王亞彤、張亞瓊、李明燃、劉韋軼等人。

出版書目詳解:

數字媒體藝術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附贈DVD光碟一張)》內容提要《數字媒體藝術史》是《數字媒體藝術概論》的姊妹篇,是一本通過全新視角論述當代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史的教材,也是一本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當代數字媒體藝術發展規律的學術性和普及性讀物。《數字媒體藝術史》從媒體發展史、美學、科學史和現代藝術史等巨觀角度,對數字媒體藝術的起源和演化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和總結,並著重分析了現代美學、大眾文化和西方後現代主義藝術對數字藝術發展的影響。《數字媒體藝術史》通過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了數字媒體藝術和新媒體藝術的來龍去脈和發展現狀,有助於人們加深對數字藝術、數字媒體和信息設計本質的了解。全書共分5章,分別是: 媒體發展史與數字媒體基礎、數字媒體藝術本體論、數字媒體藝術美學論、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歷史和數字媒體藝術發展歷史。 《數字媒體藝術史》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可以作為高等院校“數字媒體藝術概論”、“數字媒體藝術史”、“多媒體藝術設計概論”和“數字藝術導論”等數字媒體藝術基礎課或專業基礎課的教材,適合於藝術、設計、動畫、媒體和廣告等專業的本專科生或研究生學習,也可以作為數字媒體藝術愛好者的自學用書。《數字媒體藝術史》附配套的DVD 多媒體教學光碟一張,其內容包括: ( 《數字媒體藝術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附贈DVD光碟一張)》圖書目錄第1章 媒體發展史與數字媒體基礎3 1.1 人類傳播歷史和傳播媒介演化3 1.1.1 身體語言和原始視覺符號傳播階段4 1.1.2 口語傳播階段5 1.1.3 手抄文字和圖像符號傳播階段6 1.1.4 印刷媒介傳播階段13 1.1.5 電子媒介傳播階段17 1.1.6 數位化媒體傳播階段22 1.2 媒介理論研究與數字媒體24 1.2.1 拉斯韋爾的5w模式和香農-韋弗模式24 1.2.2 奧斯古德-施拉姆循環模式26 1.2.3 英尼斯-麥克盧漢的媒介研究26 1.2.4 梅羅維茨和利文森的媒... [顯示全部] 《數字媒體藝術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附贈DVD光碟一張)》文章節選 恰如四大發明改變了人類文明史,電子和數字傳媒的出現正在為我們的文學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帶來重大的歷史性轉型。21世紀的科技與媒介的飛速進步已經將我們納入了"文化數位化"的後現代文化與藝術時代。從IT(信息技術)到ICT(信息與傳播技術)的轉型,是與從集權式的現代控制到互動式的後現代控制的轉型相伴而行的。信息技術正在從一種控制工具發展成為一種傳播、諮詢與合作的媒介。迥異於傳統的文化傳媒,以數字媒體為核心的多向互動式的電子文化傳媒,可以超越傳統國界,超越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治意識形態,將全人類空前地融合為一體。 媒介的變革對社會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媒介哲學的意義上說,可以從文化傳媒的變革去概括人類的精神發展史和文化藝術傳播史,從而獲得一種新穎的視野。西方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決定文化特質與傳播/感知的模式。麥克盧漢認為人類文明史必然是一部媒介的發展創造史,而一種媒介的創製與推廣,往往孕育了一種新的文化或文明。正如麥克盧漢指出的:"我們塑造工具,工具也塑造我們。"今天的後現代社會的顯著標誌就是電子媒介和數字媒體的主導文明。虛擬無處不在,數字重塑現實!我們就生活在由Yahoo!、Google、百度、部落格、Twitter、MySpace、iPod和iPhone等新媒體構建的社會文化"生態圈"中。在這裡,GPS和Google使得地球一切秘密、場景、隱私、深度或隱藏的意義都將不復存在,而新的"數字一代"正在將虛擬世界的遊戲和線上生活作為自己的"第二人生"!這裡可以借用麥克盧漢的話說:數字媒體就是我們身體的自然延伸;數字媒體就是我們識別傳媒符號的眼睛。正如有"新麥克盧漢"之譽的"後現代理論先鋒"鮑德里亞指出的那樣:當代的文化特點就是傳媒符號的激增。其流行的結果是表征與現實關係的倒置。這是現實的一切參照物都銷聲匿跡的"複製與數字仿真"時代。唯有藉助符號與數字媒體,我們才能有一雙"慧眼",在光怪陸離的後現代社會迷霧中,看透真實與虛幻,把握文明進步方向的脈搏。鮑德里亞以獨特的洞察力揭示了後現代社會符號與現實的關係,也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媒介、社會與人類文明進步的聯繫。 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超越技術的角度來關心數字媒體和媒體文化,深入了解當代社會的文化特徵和審美趨勢,關注"互動媒體"狀態下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和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李四達李四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