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8年,有“中華第一中遠海綜合測量船”美譽的“李四光”號測量船正式在海軍南海艦隊某海測船大隊服役,成為海軍首艘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艦船,結束了中國不能遠海測量的歷史。
“李四光”號測量船官兵自主研發測繪軟體23套,改進測繪裝備儀器47項,不僅極大提高了測量精度,同時也使測量效率提升了近50%。
到2011年,“李四光”號測量船累計安全航行35萬海里,測量里程54.7萬公里,先後圓滿完成30多項重大測量任務,填補了中國海洋測繪領域的100多項空白。
任務
2002年7月底,為完成中國最南端的南沙曾母暗沙海域最後一幅海圖奮力一搏。上級要求海圖比例要精確到1:500,這就意味著要像使用顯微鏡一樣,對每條測線進行“地毯式”測量。為了加快測量,“李四光”號測量船被颱風追著一路跑。颱風一到,他們換到沒有颱風的海區;颱風再來,他們又換到原來的海區。就這樣“李四光”號測量船避開了6個颱風。李四光號海洋測量船的海測兵們堅持人停機不停,晝夜輪流守護在儀器旁,認真檢查核對,確保數據無誤。測量期間,他們攻堅克難,先後排除多起儀器故障,確保了各項測量要素的精確度。
2004年8月,“李四光”號測量船奉命赴西太平洋,對6000米深的海底進行底質採樣,這在中國海測史上尚屬首次。 在風力9級、浪高5米的惡劣海況下,原測量主任董慶亮帶領官兵在後甲板連續作業兩天兩夜。8000米的鋼纜,一米一米地潛向神秘莫測的海底世界。 6314米,“李四光”號測量船刷新了我國和亞洲測繪史的新紀錄。
2007年,“李四光”號測量船赴南海某海域執行水文調查測量任務的返航途中,接到上級臨時下達的海南某海域水深測量任務。在副食品消耗殆盡的情況下又遭遇了颱風,官兵們僅靠鹹菜稀飯和麵條果腹,一邊與颱風搏鬥,一邊利用颱風間隙進行測量,連續奮戰了10多個晝夜,高質量地完成一幅指定比例尺水深圖的繪製。
2008年6月的一天,正在測量的“李四光”號測量船的衛星天線突然出現故障。此時海上風力8級,艦船左右橫搖20多度。為了趕在颱風來臨前完成任務,測量主任潘樂帶上工具攀爬上20多米高的桅桿,連續工作了3個多小時,成功修復天線。
2010年5月,“李四光”號測量船奉命赴南海某海域執行遠海測量任務。“李四光”號測量船精確測量出暗灘的深度、位置等水文要素,及時排除了原海圖所帶來的隱患,並填補了這一海域的多項測量空白。 填補測量史上的空白,是“李四光”號測量船誕生的使命。
突出貢獻
維護中國海洋權益
“失之毫釐,謬之千里”,測量數據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國家利益。“李四光”船官兵們積極開展技術革新,大膽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獲得大量祥實的水深、重力、溫度、鹽度等數據。
到2011年,“李四光”號測量船14次勇闖太平洋等,填補了中國海洋測繪領域重力、磁力等100多項資料空白,40多幅測量成果圖分獲海軍測繪成果特等獎等多項獎項,為中國向海洋大國邁進提供了海量的數據資料。
歷任船長
南海艦隊某海測船大隊大隊長劉元明曾任“李四光”號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