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歸

李同歸,男,生於1967年12月,湖北漢川人,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講師。

李同歸,男,生於1967年12月,湖北漢川人,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講師。
1985-1989年在杭州大學心理學系讀本科;
1989-1992年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攻讀碩士,師從王蘇老師;
1992年起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擔任基礎心理學研究員;
2000-2004年留學日本,在九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加藤和生教授。
2004年起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擔任講師,並出任心理系2003級班主任。李同歸老師教學經驗豐富,曾在國內外多本科研雜誌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他的學生李楠欣,何吉波等在美國華人心理學界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截至2010年8月,李博士發表的學術論文:
英文論著
[1] Nanxin Li, Jibo He, Tonggui Li. Gender difference of insecure attachment: universal or culture specific?.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9, 32(1):36-37.
[2] Anbo Yang, Dengfeng Wang, Tonggui Li, Fei Teng. The Impact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Parental Rearing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late Adolesc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8, 36 (10): 1365-1378.
[3]Tonggui Li, Kazuo Kato, Xiaofei Wang (in press) Affective Component of The Secure Base Schema in Japanese and Chinese: Evidence from affective priming paradigm. Interperso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Tonggui Li, Jia Li, Qiyan Dai. Adult attachment,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level of post stroke pati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 36(10): 1341-1352.
[5] He jibo, Li Nanxin, Li Tonggui, (in press) Adult attachment and incidental memory for emotional words, Interperso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6] Zhang X., Li T., Zhou X. Brain Responses to Facial Expressions by Adult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orientations. NeuroReport, 2008, 19 (4):437-441.
[7] Li Tonggui. “Emotional Memory” in 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Adult Attachment: From Interacting Cognitive Subsystems View.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2006, 3 (8): 70-83.
[8] Li Tonggui. Attachment and Memory for emotional memory.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5, 41 (6):965-974.
中文論著
[1] 李同歸,萬露,何吉波,秦和平郭曉飛,王新暖. 大學生依戀類型、社會支持與孤獨感.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7(21):1115-1117.
[2] 李聰捷,謝二辰,李同歸,張俊格. 石家莊市460例城區孕婦焦慮水平的調查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08,23 (33):4741-4742.
[3] 李同歸,李嘉,秦和平,郭曉飛,王新暖,劉志平. 大學生依戀類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008, 22(10):740-743.
[4] 李同歸,吳俊瑋,劉俊,韋曉紅. 建築工人事故傾向性量表的編制與信效度檢驗.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 2008,17(7):658-661.
[5] 李同歸.依戀理論中的幾個熱點問題概述。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2(1):18-25。
[6] 李同歸,加藤和生. 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係經歷量表(ECR)中文版. 心理學報,2006,38 (3): 399-406.
[7] 李同歸,王新暖,郭曉飛. 國中生的依戀類型與異性交往行為。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 (7): 644-646.
[8] 李同歸. 母親的依戀類型與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2),149-150.
[9] 李同歸,李楠欣,朱玉。理工科大學生的依戀類型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1):54-56.
[10] 李同歸,李楠欣,李敏。成人依戀類型、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中國臨床康復, 2006,10(46)47-49.
[11] 李同歸,何吉波,郭曉飛,路新明。自考生的依戀類型與社會支持。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2006,15 (11):1019-1020.
[12] 李同歸,劉智琦. 從依戀理論看高等學校專職班主任的工作. 科學研究月刊,2006,8,66-67.
[13] 徐香芬、朱敏慧、李同歸、施存孫(2006),120名私企外來務工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其與應付方式間的關係研究. 實用預防醫學,2006,13(1):70-72.
[14] 李同歸,杜姍姍. 50例手術患者的成人依戀類型分析.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05, 13 (4):417-419.
[15] 李同歸,劉智琦. 給幼兒一個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日本幼稚園的特色. 教育導刊,2005,11,54-56.
[16] 周愛保,李梅,李同歸:成人依戀背景中圖片對安全基模的啟動效應. 心理科學,2005,28(1):85-88.
[17] 李同歸. 知道感任務中字詞和圖片的感受性和判斷標準. 心理學報, 2000,32(3):264-268.
[18] 李同歸, 王 蘇,賈 林. 短時記憶中的範疇組織和通道組織的比較研究. 心理科學。2000,23(1):6-9.
[19] 王 蘇,李同歸. 視覺定位中的兩種參照. 心理科學. 1997,20(5):390-394.
[20] 王 蘇,李同歸. 不同框架下的視覺定位. 心理科學,1994,17(5):257-261.
[21] 李同歸. 認知過程中的反應時實驗:速度和準確性分離的範式. 套用心理學. 1991,4(2):45-5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