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堤[九江]

李公堤[九江]
李公堤[九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慶二年(公元822年)12月,江州刺史李渤截南陂築堤,蓄水為湖,使南門湖一分為二。又立斗門,以蓄泄水勢。後人為了紀念李渤,遂以德方召伯,將北面一湖名為甘棠湖,堤名李公堤,堤上之橋曰思賢橋(現橋為六十年代重修)。唐江州司馬白居易重修,宋知軍州事余崇龜,元總管李黼各因圯新之。李公堤至今近1190年。

基本信息

歷史變遷

李公堤李公堤
甘棠湖堤,現名李公堤,九江人習慣稱之為“小壩”,始建於唐長慶元年(821)。是年春,洛陽人李渤受命任九江地方行政長官江州刺史。他主政江州後,見本地天災頻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便向朝廷上疏,奏免農戶累年所欠稅賦,遂獲準。以後又建造景星書院,發展教育事業,做了不少惠及百姓的好事。
其時,江州城外南門湖水域廣闊,行人過往極為不便,且年久淤塞,屢發水患。李渤急民之所急,帶頭捐款籌資,主持疏浚南門湖,並修築一條南連山川嶺、北接南門口的跨湖長堤,“立斗門,蓄水勢,以利民涉”。長慶二年(822),堤壩建成,江州人從此結束上擺渡過往的歷史。
李渤離任後,江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將他比作西周時“有惠政於民”的著名賢人召伯,並借用《詩經》中歌頌召伯的詩篇《甘棠》中的典故,將堤壩命名為“甘棠堤”,亦名“李公堤”,湖亦命名為“甘棠湖”。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著名理學家周敦頤來九江講學,喜愛甘棠湖景色,遂在堤上建“煙水亭”。明嘉靖年間,亭毀,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九江關督黃騰春將堤上煙水亭移至今址。
李公堤李公堤
李公堤是九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甘棠湖與南門湖像是兩顆明亮的眼睛,李公堤坐落於兩湖中間,也是九江市民重要交通樞紐。李公堤上栽的是梧桐樹,滿眼蒼翠,宛如少女腰間一根翡翠的腰帶,大堤之上樹蔭如蓋,常有青年男女依伴而行,被人戲稱為”情人路”。無論春夏秋冬,九江市民都保持著良好的習慣,全家到李公堤散步,聊天。很多市民晚上喜歡環南湖和甘棠湖走,也稱“走湖”。
李公堤上的這兩排法國梧桐,是1958年栽種的。又粗又高的梧桐樹就像一把傘一樣遮陰,夏天許多市民到這裡來休閒。現在梧桐樹幹已增長到60多公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鬱鬱蔥蔥、參天入地的法國梧桐就是“小壩”的象徵。

李公堤改造

李公堤李公堤
李公堤為橫跨九江市南湖和甘棠湖的一條填土路堤,全長1200米。近年來,九江市城區車輛大量增加,為緩解老城區的交通擁堵,提高甘棠湖、南湖周邊道路的通暢率,九江市打算對李公堤進行改造,並以將現在的單向通行改為雙向通行。2011年6月中旬,九江市建設規劃局公示了李公堤三套改造方案。改造中在保留現有車行道的基礎上,通過改造現有東側(南湖側)人行道、二坡台和少量填湖等方式,新建一幅6.5米寬的車行道。李公堤現有綠化樹木原則上全部保留,東側新建部分綠化,並在現有橋樑東側增設一座與其風格及跨徑一致的景觀橋。
改造方案公示後,在市民中引起了熱烈反響,許多市民在網站的論壇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網站還開闢了《九江改造李公堤,得焉?失焉?》專題,供市民討論。不久,九江市建設規劃局負責人說,李公堤三套改造方案公示後,在市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有好幾千人向有關部門反映了意見。根據保護歷史文化建築,同時力爭解決老城區大擁堵的總體要求,他們繼續徵求了各方意見,決定暫緩實施李公堤改造方案,李公堤暫時保持原樣。

天花宮

李公堤李公堤
天花宮俗稱娘娘廟。坐落九江市區李公堤中段。宮半湖繞,登樓憑窗,可眺湖光山色。據《德化縣誌》載:宮系同治九年所建。磚木結構,外表塔型。內有娘娘殿、娘娘亭和禪房等,占地約1100平方米。所供奉的送子娘娘,其實為五代時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宋太祖乾德三
年,因為孟昶戰敗不久死去,花蕊夫人被送宋宮但不忘故主,繪孟昶畫像私掛奉祀。此事被宋太祖入宮看見追問,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說“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幸未追究。送子之神,於是從宮中傳到民間,晚清年代,把張仙男身像改花蕊女身像,天花宮也自然供托所謂的送子娘娘了,過去一度香火十分旺盛。

交通

公交28路貫穿李公堤。
公交29路到南門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