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04年起,李儼進入福州三牧坊學堂讀書。1912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唐山路礦學堂,即後來的唐山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後又遷校至四川峨眉,現名已改為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習,當時20歲,與著名的橋樑學專家茅以升、著名社會活動家楊杏佛、著名數學教育家黃壽恆同班。1913年,因父親病故,家貧不能繼續在學校學習,李儼考入了當時的隴秦豫海鐵路局(即隴海鐵路局前身)為級別最低的工務員。同時還克服了鐵路建築工地的各種不利條件,持續通過國內外各種函授途徑,完成了自己未竟的大學教育。
自1913年起至1955年止,李儼持續在隴海鐵路工作長達40餘年。開始時是在海州、徐州、鄭州等地作工務員、測量員。當隴海鐵路開鑿硤石驛1760米大隧道工程之際,李儼參考了英、法、德、日等各國的工程技術資料,精心測量,順利地按期鑿通隧道。此工程是採用山兩端打洞同時開鑿於洞中會合貫通的施工方法,對測量工作要求比較高。在20年代初期的中國,以當時的技術水平而言,屬於具有一定難度的工程。當隧道鑿通時,李儼受到了路局方面的表彰,同時也受到參加工程施工員工們的擁戴。自1921年起,李儼升任為工程副段長(1921—1924,硤石)之後又歷任工程段長(1924—1932,靈寶、閿鄉)、工程總段長(1932-1933,粵漢鐵路;1933—1935,西安、潼關)、副總工程師(1935—1955,西安、寶雞、天水、蘭州)等職務。李儼曾為中國的鐵路建設,尤其是隴海鐵路的建設,貢獻出大半生的心血。 但是李儼以畢生時間所從事的關於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工作(實際上他是這一學科的奠基人之一),更使他的名聲著稱於中國和全世界。 李儼關於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工作,開始於1913年,即在時間上與考入隴海鐵路幾乎同時。關於他開展此項研究工作的動機,在一篇自傳中曾自述說:“父親退職回家,於1913年卒去,母老家貧,無款供我讀書。此時隴海鐵路招工務員,我即考入。……可我個人,第一:因家貧而失學謀生,以後總得多方充實學業;第二:我看過一篇日本人述說中國數學的論文,十分感動和慚愧,以為中國人如此不肖,本國科學(特別是數學)的成就自己都不知道,還讓他們去說,因立志同時要修治中算史。”李儼的研究工作,都是利用繁忙的鐵路建設的工作之餘的時間進行的。利用業餘的時間,他通過國內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數學等大專課程;同時開始了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工作。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珍本與手稿本圖書館的資料,在1915—1917年間,即當李儼剛剛開始中國數學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與著名的數學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擬提綱,試圖共同編寫一部中國數學史用英文出版(當時,史密斯與日本三上義夫合作剛剛出版了一部日本數學史)。根據共同商定的計畫,由李儼先寫出中文初稿,書名為《中國數學史》,再由當時正在美留學的茅以升譯成英文轉交史密斯。但這一編寫計畫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未能實現。
1955年李儼由隴海鐵路局奉國家之命調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一級研究員,同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56年代表中國參加了第八屆國際科學史會議。 195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身)成立,李儼被任命為室主任,直至逝世。1958年,李儼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9年參加了全蘇科學技術史大會 。
1961年李儼積勞成疾,不幸患心臟病,時時入院治療。但他仍披簡搜牘,堅持筆耕不輟,直至生命最後一息。 1963年1月14日凌晨,李儼終因心臟病不治,逝世於北京醫院。1月17日舉行公祭,同日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成就榮譽
1917年李儼在《科學》雜誌2卷2期上發表了《中國數學史余錄》 ,1919年又發表了《中國數學源流考略》(載《北大月刊》1卷4、5、6號)。這是李儼最早的兩篇論文。其中《中國數學源流考略》一文,很可能即是與史密斯合作計畫的中文原稿。自此時起,直至去世,李儼數十年如一日,持續地進行了中國數學史研究。按其逝世前不久自編的論文目錄統計,一生前後共發表了論文百餘篇,專著十餘種。可以說,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和同時代的錢寶琮(1892-1974)一道,同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 本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是李儼進行中國數學史研究的高峰時期。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這些論文經修訂,由李儼自編為《中算史論叢》1—4集(商務印書館,1933、1935、1947)。50年代初期,李儼又對其修訂增補和調整,重新編成《中算史論叢》1—5集(科學出版社,1954、1955)。新編《中算史論叢》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工作中的各方面成就,從論文最初發表,到《中算史論叢》最後編定,前後歷經30餘年,可稱為是他畢生的得力之作。從各集所收論文的內容看: 第一集為中國古代數學家各項成就的集錄。其中包括分數論、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約術、大衍求一術、縱橫圖、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賈憲三角形)研究、方程論、級數論各篇。列於書前的“中國數學史緒言”,對中國數學進行了綜合介紹。 第二集的內容為對中國各時代的算書加以集錄和研究,同時論述了30年來(至50年代止)中算史新資料的發現,以及明代算書志、清代中算著述集錄等。 第三集的內容為明清時期傳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關於對數、三角術、割圓術、圓錐曲線等方面的研究。書前列有《中國的數理》一文,以便對中國數學進行綜合性的了解。第三集末尾附有《梅文鼎年譜》一篇。 第四集為籌算和珠算,並對唐、宋、元、明、清各代數學教育進行系統論述。對古算書《測圓海鏡》作了詳細的解釋。書末附有李善蘭、華蘅芳二位清末數學家的年譜。 第五集為上古以及唐代中算史的綜合敘述,還有中國和印度、阿拉伯、朝鮮、日本之間數學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國數學史學史以及清代數學論文目錄,37年來中國數學史論文目錄(截至1948年10月止)等。 除論文集之外,李儼還有多種專著出版問世。《中國算學史》(商務印書館,1937)和《中國數學大綱》可為其代表。《中國數學大綱》一書的上冊是193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1958年,李儼除對上冊進行大量增訂之外,又將下冊一併出版(科學出版社)。《中國數學大綱》一書前後也經歷了20餘年時間。《中國算學史》和《中國數學大綱》二書,都是按時代先後的順序而編寫的斷代體的中國數學史著作。尤其是前一種,在國內(包括港台地區)曾多次印刷,流傳較廣。此書在1940年還被譯成日文出版(島本一男、藪內清共譯,東京生活社)。 對自己的著作不斷地進行補充和修訂,是李儼研究工作的一大特點。從發表單篇論文到編入論文集,再對論文集進行增補調整,有時要反覆地多次進行。如果把多次重複的工作都僅作為一次來統計,李儼一生所發表的論著總計在200萬字至300萬字之間。如果把反覆性的增訂工作也計算在內,他的總工作量當在1000萬字以上。這樣大工作量的研究工作,大都是在繁忙的千里鐵道建設工地上,利用業餘時間,一點一滴逐漸積累完成的。他這種鍥而不捨、數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實堪為後人之楷模。年老以後,李儼常常對學生談起他隨身攜帶數十箱古算書,常年奔波於隴海鐵路各個工地,許多論著多是在迢迢長夜的油燈下奮筆寫成的情景,用以激勵後生學子的上進。李儼的信條是:“自修亦非難事,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業餘時間進行研究,最好能按年按月訂出計畫。要有堅定的意志,既不貪多,又不中斷”、“不求急就,一年不足,期以十年,十年不足,期以終身”。李儼的一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作的。 李儼以他自己所掌握的現代數學知識為基礎,對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進行整理和研究,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局面。同時他又承繼了清代乾嘉學派之餘緒,遵循了該學派所提倡的“實事求是”、嚴密考證的傳統的學風和方法,言必有徵,無徵不信。他的論著總是以資料的詳實而著稱。至於對各種問題的論斷,則多是引而不發,他總是期望讀者自己從中得出相應的結論,並以此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文風。 中國數學史研究,資料的蒐集當為首要。李儼以畢生之精力努力搜求古代的數學典籍,藏書之豐富實堪稱海內獨步,其中有不少稀世珍本。在本世紀的前半葉,在國際、國內戰亂頻繁發生的情況,蒐集並保存了一批珍貴典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李儼逝世後,全部藏書經家屬捐贈,現在收藏於北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為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廣為利用。
相關事件
1892年8月22日 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1912—1913年 在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習。 1913—1935年 任隴海鐵路局工務員、測量員、工程副段長、段長、總段長。 1935—1955年 任隴海鐵路局副總工程師。 1955—1957年 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1957—1963年 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主任。 1963年1月14日 病逝於北京市。
作品一覽
《中國數學源流考略》(1919年))《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十卷
《中國算學史》(1937年初版,1955年修訂版)《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六,七,八卷
《中算史論叢》l-5集(1928-1937;1954,1955年)
《微積分學初步》(1936年)
《鐵道定線法》(1938年)
《中國數學大綱》上、下冊(1958年))《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三卷
《十三四世紀中國民間數學》 1958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二卷
《中算家的內插法研究》 科學出版社 1957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二卷
《中國古代數學史料》 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 1954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二卷
《計算尺發展史》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62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第二卷
《鐵道曲線表》 商務印書館 1940
《計算尺用法》
《近世幾何學初編》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1-10 卷 遼寧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