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599~649)

李世民(599~649)

唐代詩人。 《全唐文》收其文7卷。 《唐文拾遺》收其文36篇。

李世民(599~649)

正文

李世民(599~649)唐代詩人。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次子。18歲時乘隋末農民大起義之機勸其父舉兵反隋。李淵稱帝,他任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進封秦王,領兵鎮壓隋末農民起義軍,削平割據勢力。武德九年(626)立為太子,繼帝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他鑒於隋亡的教訓,注意休養生息,勤政省刑,頗能任賢納諫,勵精圖治。在他統治的20多年間,政局穩定,經濟發展,邊患消弭,人口增長,史稱“貞觀之治”。諡文皇帝。
李世民文武兼擅。即位後置弘文館,網羅優容文學之士,他自己也“留情墳典,屬意篇什”(《貞觀政要》卷九引房玄齡語),並對隋末宮體詩風的危害,有所認識。他比較注意詩體的“雅正”,對詩歌提出了“用鹹英之曲,變爛熳之音”(《帝京篇序》)的要求。其詠懷述志之作如《帝京篇》、《登三台言志》、《賜蕭瑀》,巡幸田獵之作如《飲馬長城窟行》、《經破薛舉戰地》、《冬狩》等,表現出雄才大略和戒驕懼盈的思想,流露了對賢才的渴求。其中《帝京篇》曾被胡應麟譽為“藻贍精華”的傑作(《詩藪·內編》卷二),《飲馬長城窟行》被蔣仲舒稱賞為“唐初大雅”(《唐詩廣選》卷一引)。名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賜蕭瑀》),也極為傳誦。其寫景之作頗多精巧之語。但也有少數詠物詩格調不高,骨力荏弱,缺乏丈夫氣,為宮體詩之餘響。總的說來,在唐初詩壇上,他的詩歌雄偉不群,規模宏遠,別具一格,堪稱“雅麗高朗,顧盼自雄”(清代潘德輿《唐詩評選》)。明代胡震亨說他在唐詩的發展中有著“首辟吟源”(《唐音癸簽》卷五)的開創作用,《全唐詩》卷一《太宗皇帝》小傳也說:“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98首,其中6首一作董思恭詩。《全唐詩外編》收佚詩 3首。事跡見新、舊《唐書》本紀。唐卷子本《翰林學士集》所收李世民詩,有4 首為佚詩(其中一首雖見於《全唐詩》,但僅存中間4句)。《全唐文》收其文7卷。《唐文拾遺》收其文36篇。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