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杉苗赤枯病是由真菌中的半知菌亞門,黑盤孢目,多毛孢屬,多毛孢菌Pestalotia shiraiama引起。該病菌菌絲體生長和產生分生孢子適溫為26~30℃,分生孢子萌發溫度為10~40℃,最適溫度為28℃,24小時內萌發率達50%。
症狀
因受害時期不同,則症狀類型亦不同。
杉木尖枯:受害苗木先是頂部嫩葉上出現黃色斑點,逐漸變紅褐色,以後擴展到全葉,使嫩梢赤枯,病斑上散生黑色稍有突起的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潮濕時分生孢子盤吸濕長出褐色或黑褐色的絲狀或捲髮狀的分生孢子角。嚴重的病苗整株變枯褐色而死亡,輕病苗僅頂梢枯死,常能再發2~3個不定芽,使杉苗成多頭狀。
樹冠基枯:在夏季溫度高的地方,因地表熱輻射,苗木基部受灼傷,病菌從灼傷處侵入針葉。初期針葉上出現褐色小點,後擴大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暗褐色病斑,在病斑周圍有暗紅色稍隆起的界線。以後在病斑上產生黑褐色的子實體,最後常引起葉尖枯死。潮濕時也能見到黑色的分生孢子角。
杉木頂枯:定植一年生的杉木頂梢以下30cm處發黃,然後向上下擴展,病斑呈淡紅色。皮層破裂後樹梢呈棕褐色,當木質部被侵染時,整個頂梢也感染。枯梢上有黑色小點,遇潮濕時產生分生孢子角。
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樹上及地面上的病葉中越冬。越冬後孢子萌發速度很快,在濕度滿足的情況下,經兩小時即可萌發。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從傷口或垂死的組織侵入,並能進行多次侵染,病葉是初次侵染源。高溫、多雨有利於病害的擴展蔓延,特別是在雨季蔓延迅速。當7月中旬溫度上升到30℃以上,遇到雷陣雨,苗圃相對濕度達80%以上時,病害開始發生。初發病的苗木,可以形成發病中心。月平均溫度在11℃左右時,病害基本停止;當月平均氣溫高於20℃時,病葉上產生新的分生孢子。至到10月氣溫下降到25℃以下,相對濕度低於50%,病菌才逐漸停止擴散。
沙土地或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的苗圃地,苗木生長衰弱,發病較重。苗木生長過密、氮肥施的過多、遮陰時間過長使苗木生長柔軟,易發病。陽光照射強烈而不遮陰的苗木也易發病。
防治措施
1、選擇圃地:苗圃地要選擇沙壤土和壤土,避免選用沙土、粘土和地下水位過高的土地。發生過赤枯病的苗圃,冬季要深耕或實行輪作,並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
2、合理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少施氮肥,使苗木 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
3、加強管理:在苗木生長期,對過密的苗木要及時間苗,使苗床通風透光,降低空氣濕度,在光照強時要注意遮陰,幼林要及時撫育、間種綠肥,創造不利於赤枯病發生的環境條件,促進苗木和幼樹的健康生長,提高抗病力。
4、撥除病苗:在病害發生期,特別是雷雨過後,要經常檢查,發現病苗及時撥除燒毀,以免擴散蔓延。
5、藥劑防治:發病期間每兩周噴灑一次1∶1∶200倍波爾多液,或噴灑50%退菌特800倍液、70%的百菌清500―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