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3年5月,生於江蘇海州(連雲港)。她自幼酷愛唱歌和表演,隨母親和姐姐在淮陰生活時,在京劇班社比較系統地學習過京劇的演唱和表演,為她後來在舞台上創造的歷史人物打下了基礎。
1937年,抗戰爆發,還在讀中學的朱琳在淮陰加入了由地下黨領導和組建的長虹劇社,參加了進步的抗戰戲劇活動。次年,朱琳隨姐姐到武漢順利考入了武漢藝術專科學校國畫音樂系。隨後朱琳參加了武昌東北救亡總會,積極地參加了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
1938年8月1日,年僅15歲的朱琳在武昌曇華林參加了由周恩來、郭沫若、陽翰笙、田漢、洪深等領導下成立的抗敵演劇隊第二隊。從此,朱琳在黨的領導下,在抗日的烽火硝煙中開始了自己的演劇生涯。
1939年,她參加話劇《家破人亡》的演出,該劇揭露了日寇侵華的暴行。在演出中,朱琳堅定了從事抗日救亡宣傳的決心。在演劇二隊,朱琳在話劇《木蘭從軍》一劇中,飾演了女主角花木蘭。駐贛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看過朱琳演出的《木蘭從軍》後評價說:“演出是高水平的,是第一流的。”
1941年春,朱琳受邀參加了新中國劇社《大雷雨》和《欽差大臣》的演出,並在劇中分別飾演卡捷琳娜和市長夫人安娜,受到好評。
隨後,參加了田漢創作的《秋聲賦》一劇的演出。在劇中擔任女主角廖紅,並演唱了該劇的主題歌《落葉之歌》,“草木無情,為什麼落了丹楓?像飄零的兒女,悄悄地隨著秋風。相思河畔,為什麼又有灕江?夾著兩行清淚,脈脈地流向湘東。”這首歌經她演唱後在大西南的年輕人中廣為流傳。直到朱琳晚年90多歲時,她還能完整地演唱《落葉之歌》。此後她參加演出了《孔雀膽》以及田漢新作《麗人行》等劇目。並經戲劇家洪深介紹,到上海大同影業公司拍攝了根據歐陽予倩舞台劇改編的故事片《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以及《熱血》、《啞妻》等十餘部影片。這期間,無論是參加舞台演出還是拍攝電影,她都滿腔熱情。在抗日烽火中,經受了艱苦環境的考驗和鍛鍊,在思想和演技上都日臻成熟,成為一名真正的文藝戰士。
1949年朱琳扭著秧歌,高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來歡慶上海解放。次年,朱琳來到北京進入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擔任演員,參加演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欽差大臣》等劇目。
1952年9月,朱琳調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自此開始了她在北京人藝超過一甲子的藝術人生。
1954年,《雷雨》公演,售票處出現了觀眾深夜帶著棉被排隊買票的情況。《雷雨》連演了70場。朱琳以台詞的嫻熟到位、舞台表演的精湛準確,在北京人藝站穩了腳跟。《雷雨》這部劇作讓朱琳意識到,應該嘗試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要不斷開拓自己的戲路。隨後,朱琳連續主演了《帶槍的人》、《虎符》這些中外名劇,形成了頗具風範的表演風格,於是被稱為北京人藝的“第一青衣”。
1959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公演四幕歷史話劇《蔡文姬》,在劇中飾演蔡文姬的是當時36歲的朱琳。在這部話劇中,朱琳自彈自唱了劇中的曲目《胡笳十八拍》,結合劇中大段的文言詩詞的念白,吐字清晰,歸韻圓潤,共鳴舒暢,送音悠遠,塑造了一位高貴優雅又激昂無懼的蔡文姬形象。朱琳一時又被人們稱為北京人藝的“台詞專家”。
這部話劇在全國巡演300多場,成為北京人藝話劇民族化的經典劇目,也成為了朱琳舞台表演的代表作品。
朱琳回憶道:“後來,郭沫若給我寫了一首詩:‘辨琴傳早慧,不朽是胡笳,沙漠風沙烈,催放一奇花。'他說朱琳演蔡文姬能傳神,後來又讓我演武則天。曹禺對我有個評價,他說你演蔡文姬到演武則天3年的時間,演出了完全不同的風格。”
話劇《蔡文姬》奠定了朱琳“中國話劇皇后”的根基。上世紀50年代,北京人藝的導演提出了話劇民族化的大膽構想,開始了話劇借鑑中國戲曲的嘗試。此時,北京人藝導演焦菊隱和編劇郭沫若重排了歷史劇《虎符》。在這部話劇中,導演引用了傳統戲劇中的鑼鼓經和水袖的表演要素。朱琳在劇中飾演了主角如姬夫人。如姬夫人是戰國時代魏王的王妃,朱琳要結合戲曲表演把這個角色塑造成外柔內剛的人物形象。
朱琳說:“那個戲是焦菊隱實現話劇民族化的起點。我們首先學京戲,梅蘭芳、程硯秋都看了,還請裘盛戎開講座,程硯秋的大弟子趙榮琛來指點我們。我們練水袖、練各種舞台動作。當時,總理看了,郭沫若也看了,還有周揚,他們對於我最後一段的大段獨白非常贊成,說很感動人。”
朱琳在人藝出演的第一部戲,就是曹禺的名作《雷雨》。伴隨著魯侍萍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朱琳從此成為了北京人藝挑大樑的演員。朱琳的一生都在戲劇舞台上辛勤耕耘,她成功地塑造過五十多個舞台人物形象。如《耶戈爾·布雷喬夫和其他的人們》中的格拉菲拉、《虎符》中的如姬夫人、《帶槍的人》中的納佳、時事劇《高等垃圾》中的顧影憐、《女店員》中的齊母、《蔡文姬》中的蔡文姬、《三姐妹》中的娜塔里雅、《花開遍地香》中的錢大嫂、《武則天》中的武則天、《年青的一代》中的夏淑娟、《仇恨的火焰》中的巴大娘。文革結束後,她在《鹹亨酒店》中扮演夏母,在《貴婦還鄉》中扮演克萊爾,在《推銷員之死》中伴演琳達,在《洋麻將》中伴演芳西雅,在《芭巴拉少校》中扮演薄麗托瑪夫人等,被譽為北京人藝舞台上的“一代大青衣”。
1978年5月的一個傍晚,首都劇場熱鬧非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正在演出保留劇目《蔡文姬》。這台轟動一時的四幕歷史話劇,在塵封多年之後,依舊熠熠生輝。
朱琳回憶說:“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們恢復了《蔡文姬》的演出。當時郭老已經病重了,我們趕著排練《蔡文姬》,那時我已經55歲。《蔡文姬》的演出很轟動,買票的觀眾把劇場的院牆都擠塌了。一個朋友當時還寫信給我,他說10多年沒看過這樣的戲了,真好啊!”從1982年起,朱琳先後在《貴婦還鄉》、《洋麻將》、《推銷員之死》3部不同流派的世界名劇中塑造了3個性格迥異的外國老婦形象。
80年代,北京人藝上演了《推銷員之死》,並特意請劇作者阿瑟·米勒來京擔任指導。朱琳飾演推銷員的妻子琳達,這是一個表面柔弱、逆來順受,內心卻毅力堅強、豁達樂觀的女性。朱琳的表演得到了挑剔的劇作者米勒的讚揚。
2007年4月,朱琳和于是之、歐陽山尊等“老搭檔”一起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榮譽稱號。2010年,曹禺誕辰100周年,87歲的朱琳再次登上了舞台。朱琳說,這也許是她最後一場演出,但當她站在舞台上那一刻,她感到無比的幸福。在她塑造的眾多角色中,《雷雨》中的魯侍萍、《蔡文姬》中的蔡文姬、《虎符》中的如姬夫人、《武則天》中的武則天、《帶槍的人》中的納佳、《洋麻將》中的芳西雅等角色不僅在演出當時引起轟動,直到今天仍為觀眾所稱道。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焦菊隱導演的話劇民族化三部曲《虎符》、《蔡文姬》和《武則天》中,朱琳的表演成功地運用了民族戲劇的美學精神,成為焦菊隱話劇民族化探索的實踐者之一。在這個階段,朱琳努力學習民族戲曲藝術,借鑑其中的精神和形式;注意用鮮明的形體動作體現人物的內在美。她的表演能在汲取生活的基礎上,既有深刻的體驗又有鮮明的表現。在《虎符》的排演中,朱琳把如姬磊落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轉化為詩意的舞台表演。她把寫意和寫實的表演形式結合起來,並借鑑戲曲的一些表演方法,使焦菊隱倡導的表演民族化理論有了一個實踐的雛形。而《蔡文姬》中的話劇民族化探索則進入了一個爐火純青的階段。郭沫若在看過她所飾演的蔡文姬後說,“朱琳同志演的蔡文姬能傳神”,更賦詩一首來稱讚朱琳,“辨琴傳早慧,不朽是胡笳。沙漠風沙烈,吹放一奇花”。在《武則天》中,焦菊隱強調了“無聲的台詞”,朱琳既表現了這位女政治家的君主作風,也演出了她作為母親和女人的平常心態。文革後,朱琳在幾部外國作品中大放異彩,《推銷員之死》中的琳達是其舞台代表作之一,她在劇中善於控制與點燃情緒,同時又保持自然的狀態。尤其是全劇結尾的《安魂曲》,朱琳運用呼吸控
制情緒,使人物的驚恐、悲慘的情緒轉向內在,完成了導演所說的,“你不哭,要讓觀眾為你流淚”,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導演阿瑟·米勒給予了高度評價。而在另一部美國作品《洋麻將》中,朱琳層次分明、步步深入地演出了孤獨老人芳西雅的性格、感情以及豐富的人物後景。她與于是之的對手戲默契十足,把兩人複雜、微妙的心態演繹得淋漓盡致。成為北京人藝舞台上永遠的經典。從為民族的興亡積極投身革命,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熱血青年,到參加周恩來、郭沫若等領導的抗敵演劇隊,從事戲劇活動的藝術工作者。朱琳始終在抗日戰爭中、解放戰爭中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奉獻自己的熱忱。她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對黨及所從事的話劇事業無限忠誠,曾擔任過演員分工會主席,學習輔導員等職務,將對舞台的熱情帶到這些工作和生活中,事無巨細,給同事無限溫暖。她曾被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曾任中國戲劇協會理事,北京市劇協常務理事,北京人藝藝委會委員。直到1985年離休,她仍然心繫藝術,曾表示“我還要創造幾個當代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輔佐年輕人,傳授表演經驗,還要不斷總結,多寫文章。總之,不能坐享其成。”
人物評價
一生從藝,朱琳贏得喝彩無數。同行評價她的表演有著濃郁的藝術魅力,特別是歷史劇中的蔡文姬、武則天等角色,扮相雍容華貴、儀態大方、感情飽滿、語言清晰、楚楚動人。與朱琳共事幾十年的同事蘇民說,“可以說是北京人藝發現了朱琳的天才,她也確實在北京人藝放了光彩”,而“高貴的演員氣質、美的表演內涵、詩化的表演意境”等則是戲劇專家對其獨特表演風格的評價。在北京人藝乃至中國話劇舞台上,朱琳都被譽為台詞專家,著名劇作家黃宗江曾戲稱她的表演是“郭沫若派大青衣”,台詞一經她口便能引領觀眾進入詩畫的意境。人物不僅性格鮮明、活靈活現而且風格迥異,光彩奪目。正是她所留下的舞颱風采和藝術財富,激勵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話劇人。朱琳61歲時在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中成功地扮演了慈禧這一歷史人物。榮獲了第七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角獎。2007年朱琳獲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榮譽稱號。此外,她還是“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話劇舞台上她是大演員,在其他藝術領域她也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舞台之下,她兼具了導演、劇本創作者、文學創作者等多重身份。曾參與導演過《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在街道上》等劇目,此外還與老伴刁光覃合著出版了有關表演藝術的專業書籍。
文化使者
在國內外文化交流方面,朱琳擔當文化使者。80年代,她隨中國戲劇家代表團訪日,在那裡與日本表演藝術家杉村春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之後她不僅再度兩次訪日還應美國新聞總署邀請訪美。1985年,隨《推銷員之死》劇組赴港演出。1986年又隨《推銷員之死》赴新加坡演出。同年與老伴刁光覃為呼倫貝爾盟話劇團執導《渥巴錫汗》。1988年與刁光覃一起再赴內蒙古包頭為漫瀚藝術劇院導演漫瀚劇《拔都汗》和《忠烈碑》。她為貴州省花燈劇團導演花燈劇《七妹與蛇郎》,從此使得這一地方劇種被重視而得以保留。在晚年朱琳為地方劇種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很愛我的角色,演員一定要愛她的角色。”朱琳說。在2012年,近90高齡的朱琳登上舞台,在北京人藝建院六十周年獻禮大戲《甲子園》中扮演王奶奶,這是她最後一次登上首都劇場的舞台,坐著輪椅的朱琳堅持完成了演出,她說:“我90歲了,要給自己留個紀念,我要再聽一聽首都劇場的鐘聲。”她至此完成了自己的謝幕演出。3年後的今天,朱琳溘然長逝,而她留在舞台上的形象仍然熠熠生輝,在北京人藝和每一位觀眾心裡,她會永遠留在舞台上。
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表演藝術家朱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7月7日凌晨3時2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2歲。根據朱琳同志本人及家人意願,不開追悼會,不舉行告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