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朱文園(1879一1955),名顯邦,字文淵,號文園,浙江麗水縉雲河陽村人。中國蠶桑教育和改良推廣事業的先輩。1903年考入蠶學館,同年12月,以品學兼優被選派赴日留學。回國後任浙江中等蠶桑學校校長,為中國蠶桑事業的發展貢獻了畢業精力。
朱文園先生的一生,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紡織行業而無私奉獻的一生。從他早年立志實業救國,赴日求學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投身紡織教育,到抗日戰爭中頑抗日寇,戰後重建學校教學秩序,推廣蠶桑良種……呈現出一幅幅波瀾壯闊而又質樸感人的圖景,讓人不禁扶案沉思,心生敬意。
早年求學
朱文園8歲入私塾,17歲轉學獨峰書院。在書院求學的過程中,他接觸到了很多自然科學知識,很感興趣。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年方十七的先生,萌發了“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思想,以“安邦定國”為己任,遂改名顯邦。
1903年8月,與同鄉陳鳳修同時考入位於杭州西湖金沙港的蠶學館。蠶學館創辦於公元1897年,即今日浙江理工大學前身,是中國最早的蠶桑學校。1905年7月,先生以優秀的成績畢業。經館正沈靄如老師推薦,先生任蠶學館“考種員”。同年12月,又以品學兼優被蠶學館選派留日。1908年4月,先生考取日本東京蠶業講習所制絲科。在此期間,先生結識了孫中山、黃興等人,加入中國同盟會,共商救國大計。先生主張要強國,必先強技術,要把先進國家的技術學回去教導中國老百姓。他在日期間學習成績優異,技術高超,其繅絲技術,超群絕倫。他曾說:“我主攻的專業為制絲.好絲來自好繭。要把好繭繅成好絲需要很好的技術,學中有人能夠繅出三、四個好繭的絲.已經很不錯,但我能夠一次繅出七、八個好繭的絲……。”
回國從教
1910年7月,先生畢業回國,應清政府考試,獲得“農科舉人”功名。次年4月,他參加殿試(留學生),得中二甲第二十五名賜進士出身。朱先生視功名富貴如浮雲,同年六月,應母校電催,返回“蠶桑學堂”,專心致志于振興國家的蠶桑教育事業。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勝利,舉國歡騰;同年11月,浙江光復。次年3月,由於沈靄如和鄭辟疆老師的推薦,朱先生被浙江省教育長沈鈞儒委任為浙江中等蠶桑學校校長。他意氣風發,精力充沛,接受重任以後,擬訂振興蠶桑學校規劃,建立新的規章制度,整頓教師陣容,聘請留日同學倪紹雯為教導主任,劉啟周為專業教師,擴充制絲科設備,添制腳踏繅絲車,以供學生實習,同時為了推廣養蠶新法,增設一年制別科,培養短期人才,以應急需。1913年冬天,學校奉命改稱為“浙江省甲科蠶桑學校”。同年他委派“蠶學館”畢業生去吳興、海寧、崇德、嵊縣創立模範絲廠五所,發揮了模範作用。在其影響下,南潯、菱湖、長安、新昌等地相繼仿效,開展土絲改良工作。
為了給女子求學深造創造條件,1914年,朱先生又在西湖“祜經精舍”開辦女子繅絲傳習所,聘請本校畢業留日學生曾毅為教師,推廣新法繅絲,他任職才三年成績斐然,聲名大振,遠近聞名。
1915年,朱先生被任為浙江省繅絲傳習所所長,兼充巴拿馬賽會評議員。後來又被公推為浙江省教育會評議員。這年四月,他在親友介紹下,娶徐氏續弦。徐氏夫人生兩女一男,長女名湘月,次女名湘雲,男名維強。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簡樸,但對留日清寒學生卻關懷備至,來信借款,學校既無公款可借,只得在校長薪水項目中暫借,他墊付薪給借款,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公開真相。一些留日學生了解實情後,十分敬佩他坦蕩胸懷。
在一眾教員學生的辛勤耕耘下,1914年,蠶桑學校的展覽品,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得金質獎。1920年又獲全省甲等獎,他認為發展我國蠶桑事業是無止境的,曾經多次擬訂計畫,呈報上級,要求撥款增人,進一步發展蠶桑事業,但都是石沉大海,事與願違。1922年朱先生下定決心,自力更生,商請本校教師培養優良蠶種,自籌款項,於1923年春,在蠶業發展中心處設立指導所兩處,作為示範和擴大之用。同年4月問,蠶種催青不出,進行緊急檢查,發現蠶種已被病毒感染,中途失敗,損失頗重,他雖然十分傷心,但決不灰心,繼續整頓人馬,吸取教訓,精製優良蠶種,積極從事示範的推廣工作,推動蠶桑事業的發展。
因為先生對蠶桑業的改良成績,1924年,當時的浙江省代理省長夏超授意其開始負責制訂《浙江蠶業改進辦法大綱》,大綱內容主要為:一、要推廣改良蠶業,首先必須解決經費問題。二、建議省署增設蠶務秘書一人,助理一人,承省長之命辦理全省蠶絲事業。三、制訂學校發展規劃:(1)成立推广部;(2)增設蠶種場一所;(3)增設制絲工場一所;(4)增設各地蠶業改良場,改良土絲傳習所。學校協助省署加強巡迴指導,獎勵代代表等。他制訂的大綱基本上得到實施,學校有了經濟來源,各方面工作迅速開展起來。這一年,學校在艮山門外、湖墅、塔兒頭、上泗、長安五地設立蠶業改良場,派學生負責消毒、催青、養蠶作為示範。學校還通過省令,在海寧、諸暨開辦改良土絲傳習所等。
1926年,學校開設推广部,由朱新予任主任。在杭嘉湖、寧紹地區重點養蠶縣開辦蠶業改良場18處,派畢業生和三年級學生分司其事,代蠶戶消毒,共同償青,飼養小蠶,巡迴指導。學校著手建造了可貯藏蠶種五萬張的冷藏庫一幢,並向上海訂製繅絲機。這期問,學校師生同心協力,用純系分離及雜交分離固定法培養成蠶種新品種十餘種,其中諸桂、新桂、冷桂、翰桂、松桂等近十種得到初步推廣(劉思贊老師培養的“松桂”新品種,在抗日戰爭時期,曾被日軍引進日本推廣)。這一段時期,學校實行了教學和推廣並重,工場和種場藍舉,科學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學校生機蓬勃,欣欣向榮,是浙江省立蠶桑學校鼎盛的黃金時期。同年,學校又奉命改名為“浙江省蠶桑科職業技校”。
戰火紛飛
1926年7月間,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夏超超兵反對軍閥孫傳芳,夏超兵敗,被敵軍俘獲殺害。浙江省蠶桑事業的發展受到極大影響。12月,浙江仍然戰火紛飛,杭州不寧。次年,朱先生辭去校長職務。在移交結算時,由於在職時資助清貧學生,竟虧損4500餘元。幸眾教師,交久誼深,以薪水慷慨資助,並向故鄉族侄朱俊夫藉資1300元,才得交清現款,順利卸任。卸任以後,他兩袖清風、債台高築,困守在家,生活無著,一籌莫展。
1928年3月,摯友趙守禮(鼎華)新任海鹽縣長,來信邀他去海鹽工作,任命他為海鹽縣建設科長,任職期間,他為海鹽縣籌建了蠶桑示範苗圃,蠶業改良場一所,並在海灘開發桑園,在城內外疏浚水道,成績顯著。但是他不習慣於政界生活,同年8月辭職,返回杭州接任杭州女子蠶業傳習所教務工作。1929年秋,為了償還欠債,他與學生呂一誠等人在清波門外夏祠創辦普利蠶種社,精製推廣優良蠶種,擴充財源。同年冬,為了提高蠶桑技術水平,他與老師杜翔雲赴蘇州、無錫參觀蠶種場。在參觀的過程中,遇到學生邵中培,談到資金困難問題,邵中培樂意相助,當面向蘇州無錫絲廠經理預借蠶種定額5000元,12月,借款全部匯到,為了擴大經營規模,普利蠶種社改名為普利蠶種場,推選他為總經理。為了苦心經營普利蠶種場,1930年春,他辭去了杭州女子蠶業傳習所教務,經過一番苦心經營,生產尚稱順利。但人少事繁,力不從心,形勢不穩,春蠶滯銷,前途難測,為了免蹈覆轍,於同年12月辭去普利蠶種場總經理職務,由股東另組班子經營。
1931年春,他與內兄徐達夫合辦普利第二蠶種場於清泰門外華大塘邊。規模雖小,獲利雖微,而責任較輕,可以逐漸求進。1932年春,他承蒙徐家諸內兄資助,借款購地種桑,建設蠶室14間。同年,就在此處種桑、養蠶、制種。9月,家庭也從寶極觀巷遷來此處。此後,他經營較善,獲利較多,償還了一些舊債,生活也得到改善。
1933年2月,由學生張孔修介紹,朱先生到煙臺蠶校任教務主任一年。後又赴蕪湖蠶校任蠶科主任。1934年2月,自蕪湖返回杭州。3月,接受學生徐淡人、金起鵬,陳炯如等人的勸告,決定不離家遠行,在杭州重理蠶絲。其同事和學生還為他籌集資金850元,使他順利恢復普利第二蠶種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軍大舉侵華。10月下旬,日軍入侵浙江,11月7日,他安排全家老少撤離杭州,12月13日,日軍逼近杭州,14日夜他才離杭登輪抵桐廬與家人團聚。12月27日(冬至節)杭州淪陷。
1938年1月16日,他偕夫人,長女湘月,長婿姚思銓(萬浞思),兒子維強,從桐廬動身返回故鄉。
次年收到杭州來信,知道杭州的三層樓房、蠶室,蠶具等部分被敵焚毀,朱先生心如刀割,十分憂傷。
1940年下半年,縉雲仙都中學三部遷到河陽村。校長藍台特請他為仙都中學教師,藉以謀生。1942年4月間,日軍除軍事進攻外,還暗施政治誘降攻勢,派遣軍事密使,深入後方雲和,誘降浙江省主席黃紹弦,但黃拒不接見。日軍密使悻悻而回,途經縉雲東渡村,被縣自衛隊俘獲押送縣政府處理,縣長何宏基特派人請朱文園到縣府作翻譯,問清了日軍密使深入雲和誘降情況。審問結束,他用日語大義凜然地對日軍密使說:“中國抗日必勝,中國人民決不妥協。”
1943年春,錢震繼任縉雲縣長,2月1日,朱先生被認命為縉雲縣立簡易師範學校校長。在職期間,先生特別重視師生的身體健康,保證大家吃飽、吃好。除每月發給教師150斤大米作工資外,還發15斤“敬師豆”。當年縉雲簡易師範所在地普化寺,毗鄰老革命根據地。先生了解校記憶體不少進步師生,都加以保護。那幾年中,學校里沒有一個進步師生被迫害。先生常常對學生說:“國家的強盛,要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而國民素質的提高,要依靠高素質的教師來完成,高素質的教師要依靠各級師範學校來培養。”
尾聲
1945年夏,侵華日軍已成強弩之末,8月14日,日軍無條件投降,他囑兒子朱維強先回杭州收拾家園,自己為了協助縉雲簡易師範遷校河陽事宜,直拖延至1946年4月初始攜夫人返回杭州。
1946年5月,學生朱新予前來專訪,了解到他家園破落,生活無著,即安排他到中國蠶絲公司浙江收繭管理處擔任總督導。6月1日,學生徐淡人來專訪,他被邀請兼任浙江蠶業協會冷藏庫主任,接任以後,堅持工作到1948年10月。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他與學生合作,恢復普利蠶種場,親自參加種桑、養蠶、制種、推廣良種,目以繼夜,不遺餘力,為我國蠶桑事業發揮最後“餘熱"。由於心力交瘁,臥病在床,於1955年7月16日病逝於杭州清泰門外住所,享年77歲,安葬於杭州南山公墓。
朱先生一生都致力於我國蠶桑教育和蠶桑改良推廣事業,歷盡艱難險阻,不怕顛沛流離,為發展我國蠶桑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