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業

漳縣中學的前身是漳縣初級職業中學,創辦於1943年,1948年改為漳縣初級中學。 1954年,畢業的國中生全部考入高一級學校,升學率達100%。 1963年後,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恢復,教育形勢也有了很大的好轉。

基本信息

簡介

朱承業,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7月15日,生於漳縣三岔鄉朱家莊村,取名見寶。

詳細介紹

在鄉村人的眼裡,頭胎生男孩可喜可賀,人們都說他的父母福大命大。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餓其體膚。”小見寶出生的第二年,千里大旱,顆粒無收。民國十八年的大餓災降臨到了千家萬戶,他家也難倖免。見寶的父母視小見寶為掌上明珠,自己挖野菜,吃樹皮,受盡難熬的飢餓,但總要省一撮面,餵養親生寶貝。好容易熬過了餓劫,小見寶在父母的卵翼之下,漸漸長大。父母望子成龍,就於1939年秋天送他到本村的朱家寺初小上學,取名朱承業。苦讀4年後,又於1943年秋天送他到縣城東街國小高小讀書,到1945年7月國小畢業。
國小畢業後,因為家境困難,無力供給他到遠方去上中學,便於1945年秋考入隴西師範簡師就學。其間三年,父親給他背面送柴,每月至少一次,每次進溝翻山,晝夜兼程,來回步行一百五十里。父母苦供,兒子苦讀,於1948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從隴西師範畢業。當時在偏僻的農村,每當有學子畢業,親鄰們必來慶賀。朱承業畢業回鄉的一天,家裡像過喜事一樣準備了飯菜,全莊人在村頭路口支起香案,請來鎖吶,當這位師範畢業生行至村口時,鄉親們為他披紅戴花、鞭炮齊鳴,吹鼓手吹奏著“迎狀元”的樂曲,徐徐進入家裡,場面真是氣派。
朱承業從隴西師範畢業後,即被分配到漳縣城關東小任教。在國小剛剛一年,1949年秋就調任漳縣中學教導主任。上任不久,被組織派往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1950年秋學習結束回縣後,繼續到漳縣中學工作。從1949年到1984年,他整整在漳縣中學工作了35年,先後任教導主任、代校長、校長、黨支部書記兼校長等職。
這35年,是極不平凡的35年。
漳縣中學的前身是漳縣初級職業中學,創辦於1943年,1948年改為漳縣初級中學。校址為原來的壽國寺。1950年秋,他以該校教導主任的身份從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結束後回來,就負起了領導重擔。他所面對的是全校60多學生坐在破爛的佛殿里上課,不到10位老師都以僧房為宿舍兼辦公室,在裡面備課,除了黑板粉筆以外,再無任何教學設施,條件異常艱苦。他一方面帶領師生白手起家,開闢操場,維修教室、宿舍;一方面四處奔波,請求省、地、縣撥款建校,於1953年――1954年新建了3座土木結構的新教室,使國中3個班的學生開始在窗明几淨的新教室里上課,學校得到了初步發展。1954年,畢業的國中生全部考入高一級學校,升學率達100%。因成績突出,於1956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至1957年,這所小小的初級中學以畢業升學率連年提高而聞名全省。這些成績,不僅得益於朱承業領導有方,艱苦創業;同時,得益於當時的幾名專任教師的辛勤勞動,如馬振甲的語文、歷史;楊煥文的物理、化學;喬方舟、李興龍的數學等。是他們的共同努力,團結拼搏,為漳縣人才的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8年,漳縣中學始辦高中,漳縣歷史上有了第一所完全中學,不久,漳縣併入武山縣先後更名為“武山二中”、“武山三中”。1962年分縣後,更名為“漳縣一中”。這期間,正逢大躍進和三年困難階段,政治運動和生活困難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作為一名校長,他只能隨從大流,適應形勢,但還是盡力而為,冒著批鬥挨整的危險,儘量讓學生上課學習。1959年秋,他爭取從甘谷一中等地調來了幾名基礎課專任教師,使高中的語文、數理化教學質量有了新的提高。因此,儘管在六一、二年學校一度因生活困難停學,但教學質量的基礎尚未動搖。1963年高考,學校的8名學生有6名考入本科院校,錄取率為80%,名震全省。這些成績,與校長、老師的忍辱負重精神都有密切關係。
1963年後,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恢復,教育形勢也有了很大的好轉。但好景不長,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徹底搞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師生們停課鬧革命,朱承業被打成“死不悔改的走資派”,被揪斗專政,白天接受批鬥,晚上寫交代材料,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問心無愧,堅持真理,相信終有一天他會重返校園,為黨的教育事業繼續辛勤工作。
1970年,朱承業恢復領導職務後,致力於恢復教學秩序,化解老師之間的矛盾,搞好新的團結,努力醫治“文化大革命”給學校帶來的創傷。由於他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多次受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文革“解放”後,好多人勸他調動工作,換個地方,他婉言謝絕說:“還是回我的學校好,我要鐵心乾到底”。從此,以“老冀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繼續從事他一生熱愛的教育事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制定了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提出了“科教興國”的重大戰略部署,漳縣教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當時,由於一中校舍破舊,教職工無住房,教學設備陳舊,學生又不斷增加,學校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為了讓一中得到較快發展,他多方奔走,近找縣上領導,遠上省、地找主管部門,幾經奔波,從省上和縣上多方籌資40多萬元,於1980年起,經過兩年艱苦奮鬥,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三層教學大樓,可容納25個教學班同時上課,還蓋起了8院教師宿舍,使學校面貌迅速改觀。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朱承業既是一位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好校長,又是一位善於教書育人的好老師。他在搞好黨務、校務工作的同時,精心教好政治、生物等課程,言傳身教,不斷培育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1977年恢復高考後,到他離校的1984年止,一中共為大專院校輸送了101名合格新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漳縣一中走出的學子們,遍布全國各地各行各業,有的成為黨政軍中高級幹部、有的成為各個學科的專家教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朱承業既嚴以治校,又嚴以治學,對教育理論、教學方法以鍥而不捨的精神潛心鑽研。在漳縣一中的35年間,他不顧多病勞累,讀完了大學教育系的所有教材,結合自身實際,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共寫了20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撰寫發表了《關於教學質量的分析》、《我在漳縣中學的領導工作》、《漳縣中學勤工儉學五年規則》等30多篇文章。1957年以來,多次受到黨和政府的表彰獎勵。1957年獲“甘肅省優秀教師獎章”,1961年出席甘肅文教戰線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並獲獎,1982年出席甘肅省中國小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並獲甘肅省優秀教師稱號。他的先進事跡,被收入《甘肅省教育名人錄》、《中國當代教育名人傳略》。
1984年元月,57歲的朱承業因長期勞累成疾,再無力從事他一生熱愛的教育事業,調往政協漳縣委員會任副主席。這時,他本應頤養天年了,但他自己覺得夕陽尚紅,燭光仍明,繼續關心教育事業,帶病下鄉調查研究,寫出了《教育乃振興經濟之大計》等專題調研報告,為發展全縣教育事業獻計獻策,得到縣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好評,縣委將報告全文批轉,對加快漳縣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1989年,體弱多病的他光榮退休。為黨為人民為教育事業艱苦奮鬥了42年的他,仍念念不忘漳縣的教育事業,還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情況,談心論事,勸慰他的同事和學子好好工作,為漳縣教育多做貢獻。
1995年3月18日,享年68歲的朱承業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痛別了他站了35年的講台;痛離了他一代一代培養出的漳縣學子,帶著一生榮譽永遠走了。
“教書育人卅五載,汗澆桃李遍中華;參政議政六春秋,心映各界興武陽”。這幅學子送的輓聯也許正好是先生一生的真實寫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