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應舉

朱應舉((1219-1294)),字玉綻,南宋平陽縣宰清鄉四十四都徑口裡(今屬平陽縣水頭鎮徑口村)人,生於宋理宗紹定、端平年間(1228-1236)。南宋理宗趙昀開慶元年(1259)己未科武舉第一人(武狀元)漢,除兵部侍郎,知道州。同榜平陽籍武進士有9名之多。據《弘治溫州府志》及清朝人所編《平陽縣》記載,朱應舉曾擔任過貴州知州和道州知州,兵部侍郎,餘事不詳。

基本信息

少年時期

在尚武氛圍中度過少年時期

朱應舉出生之時,恰逢南宋後期政治軍事發生兩大變化之際。

一是在權臣長期擅政之後,皇帝開始親政。南宋寧宗一朝和理宗初期均為權相操控。紹定六年(1233)十月,權相史彌遠病亡,理宗始行親政。端平元年(1234),朝廷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革除史彌遠時期諸多弊端,史稱“端平更化”。但在是年八月後,理宗卻怠於政事,沉迷聲色,朝政大壞。以至寶祐(1253-1258)之後,朝政又先後為丁大全、賈似道等權相把持。

二是在宋金對峙百年之後,南北形勢漸變為宋蒙戰爭。自宋宣和七年至紹定五年(1125-1232),宋金之間或交戰或對峙,持續了100多年。兩國對峙後期,蒙古崛起於北方草原。紹定六年(1233)八月,宋、蒙達成聯合攻金協定。十月,蒙古、南宋軍隊合圍金哀宗於蔡州。端平元年(1234)正月,蔡州城破,金亡。次年六月,蒙古以宋“敗盟”為由,發動了侵宋戰爭。

就是從這個大轉變開始,以尚武、“難治”著稱的平陽人在武舉科場,十五年間,連續六榜,創下了四狀元一榜眼二探花的奇蹟。紹定五年(1232)與端平二年(1235),平陽縣蓋竹人林夢新、杉橋人朱熠先後廷對第一;嘉熙二年(1238),平陽人陳元普廷對第三;淳祐元年(1241),平陽縣戴堡人戴應發廷對第二,坊郭人孔元圭廷對第三;淳祐四年(1244)和淳祐七年(1247),平陽縣金舟鄉項橋人項桂發、八丈人章夢飛再次先後廷對第一。朱應舉就是在這樣濃厚的尚武氛圍中,**弓馬、讀兵書,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

武舉考試

理宗己未科武舉廷對第一

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二月初一,朝廷頒科舉詔,“詔禮部貢舉。”青年朱應舉與鄰里朱士可一起應詔報考武舉。朱士可,平陽縣宰清鄉四十四都杉橋里人。其父朱元升,嘉定四年(1211)武科(右科)進士,時任建寧府某縣巡檢。當時,武舉實行比、解、省、殿四級考試制度。比試又稱引試,由各路地方官直接考核,報考不限人數,弓馬合格者參加解試;解試於當年六月底在行在兵部報名,由兵部主持八月在行在舉行,中舉者參加省試;省試由兵部主持,於解試後次年一二月間在行在舉行,中舉者參加殿試;殿試於三至八月間進行,由皇帝親自主持。

但朱應舉、朱士可兩人並沒參加比試,而是經保奏,直接在行在兵部報名參加解試。當時,平陽縣杉橋里人朱熠在朝廷以端明殿學士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平陽縣松山人黃裒然在朝任武學博士,保奏朱應舉、朱士可免除比試並非難事。

暮春時分,朱應舉、朱士可兩人從宰清鄉四十四都出發,經平陽、瑞安縣城和溫州城,在溫州港下海,乘船到達慶元府(今寧波)港口。上岸後,再經紹興府,抵達南宋行在臨安。六月底,兩人在行在兵部一起報了名。在此先後,平陽縣南湖人薛濟卿、薛鼎翁,蓋竹人林師程、林師軻兄弟,坊郭人葉秉節等,或經比試合格,或通過保奏,分別取得參加解試的資格,也都來到了臨安。

八月,由兵部主持在行在臨安舉行武舉解試。朱應舉與朱士可、薛濟卿、薛鼎翁、林師程、林師軻、葉秉節等順利通過,獲得參加省試的資格。朱應舉等在臨安暫住下來,等待來年春天的省試。

開慶元年(1259,己未年)一二月間,由兵部主持,在臨安舉行武舉省試。朝廷以權吏部侍郎兼國子祭酒、權直學士院張鎮知禮部貢舉,起居郎兼侍講吳衍、太常少卿兼權中書舍人王景齊同知貢舉,左司諫沈炎監試。70名得解武舉人參加省試。他們先試弓馬(即弓馬射)、武藝(掄使器械刀**),一些弓馬不精者被先行淘汰;次試程文(墨義、策問),講釋兵書大義,並以時務邊防或經史事涉兵機者為題作文。然後,以策略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最後錄取朱應舉等30人為奏名進士。

五月十三,30名奏名進士被引入集英殿,接受理宗皇帝策問。武學上捨生葉宗澤、程驤等免省,直接參加殿試。葉宗澤是平陽縣葉山人,程驤是徽州休寧人。他們於端平三年(1236)便入讀武學,葉宗澤早已寄籍臨安。次日,理宗又在幄殿閱試奏名進士武藝。廿八,殿試唱名,賜正奏名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以策略、武藝俱優者為優等,策優藝平者為次優,藝優策平者為次等,策藝俱平者為末等。共得武科進士30多人,其中溫州府平陽籍10人。朱應舉廷對第一,葉宗澤廷對第三,勅賜武舉及第;溫州府平陽人薛濟卿、薛鼎翁、朱士可、林師程、林師軻、葉秉節、薛林孫,樂清人鍾彝,瑞安人吳祖揚,慶元府慈谿人葉成子,廬州合肥人朱應時、陳炎西,徽州休寧人程驤等均為正奏名進士,勅賜武舉出身或同出身。

六月,朱應舉以武舉第一名補秉義郎。授官後,他回到鄉里,受到溫州和平陽縣設宴慶賀。州縣還在徑川里朱宅之側立狀元坊額牌,以為榮耀。

內閣任職

3 軍中任職五年後調任閤職

開慶元年(1259)九月,他重返臨安,“差充三衙並江上諸軍,同正將,依正額人支破請給”。

理宗景定五年(1264),朱應舉在軍中任職滿五年,調任侍衛親軍計議官。計議官即幹辦公事,主管侍衛親軍馬軍司公事、主管侍衛親軍司公事等,是軍事機構重要官職,由長官委派,協助主官處理司內事務。度宗鹹淳三年(1267),他計議官任滿,又召試閤門舍人(《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鑑》卷35:“上諭輔臣:‘試閤職止兩名,立為定格。非武舉前名,更不召試。’”)。

朱應舉的政治生涯,與平陽籍在朝高官朱熠有一定的關係。朱熠從寶祐六年(1258)開始一路高升,一度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處於舉足輕重的位置。開慶元年(1259)六月,以同知樞密院事改任參知政事。十一月,以參知政事改任權知樞密院事。景定元年(1260)四月,以權知樞密院事改任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但在景定二年(1261)後,他卻開始走起了下坡路。三月,罷知樞密院事,以觀文殿學士知建寧府。後知平江府,最後任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鹹淳四年(1268),被彈劾落職送處州居住。不久,被迫還鄉。鹹淳五年(1269),他死在老家。那年,朱應舉也從閤門舍人被外放到廣南西路任職。

出任官職

先後出知貴州、道州

在朱應舉成長的過程中,宋蒙戰爭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淳祐十二年至寶祐二年間(1252-1254),蒙古軍隊繞道侵占大理國,對四川實施大迂迴戰略。開慶元年(1259)九月,為配合忽必烈大軍進攻鄂州,蒙古將領兀良合台率軍從大理出發,先攻柳州(今廣西柳州)、靜江府(今廣西桂林),再星夜北上,奔襲荊湖南路首府潭州(今長沙)。廣南西路、荊湖南路諸州府頓成抗蒙前線,南宋許多武狀元、武進士後來也都被派至這一帶任職。

鹹淳五年(1269),朱應舉外放廣南西路,知貴州(州治鬱林縣,在今廣西壯族**貴港市城區)。該州居西江流域中游,有西部內河第一大港。在此期間,鹹淳七年(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市)建國號大元,是為元世祖。鹹淳八年(1272),朱應舉調離貴州,繼徐宗斗之後知湖廣南路道州。該州位於瀟水中游,是兩廣通往湖南的交通要塞,素有“襟帶兩廣、禁止三湘”之稱。就這樣,自鹹淳五年至十年間(1269-1274),朱應舉連續6年牧守在西南抗蒙前線。而其前任徐宗斗也是平陽人,寶祐元年(1253)武科進士。但《道州志》卻稱:“徐宗斗,瑞安人,鹹淳五年任。”《文天祥全集》卷11有《祭道州徐守宗斗》。湊巧的是,在徐宗斗任前,還有一位平陽人林夢祥亦曾知道州。林夢祥,平陽縣歸仁鄉(今屬泰順縣)人,嘉定七年(1214)武科進士。

鹹淳十年(1274),朱應舉從道州離任,從此淡出官場,隱居鄉里。平陽縣宰清鄉鳳巢(今屬平陽縣騰蛟鎮)人楊鏞繼知道州。《浙江通志》卷129:“右榜進士:鹹淳年楊鏞,平陽人,知道州。”道州與平陽武狀元、武進士結下了不解之緣。

朱應舉知貴州、道州期間,平陽人在南宋武舉考場上再次傾力出擊,盡攬鼎甲。鹹淳七年(1271),親仁鄉林坳人林時中廷對第一;鹹淳十年(1274),南宋舉行最後一次科舉會考,平陽人翁木咢武科廷對第一(據許友根《武舉制度史略》),萬全鄉林家步人林景新廷對第二,慕賢西鄉陳絳人陳龍發廷對第三,壟斷了武舉三鼎甲。

朱應舉隱居後不久,元軍開始大舉攻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軍攻占臨安。祥興二年(1279),南宋最後一支軍事力量在崖山覆滅,神州陸沉。宋亡後,朱應舉等遺民隱居鄉里,至死不仕,保持了民族氣節。

蒼平兩縣《朱氏宗譜》載:武狀元朱應舉在入元之後,不再出仕,一直生活在朱家站(今蒼南龍港朱家站),現也朱家站有其後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