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71年參加工作,歷任黃岩城關第二中學教師,黃岩鉛鋅礦生產技術科技術員。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語言文學專業,成為北京新華社國內部記者。之後歷任編輯、工業編輯室副主編及副主任、教科文編輯室主任,北京新華社國內部政文採訪室主任,新華社中央組組長,山西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國務院研究院社會發展司司長等職。
朱幼棣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學裡當代課教師,只學到高一數學的他,愣是教了兩年的高中數學。後來有機會進國有企業當工人,他便離開校園去了浙江省205礦當技術工。主要的工作就是下礦進行測量放樣,比如礦上需要打口斜井或者天井,那朱幼棣就要測量好給畫好圈。這一畫圈就畫了四五年,畫到了1977年。
朱幼棣是1978年考上山東大學的。畢業的時候,新華社前總編輯南振中親自到山大挑人,朱幼棣記得很清楚,那時候已年過30的他從教室里一出來,就聽到有人對南振中說:“這個就是朱幼棣!”山大那屆中文系一共有4個人進了新華社,朱幼棣是其中之一。
社會兼職
中國環境記協副主席,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理事,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理事,希望工程監察委員會理事,國家軟科學評審委員會委員,首屆地球獎獲得者,地礦部“榮譽地質隊員”
代表作品
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的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報告文學《溫州大爆發》、《裂谷雪崩》、《中國大陸新富豪》、《中國:世紀大災變》、《市場背後的世界》、《珠寶王國探秘》,中短篇小說集《沉默的高原》,通訊《唐古拉山的風雲影子——陳金水》等。
朱幼棣先生所著《後望書》《大國醫改》《悵望山河》 等圖書,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2011年2月,因為出版了《大國醫改》,朱幼棣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這本接近400頁、40萬字的著作,處處直擊中國醫療亂象之後的利益鏈條,有媒體評論道,這本書“是在為中國醫改刮骨療毒”。僅僅出版後一個月,這本首印5萬冊的書就銷售一空,加印了三次還不夠。據說,就連衛生行業的某出版社向職工推薦書時,也推薦了《大國醫改》。
為醫改刮骨療毒
最近剛剛退休的朱幼棣因為出版了一本名為《大國醫改》的書,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其實早在2009年的夏天,朋友們就開始“慫恿”這位高級官員為醫療體制改革寫點什麼,可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醫改簡直亂成了一鍋粥,很多專家就靠這個吃飯,哪個部門給他們課題經費,他們就幫這個部門說話,忽悠老百姓也忽悠領導。”他篤定地說,“我可不想卷到裡面去。”
這並不說明他對這個話題沒有興趣,事實上,他與這個國家十多年來進行的醫療改革,早已密不可分。
他至今記得1996年的一個冬天,那時,朱幼棣還是一名新華社記者,他騎著腳踏車穿過大半個北京城,到北京腫瘤醫院附近的地下旅館採訪,那兒住滿了前去求醫的病人。他遇見一個窮困潦倒的癌症病人,工廠改制,醫藥費無處報銷,四處借來的錢也很快在醫院用盡。這個絕望的老工人將全部希望放在一塊170元、青白髮亮的石頭上,“疼時按一按,痛苦似乎就減輕了”。直到今天,想起這塊石頭的故事,朱幼棣仍然歷歷在目。從那時候起,無論是專門跟在中央領導後面寫行蹤和指示的新華社記者,還是後來進入官場,成為參加過不少中央政策的調研和內參工作的高級官員,他始終關注著這個國家從未停止過的醫療體制改革,一直持續了十多年。
最後,他終於決定把多年的觀察和思考都寫進書里,他只想讓老百姓看懂,那些發生在醫療領域的種種亂象,“本質究竟是怎么回事”。這個曾經參與起草《政府工作報告》的官員,一字一句地分析著那些連央視節目主持人白岩松也稱“看不懂”的“醫改徵求意見稿”,解剖那些晦澀拗口的文字中隱藏著的含義。最明顯的就是,“基本藥物由國家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採購”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個“在中南海里天天寫報告”的官員卻指出,這句話的潛台詞,可能是“衛生部門指定配送商,壟斷經營招標的藥品”。
與此同時,這個“愛較真”的官員在調研中還發現,大量醫療資源正在被肆意浪費。比如,吉林省一座規模不大的鄉鎮醫院,卻有100多名職工。原來,在鄉鎮體制改革後,原有的事業編制都被壓縮,曾經享受事業編制待遇的“七大姑八大姨”就都被安排進入醫院捧起“鐵飯碗”。但一些專家卻將病人擠到省城、首都看病的現狀,定義為“盲目、超前醫療消費”。“那裡連個大學畢業的醫生都沒有,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副業,一些醫療設備甚至連合格的操作人員都沒有,農民怎么能在這樣的醫院看病?”說到氣處,他敲著桌子大聲地說。
當然,不僅僅是批評,他也在為這個國家的醫改尋找著出路。
他發現已經有一些國家在某種程度上為民眾提供免費藥品。因此,在國內的一次醫改會議上,朱幼棣提出政府應該為公眾提供一部分“免費藥”。與中國接壤的越南、泰國早已推行免費藥。就連同樣人口眾多的印度,都能為低收入民眾提供免費藥。
世紀之交的中國,醫療改革結束了“大爭論”的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確立了“政事分開、管辦公開、醫藥分開、營利和非營利分開”等四項原則。但朱幼棣直言,至今中國依然是“以藥養醫”,“這是醫改前進的主要阻力,也是醫德淪喪的核心根源”。這個在官場上“總說真話”的人並不是第一次碰到反對的聲音。就在這本書出版後,一個衛生系統的朋友善意提醒他:“你講的東西看著很正確,我們都明白,不過也真為你捏把汗。”但朱幼棣並不在意這一切,他總是反覆強調,“儘管大家的工作性質不同,但只要我說的是真話,會得到他們的認同。”
因為趕在退休的時間點推出這樣一本頗具“噱頭”的書,此前有媒體推測式地將朱幼棣描述為一個“謹小慎微的官員形象”。但他本人卻不同意這樣的描述,“我從不謹小慎微!”說這話的時候,他的語氣很重。這本書的推出也是一段相當艱苦的寫作歷程,“涉及的領域太多,要研究的東西也太多。”以他“每說話前總要認真地想清楚”的性格,他一度覺得寫得“神魂顛倒”,“夜裡寫作,白天總是迷迷糊糊的”。
如今,這個幾乎親眼見證了30年改革開放的觀察者依然相信,牽涉到絕大多數人切身利益的醫療體制改革,和這個國家過去所經歷過的變革一樣,“是一次艱難的利益格局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