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資訊
書 名: 朱子學新探
作 者:郭齊
出版時間: 2008
ISBN: 9787561440773
開本: 32
定價: 50.00 元
內容簡介
中庸是古人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古人鑒於過與不及尤其是過頭行為招致的失利,認識到必須使自己的行為保持恰如其分,才能獲得成功。孔子將其概括為“中庸”,其核心是無過不及。朱熹繼承並發展了孔子以來的中庸思想,形成了一種新的中庸學說。這種學說認為,所謂中庸,指理及其發用的狀態。中庸之“中”,既指理的本體的不偏不倚,又指理的發用的無過不及。中庸之“庸”,指理的常行不變的性質。就發用而言,中以正為前提而又高於正,衡量中的尺度隨時問、地點、事物的不同而不同,中不是折衷,中有種種不同的程度,中兼指知行。中庸涵蓋中和,是堯舜以來數千年聖聖相傳的大法。它既揭示了人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特徵,也同時揭示了整個世界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特徵。致中和概括了儒家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全部內容,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達到中和的基本途徑是內外交養,敬以貫之。
目錄
朱熹對孔子中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朱熹的中庸境界
朱熹文學觀剖析
論朱熹詩
評朱熹對史學的基本態度
不可或缺的末學
--論國小在朱熹思想體系中的地位
性與天道:朱熹“理從天出”說辨析
朱熹“四書”次序考論
關於朱熹編修《資治通鑑綱目》的若干問題
道教對朱熹思想的深刻影響
朱熹讀書法在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方面的借鑑意義
棄儒從釋的真實寫照
--關於朱熹的兩篇佚文
朱熹道謙交往考
朱熹學禪的引路人
--道謙生平考
朱熹學禪的引路人
--道謙生平補考
朱熹從道謙學禪補證
朱熹宗杲交往考
蜀中《易》學奇人--譙定
朱熹岳父劉勉之事跡考
朱熹父師胡憲行實考
朱熹講友林用中行實考
張孝祥卒年確考
理學泰斗畫壇宗師
--朱熹與祝次仲
朱熹人徽考
朱熹文集版本源流考
朱熹二帖考
朱熹詩作六篇辨偽
“拾遺”的朱熹詩文系偽作考
朱熹佚文錄考
朱熹佚文疑偽考
宋淳熙本朱熹集異文輯錄
朱熹答陳亮書補遺二則
《朱熹集》點校前言
說黃宗羲《明儒學案》晚年定本
《明儒學案》點校說明
《宋元學案》點校說明
《宋元學案補遺》點校說明
《全宋文》與宋代思想家研究
中華書局本《二程集》標點商榷
《儒藏》編纂筆談
“和合”析論
當代文化視野中的孝道
儒家“德治”思想論析
近百年宋代文化研究鳥瞰
我國台灣、香港地區及海外的宋代文化研究
論宋代文化研究的戰略發展
--關於宋代文化史料的資料化問題
1991年宋遼夏金文化研究述評
1992年宋遼夏金文化研究的新進展
1993年宋遼夏金文化研究綜述
1994年宋遼夏金文化研究概述
1995年宋遼夏金文化研究簡述
後記
……
文摘
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學說,最先是由孔子提出來的。《論語·雍也》:“子日: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是今天所見“中庸”一語的最早出處。孔子直接言及中庸之處甚少,主要集中在《中庸》一書所引。但關於中庸思想的論述卻很多,散見於《論語》、《易傳》及其他孔子言論中。如論“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中行”、“允執其中”。又如,《易·乾·文言》:“子日: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等等。根據孔子的論述,所謂中庸,意即適中、適度、中平、中常,其核心思想是“無過、不及”。在孔子那裡,中庸不過是一種素樸的處世哲學,要求人們待人處事恰如其分,謙恭敦厚,保持低調,著重裁抑過頭或偏激行為。《荀子·王制》說“中庸民不待政而化”,《禮記·喪服四制》說“賢者不得過,不肖者不得不及,此喪之中庸也”,賈誼《過秦論》說“材能不及中庸”,這些“中庸”基本上都接近孔子原意。雖然孔子把中庸的境界看得很高、很難,對其作用極為重視,但他最先提出來的、原始形態的中庸說,就是這樣一種樸實無華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