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瑜(1600~1682)
正文
中國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字魯嶼,又作楚嶼,號舜水。浙江餘姚人。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卒於日本。明諸生。清兵入關後,流亡於日本、越南、暹羅等地,參加了抗清復明活動。南明覆沒,朱之瑜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東渡,定居日本,先後在長崎、江戶(今東京)講學。其門人輯其著作為《舜水先生文集》,1715年在日本首次刊印。1913年中國第一次由世界書局出版馬浮編《舜水遺書》,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朱謙之整理的《朱舜水集》。朱之瑜提倡“實理實學”,要求“為學當有實功,有實用”。認為知識應到日常生活實踐中去學,學是為了用。他在《答安東守約問》中強調“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在他看來,判斷一種學說有無價值,就看它是否“有關於國家政治”,是否“能變化於民風土俗”。學術應有益於現實統治和社會生活,要能“經邦弘化,康濟艱難”。表現出其“實理實學”思想的唯物主義傾向。
朱之瑜特別重視史學。他在《答奧村庸禮書》中說:“詳讀史之有益於治理”,“經簡而史明,經深而史實”。從讀史開始,漸通義理,這便是“得之史而求之經,亦下學而上達耳”。
朱之瑜博學宏識,多才多藝,在日本廣泛介紹了中國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同時還傳授了中國的建築工程、農藝園林以及衣冠裁製等多項技藝。對中日文化交流作了不少貢獻,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日本講學23年,培養了許多學生,對當時日本學術界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