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溪烈士紀念館原名本溪烈士陵園,座落在本溪市東郊青松嶺,總占地6萬平方米,是本溪市最早的省部級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2003年和2009年,國家先後投資1500多萬元對紀念館進行了兩次改造、擴建,使該館逐步邁向展出風格現代化、展示手段多樣化、教育內容系統化的現代化紀念館行列。2009年初,該館被民政部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自抗日戰爭以來,有4000多位烈士在本溪這塊土地上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了紀念在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1985年本溪市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本溪烈士陵園,並於1988年10月31日竣工奉祀。
場館介紹
本溪烈士紀念館坐北面南,背倚青松嶺,前傍本桓公路,隨山就勢而建。按功能劃分為三個區域:景觀區、瞻仰區和陵墓區。景觀區主要由悼念廣場、詩抄牆、兵器園、警鐘亭、捐款紀念牆、休憩區組成。整體設計莊嚴肅穆,和諧自然,徜徉其中會使人情操得以陶冶,心靈得以淨化。進入陵園大門即是景觀區。依山就勢的台階中央置有一塊長方形理石園標,刻有由江華所題寫的“本溪烈士陵園”六個大字。拾階而上,豁然入目的是6300餘平方米的悼念廣場,地面平展,由天然花崗岩鋪設,並綴有圖案,可同時容納8000人舉行祭奠活動。廣場西側為詩抄牆,其中有國家領導人語意濃重、撼魂震魄的題詞,有革命烈士壯志激昂、無畏無懼的詩章,為寬闊的廣場增添了濃重的民族精神文化氛圍。穿過悼念廣場東北側一片古松如蓋、綠草如茵的休憩小區,警鐘亭巍然矗立於眼前。以警示後人勿忘國恥、國難,增強憂患意識。與休憩小區毗鄰的是捐款紀念牆,兩面紀念牆呈燕翅狀排開。上面鐫刻著為紀念館改造擴建工程捐款3000元以上的單位名稱、捐款300元以上的個人姓名,以及在紀念館改造擴建過程中做出特殊貢獻的單位名稱和個人姓名。悼念廣場西側為兵器園。園內錯落有致的6個展台上分別展有退役的飛機、大炮、坦克及飛彈模型等。
瞻仰區為本溪烈士紀念館的主體部分,正門橫額上“本溪烈士紀念館”七個大字由徐向前元帥題寫。紀念館分上下兩層,總陳展面積2400餘平方米。館內陳列的烈士事跡和文物按歷史時期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抗日戰爭時期。陳展了從1905年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對本溪進行的長達40年的經濟掠奪和14年的軍事侵略中,不斷奮起反抗與鬥爭的革命歷程。展出了鄧鐵梅、唐聚五、宋鐵岩等民族英雄與日本侵略者英勇戰鬥的事跡;第二部分為解放戰爭時期。陳展了從1945年至1948年,不畏強暴、不怕犧牲、久經戰火考驗的本溪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配合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反動派頑強鬥爭的革命歷程。展出了李明、翟嘯、白東海等烈士在解放戰爭中的英雄事跡;第三部分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陳展了從1949年至1978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為保衛祖國、捍衛和平而犧牲的於德志、李慶榮、劉慶祿等烈士的動人事跡;第四部分為改革開放新時期。展出了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湧現出的張金垠、李正義、謝同泰、孫聞金等新時期英烈的感人事跡。以及改革開放三十年本溪各行各業所取得的成績。
紀念館運用了現代化的陳列理念及高科技展示手段,內容翔實、形式多樣。包括:圖片300幅,圖表8張,油畫12幅,展櫃、展台共38個,展品371件,大型浮雕1座、電子地圖2個、幻影成像1處、矽膠人物像1個、玻璃鋼塑像6個、景箱1個、組合場景2處、觸控螢幕3台以及紅外接收講解設備。走出瞻仰區北門,沿階而上便是占地2000平方米的陵墓區。陵墓區主要由英名錄牆、烈士墓群和紀念碑組成。英名錄牆如兩面飄動的旗幟,莊嚴而凝重。上面鐫刻有1640位烈士的英名、出生和犧牲日期。英名錄牆的北側是107座單體烈士墓和1座佚名烈士墓,共葬有124位烈士的骨灰。
通過烈士墓群中央的百米石階,雄居山頂、巍峨壯觀的紀念碑主體矗立在眼前。此碑是2003年10月,為紀念本溪解放55周年所建。碑座四面的漢白玉浮雕分別展現了不同時期本溪軍民的精神風貌。碑欄之上,由花崗岩砌築、高達21.7米的本溪解放紀念碑巍然矗立,碑身形如一把利劍直衝雲宵。它象徵著本溪人民不畏強暴、威武不屈、抗擊外敵的革命精神。
教育影響
本溪烈士紀念館開館以來,成為集參觀、祭奠、開展教育活動及遊覽休閒於一體的多重性場所,共接待各界人士50餘萬人次,並與20餘所大中國小、機關、企事業單位共建德育教育基地,還出版了《本溪英烈》第一、二集,共收集了38位本溪烈士的英雄事跡,發行6000多冊,較好地發揮了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作用。
本溪烈士紀念館先後被民政部、遼寧省委宣傳部等部門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省國防教育委員會、省政府分別於1998年12月、2007年4月命名其為“遼寧省國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