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鐸談話錄

《木鐸談話錄》

這書是一部對話體哲學著作。作者通過虛擬的兩位副教授的對話,深刻地討論了當下中國社會生活中亟需回答的問題。

因此,有評論指出,本書可以解答您的人生疑問;如果您沒有疑問,那么,同樣,也有望開啟您的生命智慧。

書籍信息

書名:木鐸談話錄
作者:趙若果
類別:哲學
頁數:437
字數:37萬
出版者: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內容簡介:

如果您正在為不知道如何思考人生而苦惱,那么,敬請閱讀這本書;
如果您正在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而沮喪莫名,那么,敬請閱讀這本書;
如果您想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更加不可戰勝,或者說,假如您想使自己的生命發出絢麗的光彩,絢麗起來,那么,敬請閱讀這本書!
本書回答的主要問題有:
人生智慧從哪裡才能找到;此生如何設計才是明智之舉;什麼是內心強大,為什麼說人生需要高邁的境界;我們如何才能超越自己、實現自己;
為什麼說本真才是幸福;又為什麼說在這個消費主義時代,我們仍有可能過上本真的生活;“真善美”最好如何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身養性”;
什麼才是“接地氣”;“禮儀之邦”今天又該如何定義;實現“中國夢”,為什麼說需要、又如何才能完成國人的精神再造。
蘇格拉底說,“一個人購買知識所冒的風險,常常要比購買糧食大得多;要么大得其益,要么深受其害。”本書作者不揣鄙陋,孜孜以求,正是為了能讓您的靈魂受益;當然,更希望您,以及我們的國家都能夠成就自己的偉大與不可戰勝。

內容概覽

前言:出版者特別推薦五條理由

一、這是一本有關“生命教育”的書。青年人總是急切地找尋堆積心頭的一系列問題的答案,於是常會找到心理學方面的、勵志方面的、哲學方面的書籍如饑似渴,凝眉研究。但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到頭來總會感覺瘙不到癢處,或者感覺晦澀難懂,不對胃口。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認為,這是一本當下漢語世界有志青年最需要的書。
、本書最大亮點是提出了“三定論”。作者認為,只有通過思考宇宙,思考歷史,思考自我,才可以有效把握人生的終極秘密,豁然貫通生命智慧。我們確信,這一觀點值得重視。它對於人生的啟蒙,對於尋求各類事業的成功,對於培育創新能力、回答“錢學森之問”,對於培育偉大的心靈,都具有非凡指導意義。
三、本書最大企圖在於拯救世道人心。全書討論普及了“幸福是心靈的寧靜”、“善是天地正氣”、“真善美是統一的”等傳統觀點,可謂接住了地氣。同時認為,要實現“中國夢”,就應該實施“砧木”加固工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應該定義於“禮儀之邦”、“協和萬邦”。這些見解,儘管並非獨到,但我們有理由認為,都極具建設性。
四、本書形式新穎,語言鮮活生動。用談話方式講述哲學道理,為百年來所僅見,可算是對柏拉圖、孟子等先哲們表述方式的一種模仿性嘗試。書中虛擬的兩位對話者,個性突出,躍然紙上,其中“副教授”之說,應看作是作者對大陸地區令人遺憾的教育現狀所持的一種客觀態度。
五、本書作者以寒微之軀,奏雅正之音。全書風格質樸清新,視野宏闊深邃,討論的都是當下中國道德生活中亟需回答的問題。其中,對於“性本善”的闡述,以及從善的角度,對中華文化生命作出的深刻思考,也很好地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四個講清楚”的要求,無疑對培植社會“正能量”有積極意義。

作者提示:一點說明

“木鐸”一詞有點像是從《論語》裡邊借來的[1]。為此,我的兩位恩師一直感覺惶恐不安,一再商量著如何迴避一下。可是,誰讓他們名字巧合,正好有這兩個字呢?所以,我把這個內情說明一下,好讓您的譏笑快點被風吹走。他們的地位儘管卑微,可也知道自守本分,不會糊塗到要和聖人攀什麼親戚去。這真的不能怪他們。
唉,說起兩位恩師,我這心裡感覺一直都很複雜。一會兒替他們高興,一會兒又替他們難過。他們的寒愴處境,他們的高潔心胸,始終是我內心衝突的根源。他們看上去儘管不合時宜,可是卻又真實可親;他們那介然高舉的人格,在同學們看來,真的是魅力四射,令人景仰。因此,請不要因為他們至今還是一個可憐的副教授而輕視他們。要知道,他們的尷尬處境,對於我們這個淺薄的時代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譴責。
我費心整理兩位恩師的談話,自然是出於一個崇拜者的狂喜與此生難遇的使命感。也許有人會說,“沒名沒姓,這種人的談話,也值得我看嗎?我從來不看當下中國人的東西!”我得聲明,您這話也許有些道理。因為不瞞您說,對於這幾次談話,我的兩位恩師,他們也自謙得令人疑惑,並不認為自己已臻佳境,已近完美。但是,我不但要為他們的授權發布心存感激,更願意堅持認為,他們的談話是極其深刻而嚴肅的,是具有非凡現實指導意義的。如果您要抱定這種高貴的、虛無主義者的洞見不放,那么,作為一個底氣十足的推銷員,我也只好帶著挫折感趕緊走開,默默祝您好運了。
因為,我強烈地認識到,他們無意間開始的談話,所涉及到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有關心靈成長的重大問題。其中作為重點考察的“三定論”,既可以扶正一個人的靈魂,更可以讓他儘快找到自我超越、自我實現的有效門徑。因此,我私下裡認為,這本書,也許就是您急於尋找的那本書。如果您有耐心,我敢說,你會發現,這個明顯失當的書名,其實還是有那么一點根據的。
另外,我一直相信贈人一言,勝過珠玉千金。所以我還要提示說,那些在商業浪潮中準備隨波逐流、致力於追逐現實生活利益的人們,或者說那些希望立竿見影、馬上得到效益回報的人們,顯然沒必要浪費時間閱讀這本書。因為我的恩師在談話中,沒有涉及這方面的知識。他們只是期望您能找到此生真正的幸福,希望您能變得無所畏懼,並獲得更加偉大的成功。
願您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鞠躬致謝各位。

部分內容展示

木鐸談話第一

程思木、吳永鐸兩位副教授
西安某綜合大學
校內明德樓下,花園涼亭
木:找啥東西呢,低著個頭。
鐸:唉,我真不想做我自己了。我是個笨人。
木:你想說什麼?
鐸:很淺顯的道理,在我卻要費心尋找好一陣子。最近我在想,既然中國文化斷裂了百有餘年,那么這么多年,我們靠什麼生活?
木:倒是有點醍醐灌頂,嗯?
鐸:你能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嗎?
木:當然,答案早晚都是現成的。
鐸:是嗎?你說說看,靠什麼?
木:不靠什麼,文化又不是糧食。
鐸:是嗎?
木:不過,我得補充,文化是空氣,比食物更可貴。——怎么感覺有好幾年沒見你了,忙什麼呢?
鐸:還不是忙著生活。真的,我想知道,這么多年,我們究竟吃了些什麼?
木:吃什麼?無非是東一下,西一下的,太雜了,早就營養過剩了。對了,你去看看學生手裡的東西,那就是答案。
鐸:主食是什麼?
木:主食?難道不是米飯、麵條,主流思想嗎?
鐸:你指什麼?
木:核心價值呀。怎么,你想學聖人呀?
鐸:豈敢。可是,老兄你正好可以幫我,幫我理理頭緒。敢問這個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
木:鄭重其事,有必要嗎?
鐸:我真的不知道。
木:就是我的專業呀。對了,你不是我黨成員,難為你了。
鐸:那么,請問我們這些普通百姓,靠什麼過日子?
木:靠什麼,也得靠這個呀。
鐸:到底靠什麼?
木:還是你個老脾氣,嗯?
鐸:呵呵,本性難移,有什麼辦法。
木:靠什麼,你說靠什麼。過去靠大公無私,如今靠敬業守信,你說靠什麼。
鐸:這是你們哲學家的答案嗎?
木:對,官方哲學,吃飯不愁的。
鐸:可是,我想知道,實際情況究竟如何?
木:實際情況?不說你也知道。過去沒建成,現在成沒見。
鐸:為什麼會這樣?你說我們這些普羅大眾,藉以安身立命、撫慰心靈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木:是什麼?什麼也沒有!要說有,那就是金錢,是人見人愛的帽子、位子、章子、房子、車子了,還會有什麼?記住,空談誤國,還是多找找腳底下的路吧,我的好兄弟!
鐸:我這不是正在找嗎?
木:那么你找吧,趕快找吧。——我看,你還是好好跟在孩子後邊,多看看什麼青澀文學吧,那裡才有你的康莊大道。
鐸:那也得換換口味,不是嗎?
木:呵呵,好吧,那你換吧。——來吧,抽一根吧。我看不如搞點菸霧,來得實在。
鐸:我是認真的。
木:給你說幾句正經的吧。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人類遇到了虛無。人類把自己走丟了,找不到家了。你知道嗎?
鐸:是嗎?這個我不知道。
木:人們正懷著鄉愁,尋找家園[1]呢。([1]懷著鄉愁,尋找家園:在西方哲學看來,這是對當下人類精神狀況的形象描述。鄉愁,即對往昔道德秩序的回憶與嚮往;家園,即人類心靈的依託與歸所。)
鐸:中國也這樣嗎?
木:不,中國有中國的國情。
鐸:什麼國情?
木:可是,我看也差不多。中國正在急急忙忙追趕虛無呢,中國人也知道被物質化、被工具化,或者說被異化的滋味了。

作者重要觀點

三定論

作者認為,“我們每一個人,要找到此生真正的幸福,尤其是那些準備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重要領域有所作為的人們,要想找到真正的成功,就需要在生命的早晨,而不是在生命的傍晚,做好三個定位。第一,要明確人類在宇宙中的定位;第二,要明確時代在歷史中的定位;第三,要明確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定位。”
因此,“一個人,只有通過對宇宙的體察與思考,才能使心靈得到淨化;只有通過對人類文明史的思考,才能清楚地認知所處時代的真課題,真精神;只有通過對自身的思考,才能有效地認知自我,認識自己的真價值,真目標。也就是說,思考宇宙,可以解決我們靈魂的超越問題;思考歷史,可以解決我們人生的坐標問題;思考自我,可以解決我們的生命方向問題。”
有評論稱,這既是思考人生的有效方式,也是尋求自我、實現自我的便捷門徑。
人性是善的
作者認為,我們人,現實生活中的人,都好像是生活在水中的魚,很難意識到除水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因此,我們每天看到的混沌現實,往往都是虛假的,可是偏偏不自知。不知道真正的生活,本質的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我們心中,就在我們的心靈感知中。因此,廣義的人性,或者從一般的“世態人情”角度看,人性無非是惡,但是,狹義的人生卻無非是善的。
有評論稱,這一觀點,具有撥雲見日之功效。自古及今,人們談起人性問題,老是底氣不足。人們捫心自問,總覺得人人心中都有善;可是,眼觀現實,看到世間的紛擾和失序,卻又感覺人性的複雜多變,不可明察;於是便支支吾吾,覺得不便明說。甚至乾脆嘆息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作者這個觀點,很好地解決了這個事關人類自身幸福與未來的疑慮。

善是天地正氣

作者論述,“善是什麼?在我看來,善是日月輪迴、宇宙洪荒,善是陽光普照、雨露潤澤,善是天地和諧,善是愛的源泉、文明的基礎,善是上帝的法則、大自然的秘密,善像水一樣不可或缺,像空氣一樣不可戰勝!”
“數百億年來,太陽在晝夜不息地分解燃燒自己,算不算一種善?地球繞著太陽,做從不違反本性的運轉,算不算一種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萬億年以來,從不懈怠,算不算一種善?好。百萬年以來,地球萬物和諧相處,共求生長,到處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算不算一種善?大海接納一切,包容一切,運載一切,蘊藏一切,算不算一種善?地球的磁場,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百萬年來,竟沒有生物知道它的存在,因此可不可以說更是一種偉大的善?”
因此,得出結論說,古往今來,從西方到東方,人們所說的善,無非就是指“天地正氣”。同時認為,“惡不是別的,惡就是沒有把持住‘本心’的那個妄想之心,就是‘本真’之外的累贅堆積物。”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中華文化的原因

作者認為,“歷史選擇孔子,是一種必然。也就是說,除了儒學,我們的先輩他別無選擇。原因是,第一,孔子的主張,不是別的,正是善;第二,孔子的主張,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恰恰是我們本土的出產。”
作者論述到,孔子的主張,它是哪裡來的?是天上掉下來的嗎?誰都知道,它的來源是什麼,那就是我們華夏先輩,在此前數千年間,至少是夏、商、周三代兩千多年的文化探索中獲得的偉大智慧。也就是說,孔子之所以為“聖”,不是別的,恰恰是因為他很好地承繼了“往聖的絕學”,恰恰是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任務。或者說,恰恰是因為他做到了後來張載總結的“四為”,實現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人生的偉大理想。
為什麼我們這片土地,早年為什麼會出現一個又一個傳說中的聖人?又為什麼成就了人神不分的神話體系?被稱作文人初祖的黃帝,以及顓頊、帝嚳,為什麼能夠敦敏誠信,知幽明之故,達生死存亡之說,以至於仁厚及於鳥獸昆蟲?以至於能夠“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五帝之一的虞舜,不幸有一個糊塗透頂的父親。而他為什麼會在父親被後母慫恿、蒙蔽,被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忌恨、多次謀殺陷害不成的情況下,不怨天,不尤人,仍然不改孝悌之道?為什麼會對父親、母親、弟弟,仍然那般孝悌為先?以至於感化了社會大眾,並讓堯從民間發現了他,硬要把帝位傳承給他,禪讓給他。這個禪讓制度,在其他民族那裡有過沒有?還有第二個例子嗎?這些都是為了什麼?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獨特現象?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的先輩,一開始就把“克明峻德”作為做人、立政的根本?“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我們為什麼一開始就找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博大、渾厚、高尚的思想?《管子》、《列子》、《呂氏春秋》等所謂的雜家們,又為什麼也在說著“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一根本的道理?

要實現“中國夢”, 必須實施精神再造

基於以上原因,作者認為,歷史選擇孔子,其實是選擇的是我們中華文化之根。我們今天要實現“中國夢”,就要加固、而不是拋棄這個“根”!
清末以來,中華文化的斷裂,給我們帶來了物質化的成功。但是,我們如果要走得更遠,那就非得把我們的中國人的靈魂找到不可,而不是讓這個靈魂繼續在空中飄蕩。
因此,歷史給我們這個時代提出的最大課題是,正確地、而不是繼續虛妄地面對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只有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才能夠真正強大起來,真正變得不可戰勝。
也就是說,我們的現行文化,其實一個被嫁接起來的東西。“砧木”無非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可是外在的表現,卻大多變成了西方的東西。但是,如果“砧木”枯萎腐朽,那么,什麼東西都是嫁接不了的。這個,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認識真正的孔子,而不是繼續給他身上潑污水。“五四”如果有什麼消極意義,那么,它最大的流弊就是,沒有把尋找真正的孔子,當作一個歷史課題來對待。這其中的原因,是救亡圖存的迫不得已。可是我們今天,卻不能因此也繼續拋開這個課題,一味地對孔子、以及儒家學說繼續抨擊和詆毀。
因此,作者認為,要實現“中國夢”,必須加固中華文化之根,必須實施中國社會的精神再造;加固文化之根,實施中國社會的精神再造,除了孔子,除了儒學,我們別無選擇。

真善美是統一的

作者認為,對於真善美,應該用“上帝的宮殿”作比喻。真者,真理也,它不是別的,它應該就是上帝宮殿的基座。渾厚無比,氣度非凡,根系直接連線到了地核的深處,嗯?固若金湯是不是?好,那么善該做什麼呢?善者,天地正氣也,它應該就是宮殿的主體。它的家庭成員儘管很多,很複雜,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往往有不同的標準,道德的、律法的,恆久的、暫時的,有的來源於歷史的積澱,有的來源於新時代的召喚,大多都還互有聯繫,互有補充,互有參照,互相重疊;可是,這正好可以做宮殿的主體框架,做宮殿的迴廊;儘管氣脈相通,卻各有所指;從不同的角度望出去,自然也會看到不同的風景。嗯?是不是?這是說善。那么,這個善的主體的內應力是什麼呢?它不是別的,正是我們說的公平和正義。用它來支撐上帝宮殿的全部重力,這座宮殿它才會穩固如山,並可以直指蒼穹,直指光明,是不是?你繼續聽。那么,美,它起什麼作用?美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儘管它不會影響到宮殿的牢固與否,可是,對於宮殿,卻有著非凡的意義。作為宮殿的造型和裝飾,它一直發揮著美化與召喚的作用,嗯?你看,這個比喻合理嗎?也就是說,真善美三者中,“真”是基石,“善”是從“真”中成長起來的主體框架,而“美”卻是對於真與善的外部裝扮。

本書有關評論

1、就談論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而言,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書;而就關注問題與現實的契合度而言,這也是一本不得了的書。
2、用談話方式講述哲學道理,為百年來所僅見。
3、這是一本當下漢語世界有志青年最需要的書。
4、這就是那本您正在急切尋找的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