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亞洲:印度、印度尼西亞(爪哇)、斯里蘭卡。
非洲:布吉納法索、喀麥隆、剛果、象牙海岸、東非、肯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奈及利亞、南非、塞內加爾、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薩伊、坦尚尼亞桑給巴爾、辛巴威、盧安達、安哥拉、蒲隆地、中非共和國、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加彭、幾內亞比索、幾內亞,賴索托,利比亞,模里西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席爾、獅子山、西非、尚比亞。
南美洲:巴西、委內瑞拉。
形態特徵
該類病毒可通過嫁接、汁液接種、種薯及昆蟲介體傳播,白飛虱(Bemisia tabaci)以持久方式傳播,最短獲毒時間3.5小時,最短隱潛時間8小時,最短接毒時間10分鐘。它可以保持侵染能力9天,大約10%的傳毒由單頭成蟲完成。病毒存在於口器中,脫皮仍保留病毒,但不能通過卵傳給下一代。我國偶爾也從印度、非洲等疫區引進木薯,存在傳入我國的隱患,萬萬不可吊以輕心,否則,萬一通過種薯調運或種質交換等途徑傳進我國,則後患無窮。
生理生化特徵 : 該病毒自然寄主有Hewittia sublobata、Jatropha multifid L.、Laportea (=Fluerya)aestuans、Manihot esculenta、Manihot glaziovi,木薯是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主要作物之一,一旦傳入,容易定殖。
危害對象
該類病毒可通過嫁接、汁液接種、種薯及昆蟲介體傳播,白飛虱(Bemisia tabaci)以持久方式傳播,其寄主在我國南方有較大的種植,能夠容易的擴散。
分布 : 木薯是世界上列於穀類、豆類之後的重要糧食作物,主要產在非洲、南美洲、東南亞、印度等,非洲是最大產地。該類病毒是木薯最重要病毒之一,在肯亞等非洲許多地區因這類病毒危害損失超過80%(Bock,1985);在加納田間發病率96%,重的達100%,產量損失約為50%,若以病薯作插條繁殖,產量損失可達60-80%;一般病田產量損失達35-60%。
傳播途徑
該類病毒能夠較容易的傳播、擴散,並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為此,1992年國家將其列入檢疫名錄,依法對其進行嚴格檢疫。目前,這類病毒分為非洲木薯花葉病毒、東非木薯花葉病毒、印度木薯花葉病毒和南非木薯花葉病毒,檢疫重要性大。
防治方法
(1)加強植物檢疫 嚴禁從有非洲木薯花葉病的地區引種。(2)選育抗病品種。(3)採用無病種莖材料,注意消毒工具,及時清除田間病株。(4)套用殺蟲劑消滅傳毒的煙飛虱。(5)必要時噴灑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
防治農藥:菇類蛋白多糖、嗎胍·乙酸銅 、氯溴異氰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