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淚》令讀者無不為之心疼
媽媽去世兩年多了,她為五姐弟囤積的稻穀還剩六七袋,就碼放在床邊,足有四五百斤。16歲的大姐木苦衣生木說,缸里空了,她跟妹妹木苦衣伍木便背著稻穀去街上碾米。不脫殼,稻穀能儲藏多年。“媽媽當時可能想,有這些大米,起碼我們餓不著了。”
坐在木床邊提及早逝的媽媽,彝族女孩木苦衣生木平靜得像個大人。妹妹則靦腆地躲在她身後,對外人的提問大多只是點頭或搖頭,但特別愛笑。12歲的木苦衣伍木(漢語名:柳彝),將對媽媽的思念寫進了作文。“飯做好,去叫媽媽,媽媽已經死了……”300多字的一篇課堂習作《淚》,令讀者無不為之心疼。
因為作文《淚》,木苦衣伍木一家的命運更為受到關注。隨著政府及公益人士的介入,五姐弟的未來多了一種可能性。
姐弟五人習慣了沒有父母的生活
從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出發,火車在山間穿梭3個小時, 便是涼山州老九縣之一的越西縣,老九縣均在海拔2000到3500米的地區,顯著特徵是彝族聚集、交通不便、經濟落後。這裡有一個普雄鎮,出去4公里,便是寶石村,那裡是木苦衣伍木的家。
相比其他藏身於大山深處的村落,寶石村不算偏遠,只是路難走。她家的三間灰磚房,是爸爸去世前剛蓋好的,還保留著當初的模樣,在村里算中等水平。外屋有一個舊沙發和十來只小板凳,兩側臥室兼具儲藏室的功能。三個弟弟擠在一張單人床上,屋角堆放著土豆,另一間是木苦衣伍木和姐姐的房間,床邊還碼放著媽媽屯下的稻穀。
5個孩子中,大姐木苦衣生木16歲,老二是哥哥木苦小平14歲,兩人早已輟學。寫下《淚》的木苦衣伍木12歲,排行老三,下面還有兩個弟弟,10歲的木苦小和5歲的木苦小傑。
這個家庭似乎早已習慣了沒有父母的生活。早上,小傑醒了,喊一聲,兩個哥哥立馬進屋給他穿衣服,哄他玩耍。他的小書包里,裝著學前班的數學作業本,上面歪歪扭扭的算術題答案,都是老四木苦小教他寫的。
家裡的一畝多地,種著土豆、玉米。今年,大姐、哥哥先後外出,木苦衣伍木在放學後會帶著老四挖土豆,割豬草餵豬、再給倆弟弟做飯,年近七旬的奶奶有時也會過來幫忙。可是奶奶精力有限,木苦衣伍木的叔叔也去世了,留下3個年幼堂妹,這3個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在老宅。
2010年以前,這個家裡還是有頂樑柱的。大姐木苦衣生木記得,爸爸去普雄、成都打工,在建築工地做最繁重的活兒,總咳嗽。有時,兩三個月回來一趟,幫媽媽種地。但即便是她,也記不住父親去世的具體日期了,她只記得是2011年,父親死於肺結核。她當年只有12歲,才讀到三年級,最小的弟弟還不到1歲。
眼看媽媽太辛苦,身體又不好,大姐輟學,在家幫媽媽乾農活、照看弟弟妹妹。再後來,媽媽因心臟疾病臥床不起,陰影籠罩了這個不堪一擊的家庭。
木苦衣伍木在作文里描述了她們帶媽媽到鎮上、到西昌看病的情景,稱錢花完了,病仍不見好。2013年的5月,媽媽又病倒了,臉色很難看,被打工回來的叔叔送到鎮上醫院。但她這次執意回家。“妹妹(木苦依伍木的小名),媽媽想回家。這裡不舒服,還是家裡舒服。”
最終,木苦衣伍木跟大姐把媽媽接回了家,那天,她去外屋給媽媽做飯,端上前時,媽媽已經死了,五姐弟從那時起,都成了孤兒。
《淚》
原標題:支教老師:只是規範格式,內容未改
《淚》
爸爸四年前死了。
爸爸生前最疼我,媽媽就天天想辦法給我做好吃的。可能媽媽也想他了吧!
媽媽病了,去鎮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
那天,媽媽倒了,看看媽媽很難受,我哭了。我對媽媽說:“媽媽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我支持你。把我做的飯吃了,睡睡覺,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媽媽起不來,樣子很難看。我趕緊叫打工剛回家的叔叔,把媽媽送到鎮上。
第三天早上,我去醫院看媽媽,她還沒有醒。我輕輕地給她洗手,她醒了。
媽媽拉著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媽媽想回家。”
我問:“為什麼?”
“這裡不舒服,還是家裡舒服。”
我把媽媽接回家,坐了一會兒,我就去給媽媽做飯。飯做好,去叫媽媽,媽媽已經死了。
課本上說,有個地方有個日月潭,那就是女兒想念母親流下的淚水。
木苦依五木
柳彝
2015年6月20日
四川涼山四年級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淚》在網上傳播後,被網友稱為是“世界上最悲傷的國小作文”。一日間,各網路平台接到的網友捐款即超過92萬。
昨日,作文的最早發布者、四川省索瑪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黃紅斌表示,發出這篇作文的本意並不是想募捐,“孩子缺的不是錢,而是關愛。”而亦有網友質疑作文“是槍手所為”。
央視昨日報導,《淚》 這篇文章並非木苦依五木寫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