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造型
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
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並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
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製作木偶,使之更富誇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製作工藝
木偶的製作包括木偶頭和服飾兩大步驟,本文介紹的是掌中木偶(布袋戲)的製作過程,提線木偶與之大致相同 。
木偶頭的製作
首先是打坯。泉州的私人作坊中還不能獨立完成這道工序,要到惠安的工廠由專門的打坯機操作,木偶頭所用材料均是樟木。
其次是雕刻。主要是刻人物五官,雖說木偶造型的繁簡不同,師傅的手藝也有差別,但通常情況下,一個熟練的師傅一天能刻三四個木偶頭。
第三是打土。就是用一種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後,均勻地塗在木偶頭的白坯上,目的是掩蓋樟木上的疤結或孔眼,使木偶頭表面光滑平整。
接下來是噴色。為木偶人物的臉部著色,像關公的臉是紅色、包公是黑色、壽星是肉色等。
再往下是彩繪。彩繪將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種面部表情,使其喜怒哀樂躍然眼前。然後要上光油,為的是使偶頭的色彩歷久彌新。
最後要根據具體人物配上鬍鬚、頭髮等,如果是新娘子還要盤頭髮。至此,一個木偶頭就完成了。
服飾的製作
木偶服裝上最主要的裝飾就是五彩繽紛、艷麗奪目的手工繡。繡品圖案首先由設計人員根據特定的人物,畫好設計圖紙,然後比照圖紙,用針稿機在衣料上打孔,再用染料塗印,勾勒出圖樣。繡線的顏色選擇由師傅自定,像鳳尾通常有五種顏色,在不同的師傅手下會有不同的效果。接下來是掃漿糊、加內襯,使繡片挺括、有型。最後是整件組合,也就是將幾個繡片縫在一起,做成一件完整的衣服。
由於“千人一面”的機繡的出現,服飾手工繡的要求並不十分嚴格。只是在繡人物臉部時(業內稱為“開臉”),技術要求才高。
泉州製作的不少木偶都銷售到台灣,因為那裡的“布袋戲”已普及到中國小校。一般說來,教學用的木偶是批量購買的,為降低成本,布料就採用了人造絲中的春光緞,機繡也代替了手繡;而表演用的或是個人收藏所需的木偶,則要求全部是手工製作的,使用的是蘇州產的真絲軟緞和真絲繡線。以“戰將”木偶為例,其頭盔、頭部、服飾、(支撐的)內體、兵器等的用料不同,價錢也就從二三百元到近千元不等。
一個木偶頭往往並不是由一個師傅從頭到尾一手完成的。當然,如果是名家大師,會一氣呵成的,其名字會刻在偶頭的後面。普通師傅完成一個木偶大概需要五天的時間。
木偶藝術
木偶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1978年山東萊西縣漢墓的發掘發現;使我們看到漢代製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靈活操縱的木偶實物,這也證實了《列子·湯問》記載的“偃師造神奇木偶”和《樂府雜錄》記載的“陳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頓圍困劉邦”故事的可能性。據唐杜佑《通典》記載:“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這說明到了漢末,已有了喪葬、嘉會並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製作高度發達,已從演百戲(古代雜技的總稱)、歌舞發展到表演故事片斷,形成了木偶戲的雛形(詳見《大業拾遺記》)。唐代,木偶藝術日漸成熟、高超。據《明皇雜錄》載:唐玄宗被李輔國迫遷西內時,曾作過一首詠吟傀儡的詩:“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一說此詩為梁鋥作),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當時木偶戲的逼真及觀賞者的感受。封演撰《封氏見聞記》載:唐“大曆中,太原節度使辛雲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人修祭。范陽祭盤最為高大,刻木為尉遲鄂公突厥斗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又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像,良久乃畢”。由此可見,唐代木偶不但成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形式(儘管它還不時的為喪葬服務),而且已發展到“閭市盛行焉”(見杜佑《通典》)。宋元時期是木偶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據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汴京開封瓦舍(宋代城市裡娛樂場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欄(百戲雜劇演出場所。作者注)50餘座”,“可容數千人”。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中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範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藥發木偶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