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中醫術語]

①五行之一。《素問·髒氣法時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故常用木代表五行屬性中屬木的事物。如《素問·示從容論》:“若夫三髒土木水參居,此童子之所知。”在此木代表肝。又如,在運氣學說中作五運之一時,指木運。《素問·五常政大論》:“木曰敷和。”;作六氣之一時,指厥陰風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上厥陰木,中少宮土運,下少陽相關。”

②指感覺遲鈍、肌膚麻木的症狀。

解讀

一、五行之一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行”,指這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古人將“木”的特性概括為——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於木。

中醫學將事物屬性歸類於五行,其中為“木”者有:五臟——肝;五腑——膽;五氣——風;五竅——目;五體——筋;五志——怒;五味——酸;五音——角;五聲——呼;五色——青;方向——東;生化——生;季節——春;變動——握等。

二、症狀

“木”還可作為中醫症狀學術語,指感覺遲鈍、肌膚麻木的症狀,如人們常說的“麻木”、“發木”就是這個含義。具體而言,“木”是一種不痛不癢,按之不知,掐之不覺,如木厚之感。

中醫套用

一、中醫之木主要所屬事物

(一)東

古人對空間的認識多是從太陽的起落、日月星辰的方向和物體的影子來進行判斷和總結規律的。《說文解字·卷六·東部》言:“東,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東”字為“日、木”會意,象太陽升起,照射到樹木上的方向。《白虎通疏證·卷四·五行》曰:“木在東方。東方者,陽氣始動,萬物始生。何知東方生?《樂記》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名么為東方者,動方也,萬物始動生也。”可見,太陽從東方升起,古人認為東方為陽氣升發之方,與木和春天對應,昭示著生髮、運動和少陽之氣。

(二)春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開端,在農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為自然陽氣萌動生髮之時,陰消陽長,寒冷漸消,天氣回暖,春季是溫和的季節,不似夏季和冬季的過度寒熱,也不似秋季的疾風蕭瑟,以和緩的狀態催生萬物,草木生髮、動物繁殖、農夫開始播種。《說文解字·艸部》中“春,推也。從艸屯,從日,艸春時生也。會意,屯亦聲……今隸作春字,亦作芚。”春,即催生。“春”字會意兼形聲,甲骨文中的“春“字包括兩個“木”、一個“日”和一個“屯”,其中“屯”既是“春”字的聲旁,又是草木嫩芽的象形,象草木破土而出,蓬勃生長之勢。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指出:“東方者春。春之為言蠢也。春、出也。萬物之出也。”蠢,作也,出也,如蠢蠢欲動。春天是生長的季節,還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趨勢。天人相應,一年四季中陰陽消長導致的氣候周期性的變化影響著人體,春季人體陽氣生髮,溫煦機體,與外界環境相應。生物者春,春則木旺,春季陽氣的生髮和長物之性與木對應。

(三)風

風為氣的流動狀態,輕浮發散而善行數變。隨時令的周而復始,風具有相對明顯的運動變化規律,包括風向、風速和風力等變化,與木的生長周期性契合。中國盛行的季風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環境因素,並且中國古代曆法制度的制定與古人對季風與時空聯繫的總結具有重要的關係。風具有升散運動之性和周期性。風的輕浮之態與木在水中所表現的漂浮相似,木質輕而擺動不定。春風又有和煦、主生髮的特徵,如唐代詩人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云:“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風本質為氣,無處不在,“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風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具有積極作用,但是風也會產生諸如毀物、傳播疾病等消極作用。風邪侵襲人體易襲陽位,位置偏上偏表。風與寒、暑、濕、燥、火都可相兼夾,所以風為六氣之始,亦為百病之長,所以對應了一年之開端春季。風具有升散運動之性和周期性,春風又有和煦、主生髮的特徵。中醫理論中的“風“的含義遠遠超出了其物理本質,已經被賦予了中醫學家的主體認知,成為了包含病因、病機等諸多含義的基於隱喻認知的範疇概念。

(四)青、蒼

青可指藍、綠、黑三種顏色。中醫學中的青色特指草木之色。“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康熙字典·戌集中·青字部》)青還有未成熟和年輕之意,如青蔥歲月。“蒼,草色也。”蒼還有老的意思。蒼色指深青色、深綠色。蒼色與青色都是指茂盛的草木之色,只是顏色深淺的區別。

(五)酸

味的含義是舌頭嘗東西、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也可指抽象的屬性功能,如中藥的味既可指舌頭嘗到的味道,也可指藥物的藥性。《說文解字》中解釋:“酸,酢也。從酉夋聲。關東謂酢曰酸。”“酸味如醋的味道。《尚書·洪範》曰:“曲直作酸”,《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酸先入肝。”酸是木實之性,樹上的果子含有多種有機酸使其多具酸味,如山植、檸檬等。物之道,以味見道。由具體到抽象的超越實現了對事物的更好理解。

《白虎通疏證·四卷》曰:“木味所以酸何?東方萬物之生也。酸者以達生也,猶五味得酸乃達也。”酸味有通達的特點,這是酸與木對應後借用了木的特性。中醫認為酸味性收澀,對過度升散的肝氣有收斂作用。

(六)肝

《素問·六節髒象論》云:“所謂得五行時么勝,各以氣命其髒。”惲鐵樵認為“蓋《內經》的五臟,非解剖的五臟,乃氣化的五臟。”中醫學的氣的概念包含抽象的哲學範疇和具體的科學概念雙重意義,對人體的探討注重整體生理功能而相對模糊人體內部解剖結構的研究,用氣一元論分析了自然和生命的運動變化規律。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是不斷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髒為庫藏,藏象指人體臟器的生理及病理情況反映於外部的徵象。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類草木”,中醫學家對人體的研究注重整體而相對模糊人體解剖結構,經過觀察和臨床實踐,發現肝臟與木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故相類比。東方和西方的古人對屍體進行解剖時所見到的肝臟是幾近相同的,然而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引導他們向著不向的方向發展,西方注重精細個體,而中方文化注重整體性。中醫的“肝”含義廣泛,是在解剖意義上的肝臟的基礎上的主觀認識,包含了肝臟的形態結構、生理、病理特性以及與人體其他部分甚至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是一種超實體的肝藏象系統。中醫認為肝屬木,主生髮,主疏泄,主藏血,其氣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

(七)膽

膽,原作膽。《說文解字·卷四·肉部》說:“膽,連肝之腑,從肉詹聲。”膽附於肝之短葉間,並與肝相通,其形若懸瓠,呈囊狀,現代稱之為“膽囊”。肝之餘氣化生膽汁。膽的生理功能,一是貯藏並排泄膽汁;二是主決斷。膽汁是一種清淨、味苦而呈黃綠色的“精汁”,亦稱“清汁”,故《靈樞·本輸》稱膽為“中精之府”,《千金要方》稱膽為“中清之府”,《難經·三十五難》稱之為“清淨之府”。《難經·四十二難》說:“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二銖,盛精汁三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言:“膽病者,善太息,口苦”與膽貶藏和分泌膽汁有關。中醫認為膽有經脈與肝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關係。並且肝與膽之間藉助膽囊管與膽總管相通,故《靈樞·本輸》說:“肝合膽”。膽貯藏、排泄膽汁,參與六腑的“傳化物”,故為六腑之一,但膽不容納水谷、傳化濁物,與其他腑不同;膽化藏膽汁為精汁,故膽又屬奇恆之府。膽排泄的膽汁具有幫助消化某些飲食物的作用。膽歸屬於“木”是由於肝與膽的密切聯繫。另外,膽囊在活體時因貯存膽汁而呈藍綠色,死後被染成深綠色,所以與蒼、青之色相聯繫。

(八)目

肝開竅於目,在液為淚。《白虎通義·五行》言:“人目何法?法日月明也。”由於肝藏血,而血具有營養和滋潤人體的作用;而眼睛作為人體的視覺器官更加需要津液和血的滋養,眼瞼處可見清晰血管,並且可根據此處的血管來初步判斷一個人是否貧血。中醫認為:目需要肝之陰血的濡養並且肝的經脈上聯目系,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從目反映出來。例如: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肝血不足可出現視物模糊、夜盲;肝陰虧損,則兩目乾澀、視力減退等等。

(九)爪、筋

《素問·五臟生成》曰:“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中醫所言的“筋”是中國古代醫家對解剖學籠統的概括性的認識,實際上囊括了現代解剖學中的肌肉、韌帶、肌腱、腱鞘、筋膜、關節囊、滑囊、血管和神經,甚至關節孟緣、關節軟骨等等,可認為是體的運動系統,筋骨關節屈伸靈活,但是又容易受傷甚至骨折,所以與木有一定的相似性。中醫認為筋的活動有賴於肝血的滋養。若肝的陰血虧虛可出現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肝風內動之象。

爪為筋之餘,“爪”包括指甲和趾甲,質脆而具有一定的韌性,如同樹枝一樣,既可彎曲,又容易斷裂,由於人的手腳是進行勞動的重要部位,所以爪對其有保護作用,古人說:“爪牙以自衛”。肝血充足則指甲紅潤光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搞、軟薄甚至陷變形。

二、麻木

麻木是指多因氣虛失運、血虛不榮、風濕痹阻、痰瘀阻滯導致氣血不通、皮肉經脈失養,引起的以局部或全身肌膚、肢體發麻,甚或全然不知痛癢為臨床症狀的一類病證。

(一)病因病機

麻木一證屬氣血的病變。臨床上常見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的複雜病機變化。麻木虛證多屬氣虛或血虛,或氣血兩虛。氣虛不僅可導致血虛,而且往往又是形成痰瘀的原因。實證多由外感風寒濕邪或在里之濕痰、瘀血阻閉經脈氣血引起。其病因病機包括:氣虛失運、血虛不榮、風濕痹阻、痰瘀阻滯。

總之,麻木一證,以氣血虧虛為本,風寒濕邪及痰、瘀為標。麻木的病因雖有多端,而其病機皆為氣血不能正常運行流通,以至皮肉經脈失養所致。

(二)診斷

麻木的發病特點是:一般多發生於四肢,或手指、足趾,亦有僅見於面部一側或舌根等部位者。

臨床表現上,麻木兩者常同時並見,故合稱麻木。麻,指皮膚、肌肉發麻,其狀非癢非痛,如同蟲蟻亂行其中;木,指肌膚木然,頑而不知。

(三)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包括三點:①辨新久虛;②辨病情輕;③辨發病部位。

其證候與病因病機分類一致,包括:氣虛失運、血虛不榮、風濕痹阻、痰瘀阻滯。

治療上,麻木以氣血的病變為主,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證,故其治療應以調補氣血、助衛和營為主。但由於麻木與外邪、瘀血、痰濕有關,特別是久麻久木不知痛癢者,多屬因虛而致實,前人已明確指出是濕痰瘀血為患,有形之邪阻於經隧,故又當以疏通為先,待邪有消退之機,氣血漸趨流通之時,再施調補為宜。正虛邪實,則補瀉合劑,相機而施。總之,在治療上應注意區分新久虛實、標本緩急,全面考慮,根據具體的情況擬定治則,不可拘於一法一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