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艾(變種)

朝鮮艾(變種)

朝鮮艾(變種,拉丁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var. gracilis Pamp. 界: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菊目,菊科,管狀花亞科 ,春黃菊族,蒿屬,朝鮮艾(變種)。分布:分布廣,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遍及全國。蒙古、朝鮮、蘇聯(遠東地區)也有。日本有栽培。

基本信息

命名來源

朝鮮艾(變種)ArtemisiaargyiLevl.etVan.var.gracilisPAMP.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76(2)卷
真艾系Ser.1.Umbrosae(Pamp.)Y.R.Ling
56b.朝鮮艾(變種)朝鮮艾蒿(東北植物檢索表),野艾(內蒙古植物志),深裂葉艾蒿(俗稱)
ArtemisiaargyiLevl.etVan.var.gracilisPamp.l.c.36:453,fig.83.1930;東北植物檢索表390.1959;S.Y.Hul.c.18(1-2):124.1965.

生態特徵

與原變種區別在於本變種莖中部葉為羽狀深裂。

產地分布

分布廣,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遍及全國。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蒙古、朝鮮、蘇聯(遠東地區)也有。日本有栽培。

藥用用途

本草綱目》除記載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載有“蘄艾”(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薪州鎮),可入藥。此系艾的栽培品種cv.qiai,與原種(野生種)的區別在於:栽培品種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最長可達7-8厘米,寬1.5厘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藥,性溫、苦、辛、微甘。
據本所植物化學分析報導,艾蒿(野生種)與蘄艾(栽培品種)揮髮油中的成分基本一致,均含有乙酸乙醋(acetateester)、1,8一按葉油素、水合莰烯(camphenehydrote)、樟腦、龍腦(borneol)等,另外艾蒿含蒿酮,而蘄艾含側柏酮(見《雲南植物研究》,7(4):443-445.1985)。藥理分析揮髮油對多種黴菌、球菌、桿菌有抑制作用,還有平喘、鎮咳作用。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