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概述
宋代蔣之奇建亭於岩上,明徐霞客游此後寫道:“其岩後通前豁,上覆重崖,下臨絕壑,中可憩可依,雲帆遠近,縱送其前......。崖北有石磴,直下緣江,亟從之登。西倚危崖,東逼澄江,盡處忽有洞岈然,高二丈,闊亦如之,亦東面臨江,溪流自中噴玉而出,蓋水洞也......"。明萬曆年間,永州知府丁 儒,將朝陽岩亭榭修葺一新。他認為“凡零陵對江西岩一里之內,下皆崆峒,山澤通氣,匪虛而何?便將朝陽岩西山命名為零虛山。由岩頂循石級而下至入口為上洞。洞口岩壁鐫“何須大樹“四個大字,系民國四年零陵鎮守使望雲亭題。洞口有清湖南巡撫吳大 題刻石碑一塊,右側石壁有廣西巡扶林紹年詩刻。清鹹豐、同治年間,楊翰任永州知府時,於其東側石上補刻元結《朝陽岩銘》及《游朝陽岩詩》,字為篆體,由當時書法家鄧守之所書。又於西壁補刻宋黃庭堅《游朝陽岩》詩及其畫像(均保存完好),並建”篆石亭“一座,站在亭前南望遠山如列翠屏,瀟水從翠屏中百折而來,別有一番風趣。“篆石亭”因年久失修,一柱歪斜,大部瓦片失落,行將倒塌。1957年省文化部門撥款,由零陵縣文化科主持委託零陵縣建築公司修繕,並增設樓梯走欄。1981年又由省文化廳撥款,永州市文化局主持委託朝陽公園修繕,此次將亭頂的黑灰色瓦換成黃色琉璃瓦,使這座高十米的重檐山頂游亭,映於青山綠水間,更為幽美。
又上洞出,沿崖而下,有岩磴數十級,至盡處即中洞。此洞又名“流香洞”,左右石壁如半環,有泉自岩腹出,水色清冽,水聲淙淙,瀉入瀟水,冬夏不涸。前人仿曲水流觴遺意,就岩右澗底鑿石為回曲,用以泛觴。洞口岩壁鐫“朝陽岩”三字,為宋嘉祐五年(1060)張子諒書,題記。還有“朝陽洞”三字及宋書法家米芾“秀岩”題刻。洞內左右壁刻有元次山的《游朝陽岩》及柳宗元的《游朝陽岩遂登西亭二十韻》詩,與其傍明嘉靖間通判肖乾詩刻相仿,前人斷為模刻。還有程灝、周敦頤等題名,及清同治元年(1862)何紹基詩刻等。由洞內往後山出口名“陰潛洞”,明丁 儒在岩背建有“聽泉亭”,已早圮。中洞左稍上有洞為側洞。岩石壁有明代人補刻柳宗元《漁翁》詩:“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字跡清晰可辨。
岩背山上有明嘉靖年(1543)建,清鹹豐八年(1958)及民國八年曾修的寓賢祠,祀唐宋謫官元結、黃庭堅、蘇軾、蘇轍、鄒浩、范純仁、范祖禹、張浚、胡銓、蔡元定講賢。此祠建國後曾為零陵縣二中教工宿舍,直到“文革”期間二中校址改為水泥廠後,教工隨校搬走,此祠先後改為朝陽中學及養豬場等。1979年永州鎮建立後,曾多次組織機關幹部、工廠職工、學校師生、城鎮居民在附近山上植樹造林,1980年建立朝陽公署後,寓賢祠及祠側民國年間唐鴻烈建的二層西式房屋,經維修改為公園用房。
朝陽岩山水相信,古木青郁濃蔭,風光旖旎,每當“朝暾初升,煙光石氣,激射成彩”,故稱“朝陽旭日”。因岩內尚存自唐以來歷代名人石刻114處,195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八十年代闢為公園後,在周圍山上種植大片樹木外,還增添了花圃、水湖,經過裝點後更顯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