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拜程式
信徒們遵循這樣的程式:首先取立正姿勢,口中念念有詞,多為 誦六字真言,讀作“唵嘛呢叭咪吽”,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寶石”(似漢地佛教徒常誦的“南無阿彌陀佛”,為難解的佛教術語),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不斷。
還有一種為原地磕長頭,於殿堂之內或外圍。教徒們與信徒們身前鋪一氈或毯,原地不斷磕長頭,只是不行步,余者與行進中的磕長頭一樣,或還願,或祈求保佑,賜福免災因不同心理意願,而猶入無人之境;教徒們認為在修行中,一個人至少要磕一萬次。叩頭時赤腳,這樣才表示虔誠。
還有一種是圍繞著寺廟,依順時針方向自寺院正門開始,面向寺廟側向行進磕頭,亦是三步一磕,繞寺而行;或側向寺廟,向前叩進,亦為三步一磕,儀式中誦唱佛經,以六字真言為多。
磕長頭當與藏傳佛教有關,更與漢族的磕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跪拜禮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使用年代最長、最繁縟的一種基本禮節。《周禮·春官·大祝》中記載了九種拜禮:“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說明了遠在周代這種禮節已成熟而被廣泛推廣。“神腰及股而勢成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跪從字面上講是足之勢成危狀,對於被行禮之人,行禮者處於人身不安全之狀,首先以態證明自己對被行禮之人無傷害而無需防範;拜,則從其意而觀之,是說明行禮者對被行禮者表示謙恭,口服心服,甘於受制於人,俯者低視,雙手下垂及地,臣服於君之狀不言而喻。只有到1912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才宣布取消君臣之間膜拜之禮。
唐與吐蕃相通,揭示了兩優秀民族之間更大規模的相互學習。磕長頭,應當是“稽首,服之甚也”之沿續,在佛教的威召下,信徒們為表明其信仰之虔誠度,而將跪拜禮更加繁縟化,加上全身俯地,益示之臣服。慢慢地,這種儀式不但在宗教領域被推廣,而且社會各階層普遍接受並加以採用。
這種播種虔誠,一生又一生而又勞而無獲的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終究將只是一種歷史現象而已。
神學釋義
(一)概念說明:朝拜adoration一詞指人全心承認天主的絕對、偉大、聖潔、與光榮,也甘願屈服在他的權下─當這種內心崇敬的態度具體地表現在適當的言語,和可見的外在行為。因而朝拜基本上是人將自己整個存有傾向於天主,以致於滿盈地表現在頌揚、在歌詠、在感恩、以及在其他虔誠的肢體動作上。本文特別發揮天主教信仰對此一詞的理解。
(二)內容描述:
天主並不需要這些讚美,因為他本身擁有無限光榮,快樂,他是自足的。但為人而言,給予這些讚美卻是倫理責任。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 約1225-1274)認為,朝拜,嚴格而言,是「人的身體崇拜天主」,而藉此外在的崇拜行為,使精神受到激勵,好能完全委順於天主。當代神學也接受這朝拜定義,並希望朝拜在人整個身靈上都產生更深度的影響。
人生就是為讚美和光榮天主,因而人存在的頂點就是一項真實的朝拜禮。它首先是人內在的委順,是來自信望愛的祈禱行為,再具體化而成為朝拜,顯然口頭朝拜會繼續和完成在肢體朝拜上,特別是各種虔敬的姿勢如站立、俯身、跪拜、鞠躬、親吻等等。換言之,朝拜並不排除肢體行動,但肢體動作卻必須經由內心才擁有朝拜的意義。
朝拜禮應該只給予唯一的真天主、至聖聖三、三位一體的真天主。但朝拜禮也可套用於降生為人的耶穌基督,因為基督的人性已被吸收到他的至聖位格內;同樣,朝拜也可套用於耶穌人性的一部份,如聖心、聖血、聖傷、聖體等;這些朝拜禮稱為latria,即嚴格的朝拜。特別在今日的合一運動中,教會應該把這些朝拜禮很清楚地和給予聖母的特殊敬禮(hyperdulia)及給予聖人的一般敬禮(dulia)分開。
天主教觀點
概念
朝拜(adoration)一詞指人全心承認天主的絕對、偉大、聖潔、與光榮,也甘願屈服在他的權下─當這種內心崇敬的態度具體地表現在適當的言語,和可見的外在行為。因而朝拜基本上是人將自己整個存有傾向於天主,以致於滿盈地表現在頌揚、在歌詠、在感恩、以及在其他虔誠的肢體動作上。
儀軌內容
朝拜禮應該只給予唯一的真天主、至聖聖三、三位一體的真天主。但朝拜禮也可套用於降生為人的耶穌基督,因為基督的人性已被吸收到他的至聖位格內;同樣,朝拜也可套用於耶穌人性的一部份,如聖心、聖血、聖傷、聖體等;這些朝拜禮稱為latria,即嚴格的朝拜。特別在今日的合一運動中,教會應該把這些朝拜禮很清楚地和給予聖母的特殊敬禮(hyperdulia)及給予聖人的一般敬禮(dulia)分開。